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Humanism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College Education
顾明远(注1)
By Mr. Mingyuan Gu China Education Academy
内容提要: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给人类带来物质财富,又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平衡。只有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来克服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学是最高学府,要在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上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关键词:大学、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大学的校园里就发出了呼唤人文精神的呼声。这不是偶然的。是社会的客观现实和大学教育本身的缺陷引发出来的问题。从中国的社会变化来讲,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经济有了较大的增长,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年青一代的道德水准不仅没有提高,相反,滋长了一些享乐主义、个人心主义的思想,破坏公共道德的事情时有发生。从教育内部来讲,功利主义的思想较重,强调了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专业教育,忽视了提高人的素质的人文教育,致使大学校园中的人文气息不浓。因此,一批有识之士呼吁加强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
在世界范围内,自从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打破了农业小产品的宁静,机器和道德就成了一对矛盾。特别到了二十世纪,这个矛盾转化为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道德进步的关系。对于他们的关系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社会道德的堕落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的。他们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平衡,现代化带来了物欲的增长、人际关系的疏离和淡漠。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苦难,使人们对科学技术到底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提出了质疑。另一种观点与此相反,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必然会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甚至可以医治社会弊端,科学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科学精神、求真的意识。这两种观点的争论在20世纪初最为激烈。50年代以后两种观点都有所修正。科学主义者和人文主义者都提倡科学和人文的结合。普遍认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人类带来可供享受的丰富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人们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的变革,从而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和平等;另一方面,它带来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人的物欲增长,人与人对财富的争夺而引发战争,科技不仅创造财富,同时制造杀人的武器。因而呼吁,自然科学要与人文社会科学结成联盟,共同来克服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弊端,使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于人类,并不断地提高人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教育负有不可推卸责任。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中的核心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但是,长期以来在教育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有所失落。自然学科教育只教给学生死的知识,不告诉学生科学的价值;人文社会学科教育只教给学生空洞的道理,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更不会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去分析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大环境中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失衡而造成的精神危机,更加冲淡了学校的人文教育。由此,有识之士无不唤呼人文教育的回归,大声疾呼对现行教育模式的改造。
要改造教育,首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教育的本体性,克服教育的工具性。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是提高人的素质。但长期以来人们常常把教育视为工具,政治家把教育视为阶级斗争,乃至政治斗争的工具;经济家,特别是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把教育视为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广大家长则把教育视作他们的子女谋取优裕职业的敲门砖。于是“重科技,轻人文”的思想至今还在人们中蔓延;在中国流传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谚语仍然是青少年“座佑铭”。虽然中国的领导和政府一再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江泽民主席号召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最近又提倡“以德立国”。但如果教育的价值观不改变,精神文明建设在学校中仍然会落空。教育离不开社会,教育要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制约,反过来又为它服务;教育也确实是谋生的手段,从这一点来看,教育有工具性。但这种工具性是通过育人来实现,也即是教育的工具性是通过教育的本体性来实现的。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提高人的素质主要是要提高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要从中小学就抓起。现在中小学课程中理科份量偏重,人文学科份量偏轻。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打好做人的基础。人文学科可以告诉学生人类发展的历史,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正确态度,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我认为,人的素质主要表现在这四个正确对待上。正确对待自然,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懂得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圈;正确对待社会,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遵守法律和公共道德,为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正确对待他人,善于理解他人,懂得尊重别人,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善于与人相处,具有团队精神;正确对待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善于解剖自己,中国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经常解剖自己,还要既经得起荣誉,也经得起挫折。培养这种素质就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要改变重知识轻价值的教育。功利主义的教育只重视知识对经济建设的价值,不重视培养人的价值。其实任何学科都具有人文精神。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人文事业,科学技术的创造,科学的价值,科学所要求的严谨态度、团队精神等都充满着人文精神。学校在进行科学教育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亦即使学生理解科学的价值、科学的历史,了解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在过去的时代里,不管科学技术带来什么负面效应,在总体上它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因此我们今天提倡人文精神并不是排斥科学技术,而且要重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所谓“以人为本”,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大学,我这里说的大学泛指高等学校,要建立一套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大学教育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课程上。大学分许多专业,大的门类就有文、理、工、农、医、财经、师范、管理等,具体的专业有几百种。各个专业都有不同的课程。但是,不论是何种专业,都是要培养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人才。因此应该有足够的促进人文精神的课程,包括:语言、历史、艺术、哲学、伦理、自然等领域。我国大学里原来都有公共课程,但涉及的面太窄,只有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缺乏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当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获得的信息很广,如果大学没有正式的课程引导,学生会迷失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之中。要开设许多课程,又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是一个矛盾。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是开一些短小的课程或讲座,不考试,由学生自由选学;二是给学生开列一些阅读书目,如有些大学曾经给学生开列了“中外文学名著”百卷等由学生课外选读。列了课程,又不考试,如果保证学生选读呢?可以采取学生的学术沙龙,读书会等方式吸引同学参加。
大学除了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外,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也要渗透人文精神。也就是说,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态度。文科不用说,专业知识本身就包涵着人文精神。理、工、农等专业主要是研究物质世界的,但研究物质世界也还是为人类的发展服务。例如学习微电子学,不仅学习微电子学的理论和高新技术,还应了解它与人类的关系,如何用它来造福人类;又如学习农业,不仅学习农业种植知识,还应认识农业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怎样改变我国农村的落后状况。
大学的人文精神还体现在校园文化上。校园文化包涵了校风学风。什么叫校风学风?校风学风是指全校师生的一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态度。中国的大学很讲究校训。实际上校训就是校风学风的一种表述。例如求实创新,就是很好的校训。它引导师生脚踏实地的做人做事,但又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我们北京师大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充分体现了师范大学培养教师的特点。校园文化是无形的课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良好的校园文化有浓郁的学术气氛,团结民主、生动活泼的精神风貌。建立这种校园文化需要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在教学、科研、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中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思想方法和治学态度。特别要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选修各种课程,积极主动地开展课外学术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当前大学校园中出现一些浮躁情绪,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这种情绪表现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这里有学校管理制度问题,也有个人的原因。从制度来讲,教师实行聘任制的改革完全是必要的,必须打破论资排辈、平均主义旧体制,鼓励竞争,鼓励冒尖。但是有时执行得不够周密,使得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为了急于求成而不能认真踏实地做学问。有的学校实行计件津贴制,以发表论文著作多少来发放津贴,使得一些教师在论著上只求数量,不求质量。还有的学校为了创收,盲目办班,忽视质量的要求。这一切都不利于良好校风的建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需要全校师生努力。
总之,大学是社会的最高学府,大学的责任不仅是培养人才,而且要与时俱进,创造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价值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将是大学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2、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
注1:男,1929年10月14日出生,江苏江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毕业。历任北京师大附中教导处副主任、北京师大二附中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外国教育研究所主任、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副主席。现任北京师大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8年获曾宪梓师范教育一等奖,1999年被北京市授予“人民教师”称号。2001年11月23日获香港教育学院荣誉教育博士学位。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