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elopment and Strategy of Non-Government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余临(注1)
By Mr. Lin Yu
Beijing Pei Li Vocational University
主席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
很荣幸受邀作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代表参加本次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合作论坛,就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对策发表一些肤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
首先,我想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一简要的回顾。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私立教育源远流长。远在24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少正卯、孔子等就聚后生、兴私学。以此为肇时,兴学重教的传统便在中华大地上一直沿袭着。
19世纪末,源于教会创办的、具有近代意义的私立大学开始在中国出现,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有高等学校205所,其中私立大学84所,私立大学占全部高等学校数的41%,在校生占全国高等院校在校生的26.9%①。
由于受计划经济和前苏联办学模式的影响,从1952年到1956年,中国私立大学逐步由国家接办,全部改制为公办大学。至此,历经大半个世纪的近代私立高等教育在中国大陆中断了。
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邓小平先生在中国倡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步入了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速发展时期。就是在这个大发展的时代,1982年,中国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首次规定了"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①伴随着法律环境的改变,新中国最早一批民办大学由此兴起,我供职的北京培黎职业大学②就是其中的一所。这一时期的民办大学多数是在"三无"(无资金、无场地、无教员)基础上创建的,通过租用社会闲置屋宇和聘请公立大学的教员从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③助学和相关的短期培训,形成了中国民办教育机构创立的第一个高潮。
1982年至1986年,在中国民办大学形成的第一个高潮中,新办起来的民办高校达360余所,比30年前民办大学的"消失量"增长了4.4倍。
1992年,随着邓小平先生南巡讲话的发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中国民办大学兴办的第二个高潮也相伴而生。1993年7月中国教育部出台了第一个关于民办高等学校的法规文件《民办高等学校设置的暂行规定》,这个文件的出台对民办高校第二次高潮的兴起有着重要的里程碑的意义。这一时期成立的民办大学,依据上述条例,在办学资金、校舍、图书、实验室和师资配备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要求,符合了法律的规定,以学历教育为目标的民办高校与以前的从"三无"起步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由于我国10多年的改革开放,多种所有制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加上最早一批民办大学在滚动发展中也积蓄了一定的实力,因此,同10年前相比,尽管民办大学的办学门坎提高了,但仍有一批企业举办的和靠自身滚动发展的民办大学在提高和规范中继续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民办大学从由白手起家、低标准设置、利用社会资源滚动发展的时期迈向了一个规范、提高与发展并进的新阶段。第二个高潮以后,1996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已发展到1100余所。
1999年夏,中国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朱镕基总理号召:发展民办教育要迈出更大的步伐。会议决定,在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教育格局是要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形成了一个新的和走向更加规范的建设高潮,这也就是中国民办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第三个高潮。
二
其次,我想介绍一下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
中国民办高校的总体规模是:到2001年末为止,中国民办大学已经发展到近1400所,全日制在校生已达160余万人。学校数占到高校总数的40%左右,学生数占中国全部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0%左右。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00年大学生同龄人的入学率达到11%,而其中民办大学的贡献率至少有2.5个百分点①。今非昔比,经过短短的20年的发展,中国目前民办大学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校生总量上都已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私立大学,而且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后劲。
(一)中国民办高校就学历教育而言,目前的办学层次大体上有四种:一是举办普通学历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大学专科与大学本科),纳入中国统一的高考招生计划,学校独立颁发文凭;二是举办国家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教育(大学专科),由学校自主招生,学校与国家考试机构联合颁发文凭;三是举办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考教育(大学专科与大学本科),由学校自主招生,国家考试机构联合某些公立主考院校颁发文凭;四是中外合作办学,中外联合招生,学生通过中国境内或境外的学习,获取国内与国外双文凭。
近些年来,中国民办高校加大了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和对外联合办学的力度,举办一些职业资格训练和中外联合培养的课程和项目,更进一步地与教育市场的需求相结合。
中国民办大学现状同公办大学比较,虽然数量相差不多,但在校园环境、学校规模、经济实力、在校生比例、师资力量、办学层次等诸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二)中国民办高校主办者包括社会团体、企业、公民个人及中外合作机构等,在管理体制方面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采取严格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董事会负责,学校的重大决策由董事会作出;二是不规范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实质上既是学校的决策者,又是决策的执行者,董事会实质上充当了顾问团的角色;三是传统公司式或家族式的学校,学校决策和管理在公司管理层或家族成员间分担,学校与公司、家族混为一体。不同的民办高校,就具体的管理形式而言又是千差万别的。由于各民办高校创办时期社会环境的不同,有的借助于政府力量和社会资源,有的借助于民主党派或社会团体的影响,还有的与公办院校或国外教育机构合作,管理体制上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三)在师资构成方面,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是完全依靠公办院校的在职或离退教职员工的力量;二是依托公办院校的师资力量,另加本校部分专职教职员工;三是主要依靠本校教职员工,辅助外聘部分公办院校的在职和离退人员。总的说来,目前前两种情况所占比重还比较大。可以说,对于大多数民办高校而言,如果没有公办院校师资力量的辅助,组织独立的教学还有一定的困难。
