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霍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一过完春节就来到学校,边找工作边等待考研分数的公布。他说,这段日子真是煎熬,连春节都没过好。和小霍一样翘首以待的人今年特别多,上海有近6万人考研,但计划招生名额则为14500人,录取比例是4比1。据教育部门预计,考研热在今后几年仍将有增无减。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胡守钧认为,“总的来看,考研热的形成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 表现。”对于个人,追求高学历是提升自己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国家,提高整个人力资源的品质对经济发展非常关键。但是,在愈演愈烈的考研“热”中,透视一部分考生的报考动机和专业选择,教育界人士也引发出“冷”思考。
社会上“人才高消费”现象,“刺激”了考研热的形成,也为考研蒙上了“功利”色彩。许多考生认为,单单一个本科学历已不再具有竞争优势,而仅是就业时的一个“底线”。大学生们考研的准备时间也越来越提前,有的甚至一进大学就开始准备了,而把正常的学习搁置一边。另外,不少外地考生把考研作为到大城市立足的一块“垫脚石”。
专挤“华山”一条道,报考研究生专业“冷热不均”现象也较普遍。今年法律专业的录取比例全国为13比1,而物理力学、历史等基础学科则“门庭冷落”。在上海交大,报考计算机应用硕士专业的人数是报考计算数学的100倍。上海水产大学的特色专业,如捕捞学等,计划招生数与报考人数基本上是1比1,可谓一点挑选余地也没有,可是社会上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却非常迫切。
考研,确实应该避免盲目性。一些教育专家建议,要改革研究生考试录取方法,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改变“一刀切”的考试制度和招生办法上,减少统考科目,把考生从应试教育的“围墙”中解脱出来;重视复试、面试,让真正有志于做学问、热爱本专业的优秀考生脱颖而出。此外,还可灵活设置录取办法,对某些特殊专业实行政策倾斜。(解放日报实习生杨健 记者徐敏)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新浪短信+新东方在线=新新随身英语系列短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