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Level阶段,每人必须选学三科,我选择了数学、物理和商业。商业这门课对我来说十分陌生,因为在中国,中学生没有开设这门课程。而在英国,初中生就可以选学商业。这使我既好奇又担忧,生怕跟不上。
第一天上课,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份整个学期的课程安排,包括每一天讲课的内容,需要阅读书本的页数,每一次交作业的时间和三次考试的日期。更让我意外的是,老师还给 了我们一份毕业时交的论文课题。他要求我们在这两年的学习中,能围绕着这个题目去理解和体会书本里的原理,并广泛地阅读和翻查有关书籍。我心里直纳闷儿:在中国,哪有早早就把考试题目告诉你的美事?
课题是这样的:每人寻找一家公司(不可以是自家公司),亲身访问并调查公司的营业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个解决方案,并从中选出你认为最好的一个方案进行陈述,整篇报告不能少于五千字。报告占分数的80%,还有20%来自和A-Level考官的面试。刚拿到题目的时候,真把我吓了一跳,不但要自己找企业,还要调查,找出问题什么的。天那!初来咋到,人生地不熟的,我找谁去调查啊?哪有公司会理我们学生啊?
更糟的是,接下来的几节课我实在难以适应。老师在上面讲了半天,既不书写黑板,也不指明讲的是书中的哪一页。因为老师从不按照书本讲课,他让我们自己先看书,之后提出不懂的问题。课堂上,老师除了解释基本概念外,最多的时候是解剖商业界成功或失败的实际案例,启发我们联系理论去思考。这一切,与中国学校里,老师讲课书黑板,学生听课抄黑板,考试前死记硬背笔记本儿的学习方式大相庭径。记得我曾给妈妈打电话抱怨说:“英国的老师太容易当了,上课连黑板都不用书写,也不知备课了没有。”但是抱怨归报怨,困难总要克服。由于没有板书,上课时,我必须全神贯注听老师讲,把要点记下来,课后再去图书馆查找有关的书籍,根据理解整理出真正自己的笔记。后来我发现,经过这样整理出来的笔记不仅自己理解,而且不容易忘记。渐渐的,我开始适应这种“不抄黑板”的听课方式,学习也得心应手起来。
然而,那五千字的报告仍是我心上的一大块石头,不知从何入手。我第一时间想到了Thomas。Thomas在接听了我的电话后,建议我利用假期到他的公司考察。他的公司主要经营地产买卖,最近正在考虑是否买一块地处市中心的地皮。
“Jennifer,我正要找人作一份报告,你不妨试试。”
“好啊,那我就试试吧。但我收费可不便宜哦。”我开玩笑地说。
“那好,我现在不只是你的监护人,还是你的老板啰。”Thomas哈哈地笑起来。
为了完成这份报告,除了课本以外,我还翻阅了大量的课外书籍,利用节假日先后到公司考察了五次,还在市中心地区做了一份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我以图表的方式,对空地的开发做了三种比较,一是功能单一的停车场,二是多功能停车场,三是小型购物中心。对这三种假设,我又分别作了市场分析、投资环分析、回报率分析、金融比率分析以及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全面的比较,我最后认为应修建一个多功能停车场,既符合市场的需求,投资风险又不大,且能为公司提供较高的回报率。
在我设计的多功能停车场里,设有便利商店、汽车美容院和汽车修理中心,顾客对车子的保养和维修,可以在停车时一次过完成。我的这个设想,得到Thomas的赞同,后来在和考官面试的时候,主考官对我说:
“I am impressed! Your report is clearly reasoned with sufficient evidence, plus your idea is increditble creative.”(你的报告论据充分,叙述清楚,设想合理却富有创造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写这份报告的过程中,我没有背过一行字,一页书。我看书都是为了寻找理论根据,去指导实际调查中的问题,从而更好的论证所提出的设想是否正确。所以两年学习结束时,商业课虽然是我从未接触过的一门功课,但却得了个“A”。更重要的是,我从此对商业投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我上大学选学金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至今虽说几年过去了,但那个阶段学习的东西却记忆犹新。我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读书不是背书,背书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只有读书才能变书本为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