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个MBA毕业生前来招聘,拿出学历,二话不说,开价年薪15万元,公司答应先以月薪8000元试用2个月,结果发现这个MBA所能实现的价值,竟与一个大专生等同。于是,公司按照工作能力开价月薪3000元,不料MBA拂袖而去。这是某上市公司总经理告诉记者的一个真实故事。有不少企业家更是坦言:如今企业的成功并不是看有多少博士生、硕士生,而是看其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
随着企业对用人成本精打细算,沪上众多重点院校的毕业生也开始转变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及时地调整心态、降低身价、平和应战,接受平凡普通的岗位。人才专家欣喜点评:这才是人才市场的健康走向。
是金子总会发光
“是金子总会发光。”这是众多毕业生的一个信念。某重点大学优等生小赵今年与一家国企签了约,薪水每月2000元,他说:大公司内“藏龙卧虎”,新人不一定有合适的岗位,稍不小心就会有“埋没之灾”。成材之路有很多,不如先到基层锻炼一下,对充实自身的阅历和实践经验有好处。据了解,有小赵这番想法的大学生,今年不在少数。许多毕业生开始意识到,大公司、高薪岗位的机会并非人人均等。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调整心态,接受“不起眼”的单位。
能拥有大把的博士、硕士或者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曾是很多用人单位包装“门面”的方法。但市场竞争的风雨,让很多企业明白“人才高消费”的代价就是:人才发挥不出应有的长处,企业支出与收入不平衡,而且还造成人才外流。很多企业因用人不当造成效益不佳,大规模裁员。
创造价值就是人才
所谓经验就是教训:不少企业招聘员工开始趋向理智。沪上某大型化工企业的人事经理在某高校招聘时表示:不是学历高就是人才,关键要看其是否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于是,很多企业开始在人才成本上精打细算,岗位设置趋于务实,如将秘书一职自动从以前的本科降到专科;银行等企业还有意识地增强培训机制,吸收普通院校学生,进行培训上岗。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上海人才服务中心主任曹新生认为,以往的人才“高消费”其实是一种浪费。大学生就业早就应该降低门槛,学历证书只能证明有过学习经历,不能说明就是人才,还应该经过职业培训和实践检验。光想着考研、拿证书,跑到各地找工作不是就业的最佳途径。寻找合适的单位其实是一个彼此磨合的过程,大学生没必要在第一份工作上煞费苦心,到最需要人的地方接受锻炼,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岗位才是上策。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时盲目高消费,认为花大钱包装自己,镀金简历、多拿证书就能找到好工作的心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也在积极做出引导。复旦大学近期成立的院系学生职业发展办公室,覆盖全校73%的学生。各系派出专人进行职业指导,从大一起开始进行职业启蒙,到大四确立就业方向。
学校负责人指出,人才消费应该放在平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培养,可以起到小投资大收益。
特别说明:由于高考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高考消息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