(四)在学生培养和就业方面,由于中国的民办高校总体上还处于发展阶段,大多情况下是学生选学校,而并非学校选学生,所以大多民办高校比较自觉地以学生为中心,服务意识较浓,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方面都比较严格。学校一般来说都比较注重教育、教学质量,关注学生的感受,在专业设置、育人环境、学生管理、推荐就业等方面都比较适应市场和社会的要求。
三
再次,我想就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的对策谈点个人看法。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20年的重建,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已成为制约民办高校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本人认为,发展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对策就是要解决掣肘民办高校发展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与公办院校法律环境不同问题、产业运作与重组问题、内部体制问题、自我规范问题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的问题。
(一)在法律环境方面,长期以来,中国民办高校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学校的主办者、办学者、受教育者与公办院校相比都低人一等,没有获得应有的、不受歧视的、平等的国民待遇。所幸的是,随着中国入世以后环境的变化,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制订中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相关的法律环境很快就会改观。但是法律通过以后,配套政策还必须尽快出台,同时,政策执行者还应该不折不扣地去执行,真正将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放在完全平等的地位上去对待。我估计,要做到这一点恐怕还需要一个过程。政府和政策的支持,提供平等的法律环境是进一步发展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首务。
(二)在民办高校进行产业运作和资源重组方面,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即将出台,势必会对民办大学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推波助澜。在这一进程中,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重新洗牌"在所难免。在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道路上,高等教育的市场的需求巨大,公办大学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样民办大学也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发展不应理解为只是学校数量的持续增多,而应理解为学校综合素质的优化,教育质量提高和办学特色的形成。有战略头脑的民办大学校长们,必须审时度势,对内联合、对外引资,走协作竞争、联合取胜之路。
(三)在内部管理体制和自我规范方面,中国民办高校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还存在产权不清、管理松散、内部机构各自为政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民办高校还没有建立比较权威的、统一的、类似行业协会的组织,很多不规范的行为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都应在政府的指导下,在发展中解决,不能简单化的仅仅就事论事,更不能因为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对中国的民办高校作出不切实际的评判。
(四)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和壮大迫切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宽容、理解和支持,特别是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尤其是需要得到诸如金融机构、咨询机构和新闻媒体的帮助,当然也希望得到包括在座的各公立院校、海外同仁和其他相关机构的理解和帮助。
(五)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面对来之不易的良好环境,应更加团结,更加开放,勇于承担历史赋予的责任,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尽快地发展壮大起来。
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身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知识更新在加速。一个学习化的中国社会即将到来。在中国加入WTO后,面临大发展的情况下,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后的继续教育的人口不但最多,而且最为紧迫,中国高等教育和终身化教育的市场将为世界之最。中国高等教育市场一定要也一定会更进一步融入世界教育大市场中去。
依据中国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的要求,中国今后5年要建立起终身教育体系的框架,推进发展远程教育,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中国民办高校在这一庞大的市场需求下,将依靠其本身的市场意识浓,反映迅速,适应性强,办学机制灵活,社会资源整合效率快等方面独特的优势,更进一步去占领终身化、多样化、国际化的教育领地,开拓广阔的教育空间。
四
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在本文的最后,请允许我冒昧地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对策作如下初步判断: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20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规模,在对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多样化、市场化、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中国的入世和教育法律环境的改变,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将面临一个在此之前从未有过的大的发展机遇。如果政府的相关法律、政策能够得到完善和强力执行,中国民办大学尤其是民办大学的董事长们、校长们能够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承担历史使命,那么,中国公办、民办高等教育并行发展的良好局面必将很快形成。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前景将十分广阔、十分美好。
谢谢大家!
注1:男,1967年1月生,安徽桐城人。
1999年8月,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筹备澳门回归专门小组副组长。
2000年9月,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录取为经济法专业金融法方向在职博士研究生。
2001年4月,受聘为北京工业大学法律系兼职教授。
2001年6月起,先后受聘担任北京培黎职业大学副校长、校董、常务副校长。
近年来,在国内及香港学术报刊上共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著述5部,主要包括:受司法部中华律师函授中心委托主编首届国家司法考试辅导丛书(共12册)、九五国家重点图书《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澳门五大法典》及《澳门问题读本》等。
① 参见陈宝瑜:走入共同发展格局的民办高等教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2页。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