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毕业的时候,我可谓是风光无限。我一口气考取了三所重点中学,父母高兴地从中挑选了一所最为昂贵,但同时也是最为著名的学校——东北育才学校。
可惜当时我还很幼稚,还没有读过孔子、老子、黑格尔、尼采,还不清楚“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一类简单的道理。因而我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了自以为是,开始了游手好闲,开始卖弄起我那其实很愚蠢的小聪明,开始不注意听从父母那“苦口婆心”的告诫,于是乎我的学习成绩变得有点“惨不忍睹”。
这样持续了一段之后,本来以我为骄傲的父母先是担心,继而是失望,他们甚至过分地称我为“江郎才尽”。我当时内心是很迷茫的,毕竟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忽然从“天才少年”变得默默无闻,这中间的巨大“落差”所带来的压力是很难承受的。我至今仍很清楚地记得,当我把一份满是“错号”的卷纸放在他们面前时,他们那复杂的表情:父亲的激动与愤怒,母亲的无奈与叹息。这一切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我想可能是“恨铁不成钢”。
我当时束手无策,只是想逃,逃到一个安静平和、没有考试与功课的地方。这个地方就藏在书里,于是我努力去阅读。那种阅读似乎是在给自己寻找一种慰藉,但恰恰是这种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阅读使我心情最为平静,记得也最为扎实。
记得初一的一个下午,我实在无法忍受那由“ABC”和“+-×÷”等符号主宰的枯燥的数学,于是我逃课来到新华书店,在掏尽了所有的纸币和钢儿后,我如愿以偿地购得一套《世界中篇小说选》(六卷本),其价格我记得是62.4元,其中60元是我两个星期的午饭钱。之后我偷偷溜回家,花四小时读完了第一卷。其中有很多精品,像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卡顿的《卡尔美拉》,但最让我感动的却是前苏联索尔仁尼琴的《第四十一个》与美国西格尔的《爱情故事》。特别是后者,这个既幽默又凄美的“爱情故事”让我与《晃晃悠悠》的作者石康一样中了“毒”——在很长时间里一心一意要找一个弹钢琴的女孩作妻子。更为重要的是,他使我适应了现代派、意识流等诡异多变的描写手法,搞懂了外国人复杂嗦的人称及心理描写,从而为我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打下了基础。作弊有效、有利,然而有限,我逃课的事很快被校方发现并通知了家里。父亲被叫到学校去,我有种不祥的感觉,似乎挨打是不可避免的了。然而出乎我的意料,父亲回来后,只是很平静地跟我谈了次话,并向我提了三点要求:一、不许再逃课;二、看书要注意眼睛(我眼睛当时不太好);三、不要耽误了学习。“这就完了?”我当时很吃惊于对我的“从轻发落”。“完了,看书去吧。”父亲很轻松地说。不想我刚要出门,他却叫住我。“难道这么快就变卦?”我当时很担心地想。不料他却递给我一张钞票,叫我每天买午饭吃,别饿着。当时我的感觉就像三伏天喝冰镇汽水一样,爽到了极点。
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拾,从巴尔扎克到雨果,从普希金到托尔斯泰,或法国、或德国、或美国、或英国,我尽我的努力,争取将18-19世纪乃至20世纪初欧美的主要作家都“一网打尽”。
因为功课日紧,平时我只能抓零星时间去阅读,于是周六、周日成了我的心灵假期。这两天的下午,我把图书馆与书店变成了我的“度假村”。
可是在“度假村”里看书也并不是件轻松的事。书店是国营的,也许因为我是富农出身,所以“劳动人民”的售书员对我并不友好。长期在书店里白看,人家甚至已经认识我了。这使我只好频繁地换地点,以避免被人家撵出去。不知是看我比较可怜,亦或是什么,反正我没有一次真正被赶出去过。纵使售书员这关过了,可疲劳的问题也很让人头疼。书店内并未准备任何座位,我就只好“立正”着看书了。好在看书时间过得特别快,一旦投入进去,几个小时可真是“一眨眼”就过去了。
相比之下,图书馆的硬件设施要好得多。一则可以边坐边看,二则可以将喜欢的书借回家里,仔细阅读。可是图书馆因为经费问题,将两层楼都租给了证券公司和股票交易所,钱多的地方人就多,人多的地方声就大,于是图书馆内不免有“吵闹之乱耳”,令人备受折磨。
再加上那图书馆建馆虽才十几年,但图书的“年纪”却大得很,与我同龄的书算是凤毛麟角,大多数都比我大一倍不止,有些书甚至是我年龄的N倍(N≥5)。这种古稀高寿的“爷爷级图书”,也像上了年纪的人一样毛病多多,本来是该按时“下课”的,怎奈科教兴国、全民教育之际正是用书之时,未能“退休”,于是就超期“服役”。像缺章少页一类的小毛病我尚可忍受,而像《悲惨世界》这样的巨著只有第三卷与第五卷之类的问题,就让人有点“是可忍,孰不可忍”了。没办法,谁叫你真想看书呢,还是回书店“提心吊胆”地看新书去吧!后来读一些名人传记才知道,似乎所有伟人也都从这一段走过来,像毛泽东当年在湖南师大图书馆里的刻苦自修,像拿破仑当年流浪巴黎时的勤奋阅读——读书似乎是通向成功看似最笨、实则最聪明的道路。
看课外书,特别是一些名著,对学习肯定有帮助,但千万别影响正常学习。“循序渐进、兼顾其他”是好听的说法,用毛主席的话叫“两条腿走路”、“十个手指一起抓”,像我那时成绩不好,父母对我打篮球都很反感,但他们对我去看书却总是支持的,而且比较尊重我的选择。我在假期里,有一段时间整天捧着《金瓶梅》看,他们也没有禁止,只是告诫我:要注意自己的态度,把它当作文艺作品而不是“色情”小说来读。后来像我读《史记》、《红楼梦》都是自己拿主意,他们的不干涉让我受益很多——但他们依然不让我看漫画!
杜诗圣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没有那么多书作积累,我大概不会在高考作文中取得满分吧!后来,我很好奇地问父母,他们当时为什么总是鼓励我多读书。父亲告诉我,他当年当知青的时候,除了马列著作什么都没读过,但我的伯父,当年在辽宁大学哲学系学习,读了很多书。有一次两人私下谈话,父亲问伯父:“你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被当作革命对象?伯父对父亲说:“你不懂,现在尽管社会瞧不起知识、瞧不起知识分子,但将来一定会有扭转风气的一天。”父亲当时半信半疑,结果几年之后,就开始改革开放,知识分子就又有社会地位了。父亲说对这件事他印象很深,这使他明白读书能使人更清醒地认识这个世界。“当时,我对你是爱莫能助,能帮你的只有你自己。”父亲说:“我希望你多读点书,也许你就会自己悟出学习的门道吧!”父母的一片苦心,加上我自己的努力,也许就是成功的理由吧!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新浪短信+新东方在线=新新随身英语系列短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