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到陈宇华,很难想象这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女孩子的经历会如此丰富:
陈宇华,197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
1984年,随父母由湖南到福建厦门。
1990年,以厦门文科第一名的成绩由厦门一中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
1990年——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
1993年,以当年大陆唯一的本科生被录取到美国斯坦福大学
1993年——199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
1995年——1997年,美国科尔尼咨询公司香港分公司
1997年——1999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
2000年至今,华有德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看了她的简历,人们总是免不了好奇地问:
“学习成绩这么优秀,你有什么秘诀?”
“为什么你会如此顺利,本科没上完就能出去留学?而且是斯坦福!”
“工作不到两年就被推荐上哈佛商学院!按照惯例,至少工作四年的人才有资格申请哈佛商学院的!”
“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子,怎么领导华有德康公司?能撑得住嘛?”
“华有德康创办以来,给中国传统的图书出版发行行业带来了一股不大但也不算小的冲击波,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陈宇华如此年轻就拥有如此辉煌的经历呢?
探索成功问题的人格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一直在纠缠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的性格是展现的,还是发展的?
所谓展现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就象一个电脑程序一样,出生就设定了。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不断表现性格,本质是不变的,变的只是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
发展的人不同,他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由于具备了学习的能力,他在环境中吸取经验,培养性情,最终成就自己的人生道路。这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心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中国既有“一岁看小,三岁看老”的断言,也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经验。在两种观点之间,有一个力量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不断地教育,教育可以改变人生的处境。
我们关心的是一个健康的正常孩子如何成功?
国内国际著名高校未必是成功的终点,个人成长道路无法克隆。天才太高远,而且中国的天才往往让人有一种不忍往后看的心情,前途凶险,长路漫漫,害怕他承受不起。而克隆天才无疑是21世纪拔苗助长的悲剧,这个观点始终如一。但我们必须承认名校教育可以帮助你更好的成功。
还有家庭、社会和学校都是教育自己的老师。我们尊重老师,同样的重视家庭、社会的教育职责。
但唯独忘了“自己”的功能和职责。
21世纪的教育终于承认了:一切的教育,必须有一个受教育的主体,而不是客体。充分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让自己学会教育自己,这是自主教育的基本原则。
王朔写过一个很有趣的小说,叫《我是你爸爸》。故事中,爸爸想和儿子建立平等的新型父子关系,让儿子自主地生活。结果,平等关系没有建立,旧的关系也无法恢复了。他们的问题在于:爸爸想先告诉儿子什么是“自主”,然后按照这个“自主”的框架去生活。可是,儿子并不具备进行自主教育的基本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自信、自律、积极乐观、执著追求、理性务实、责任感、开放。爸爸也没有将其培养出来,儿子拿什么进行自主教育呢?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应该首先考虑自己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及自己教育的方式。那么,有可借鉴的自主教育成功的案例吗?自主的起点在哪里呢?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