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有145万,2003年达212万,2004年达250万,4年增加了140万,今后还会继续增长。
其次,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学科建设滞后的矛盾。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就业难集中反映了高等教育许多深层次问题。
第三,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毕业生实际状况的矛盾。记者在广东、上海等地人才招聘会上看到,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来后企业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因此,只招聘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应届毕业生进单位,至少要培训半年以上,学校老师讲的内容从理论到理论,教材陈旧,用不上。一些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差,毛病不少,有些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用人单位不愿意要。
第四,就业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与现行工作模式的矛盾。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即建立了“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已基本确立。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由政府的教育、计划和人事部门管理,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和落实就业单位的主渠道是各类招聘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这一工作模式面临着较大压力。广东、上海、北京教育人事部门反映,现在学生就业信息资源需要整合,教育、人事、劳动部门基本各自为政,相互沟通的较少,使就业信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此外,网上求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求职方式,但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严重滞后。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