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基础、生药学、基础、临床学科、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
我校研究生教育始创于1979年,在无历史经验借鉴、学校自身基础尚薄弱的情况下,依靠一批专家与骨干教师,培养了第一届德才兼备的中医药硕士。从此翻开了我校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史上的第一页。
自1981年国务院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我校投入人、财、物力,创造学科的硬软件条件,加强学科建设,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申报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次审批学位授权学科,我校即获批准中医内科学1个博士点,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温病学、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8个硕士点;1984年第二批审批增列了温病、针灸学两个博士点,内经、伤寒、金匮、中医外科学4个硕士点;1986年第三次审批增列了伤寒、各家学说、中医儿科学3个博士点,中药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文献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学史6个硕士点;1990年第四次审批增列了中医文献学、中药学2个博士点;1993年第五次审批增列了中医外科学博士点;1995年第六次审批增列了中医五官科学、医古文2个硕士点,1998年审批增列了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3个博士点,中西医结合基础、生药学2个硕士点。按照调整后的学科目录,现有10个博士点,16个硕士点,覆盖了中医学(含基础、临床学科)、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中的全部二级学科,形成较为合理的中医药学位授权体系,以及基础、临床、医药配套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199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为首批获得博士生指导教师自审权的院校。1995年经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我校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站单位,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今已接受博士后科研人员共计12名。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我校具有向在职人员授予硕士学位权,目前首批接受申请的境、内外人员65名。
1997年我校硕士、博士学位点均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江苏省学位委员会组织的基本条件合格评估。1998年我校将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获准试行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含硕士、博士两级学位)的试点工作,为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十年来,我校先后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近500余名,为江苏以及全国输送了一大批中医药专门人才。据统计,约70%的毕业研究生分配到高等中医药院校、医院、药厂或研究单位。其中约占60%的毕业研究生成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科骨干或走上了领导岗位。1994年以来,我校加强招生宣传力度,通过争取招生计划,吸引自筹经费与委托培养生源等多种渠道,努力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使研究生在校规模从1994年的63人增加至1999年的320人,提高了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效益。
为了保证研究生教育持续稳定的发展,我们积极组织博士导师、硕士导师的遴选增补工作,并坚持严格审核择优上岗的原则。自1993年以来我校自主审批增补了四批硕士生指导教师,四批博士生指导教师,使一批中青年骨干力量充实到导师队伍中,较平稳地实施了导师队伍的新老交替。目前我校有研究生导师140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0名,导师队伍的育人意识、科研意识不断增强,研究生课程的任课教师,副教授以上职称任课率占90%,教学效果优良,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校于1995年建立了处级管理机构研究生部,并相继建立了研究生党总支,配备了6名专职管理人员。形成了校、院、教研室(临床科室)三级管理体制,对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二十年来,我们结合本校研究生教育的实际,不断制订、修改有关规章制度,共计30篇,使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管理工作逐渐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近20年中,在各级领导、专家的指导、关心下,历届研究生校友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校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体系已基本形成,建立了学科专业比较齐全、指导力量比较雄厚、教学科研基础较为扎实的研究生培养基地。我们要以研究生教育二十周年为新的转折点,以培养社会急需的高质量人才为目标,将我校的研究生教育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网址:www.njutcm.edu.cn/cindex.htm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