MPA亮相中国考场 北京1800在职人员首次冲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1/10/15 10:27 中国青年报 | |||||||||
10月13、14日,MPA考试首次在我国亮相,进行全国联考。报名从7月份开始,“优中选优”的压力,无法挡住人们报考的热情。对于这些已经工作多年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 MPA是公共管理硕士的英文缩写,在欧美国家,被誉为“公共管理精英”,名牌大学的MPA学位意味着10万美元的年薪。
13日早,当笔者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熙熙攘攘的人群早已堵塞了学校的入口。不知道考场的人根本不需要打听,只要跟着人流就一定可以找到。根据考场安排表,此次考试,MPA共设考场62个,占了3项考试147个考场的42%,这样火爆的场面,连MBA和法律硕士考试都多少有些相形见绌。 MPA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朱立言掩饰不住喜悦:“MPA只是一个学位,它是没有学历的,对一个学位的这种热情,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非常少见的现象。”据介绍,本次考试北京地区有1839人报名,其中行政人员1295人,科技人员139人,教师103人,现役军人59人,其他人员243人。从职务统计看,司局级以上共有15人,处级以上326人,科级以上821人。从年龄段看,30岁以下的735人,30岁到35岁的826人,36到40岁的239人。从性别上看,男性1234人,女性605人。 考试之前,人大就对本校的招待所进行了清理,让出了更多的房间用来接待考生。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即使这样,仍然无法满足需求。学校周围的酒店也都住满了前来考试的学生。 上午8时30分,第一门英语开考,吵闹的校园一下子安静下来。一眼望去,汽车阵布满了校园,行人只能在汽车与汽车的夹缝中艰难地行走。 英语考试结束,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空间研究院的秦先生接受了笔者的采访。“我想国家既然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我就要好好地把握!我们和在校的学生比,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工作经验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以前在学校的时候,觉得理论背得太多,没有用,现在实践多了,需要补充理论啊!” 临近中午,开车或者在附近住的人,都回家吃饭了。其他的人则在学校的石凳上坐着吃盒饭,一边吃一边看书。 一位开着红色跑车的女士说,自己在一家合资企业上班,薪水很可观。她是为了入世才来考试的,因为在合资企业,自己会是入世的第一批面临冲击者。 “我们两个一起来考试!”一位先生指着自己身旁的妻子,很自豪地说。他说,现在家庭也要有超前意识,把眼光放远一点。原来,他鼓励妻子和自己一起考试,看谁先拿到这张“MPA名片”! 朱立言欣喜地说,报考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同时说明,越来越多的人,也要求发展自己,充实自己。中国入世以后,人才将进入一个大的循环体系中。面对外国企业人才的冲击,我们自己要作好准备。“当然,我们也将及时地对本次考试的情况作出总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试点的基础上,把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本报北京10月14日电 实习生李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