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汇文中学 马岩
今年是北京市实行文综考试的第一年,在高考前,对于文综考试我们所了解的只是一个大概的轮廓,比如这三科各自所占的比例,各自出题的范围,直到拿到卷子,才对文综有了一个感性认识,明白究竟是怎样的综合。在文科的学习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我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在考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历史:
在高三的开始阶段,还进行着新课的学习,就是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特点是知识比较零碎,需要大量准确的记忆。而记忆是一个很难判断是否准确的过程,所以我做了大量古代史方面的习题,并且不排斥重复做题。在做题的过程中,我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由于是以记忆为目的,因此我主要做的是选择题,把大题放置一旁。古代史学习完后就开始了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复习,这就是第一轮的复习。学校的安排是打乱课与课的顺序,以专题复习为主,提纲挈领。我自己在课余选择了按照书上的顺序,挨课复习。此时我的复习仍以做大量习题为主,同时做三本书的题,以期见到各种题型。最重要的是,我还认真阅读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的答案,并抄录于题后。尽管今年已经没有材料分析这样的题型,但在做这类题的过程中,我自己的阅读水平、总结概括能力都提高了。有人认为抄录答案是事倍功半,而我认为在学习标准答案的过程中,我的答题思路更加清晰,逐渐摸出了规律。学校的第二轮复习以三科综合的专题复习为主,而我也不再大量做新的习题,而是反复阅读手中的各种专题复习材料,理清脑中的一条条历史线索,巩固"骨架"。临考前,我并没有完全脱离书本,在整理完十余套模拟卷子后,我把大题进行归类,重新做了一遍。并且在书中找到与之对应的地方,以归纳抄写的方式将这些内容填充到"骨架"当中去,对这些可能的热点最后加深印象。历史的学习的确是以记忆为主,在记忆中手一定不能懒,加强对书的熟悉程度。
地理:
看过地理的考纲,很容易就发现地理的知识更加零碎,而且跨度相当大,从具体的中国地理和国别地理,再到抽象一些的地理概论。这就不只需要我们记忆,还应该加强抽象与具体的联系。哲学上说过,任何具体的事物都有其抽象的本质。比如,在学习大气环流的季风环流中,我在掌握了一些季风环流的概念后又举出印度的例子,而印度的季风环流性质正是印度有这样的气候、物产等情况的原因。这样我可以记下印度这一国的地理概况,还可以把印度的季风与我国东部的季风相比较,又可以引出我国东南部的概况。以这样连锁的记忆方式,就可以尽量记全所有的待考知识点。
地理的学习中,地图是非常重要的。而只看地图是很难记住书中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的,此时我结合了时事新闻。比如,在看到阿富汗战争或是南联盟地区复杂形势中,记牢新闻中提到的地名,在图上找出一一对应之处。把距离我们比较遥远的地区与当地的时事新闻相结合,那些在新闻中耳熟能详的地名也就很容易在一张空白图上被找到了。在考前,地理的复习是以图为主,从一道题的一张图上列出尽量多的信息,在书中找到出处,并落实到笔头上。
政治:
政治的复习主要注意的是原理概念与热点的结合。那些热点,像西部大开发、社会保障等都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我们所做的政治大题提出这样的要求,在阅读一段材料后,按照题目要求分别说出其中蕴含的经济、哲学及政治常识,并加以分析。由此可见书本中概念及原理的重要性。为记准书中的概念我仍选择了抄写的方式,逐渐用笔体会出了一些重点的词句。最后阶段,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列出了今年高考的热点,每个热点我都找到了2至3道大题举例。通过这几道题我熟悉了这个热点,然后在做题过程中列出该题涉及到的原理。
做完这几十道题以后,我把用到的原理归纳了一下,就发现有些原理在题目中使用的重复率很高。于是,后期我放弃了看书这样撒网式的复习,而是反复熟悉这些常用的原理,因为这些很可能是高考的重点。事实上,这就是一个猜题的过程。但这样的猜题是自己进行的,不完全依赖于老师,这个猜题的过程也使我受益匪浅。最后回家复习时,老师强调不能脱离书本,但我认为又不能完全依赖于书本。对于模拟中做过的习题也应加以重视,毕竟那些题是比较接近于近年高考方向的,又兼顾到了几乎所有重点。文科综合虽名为综合,但我认为它的综合方式仍比较机械化,只是一些三科题目的简单叠加。所以我在复习过程中仍以各科的基础知识为主。腹中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任何一种组合方式也难不倒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