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毅
高三,对于实现广大学子的大学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那么,在高三这一关键时期家长如何为考生排忧解难?如何做好后勤工作?如何帮助考生冲刺?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采访了往届考生家长和心理专家。涉及的内容从考生的饮食起居、心理活动到学习生活等,无一不是家长们关心的话题。在众多采访案例中,有些案例引了记者的深思。
案例一:河北省的一位女考生,高中时是学校的尖子生,多才多艺,其志向是当一名教师。而她的父母则更愿让她从事医务工作。在父母的压力下,她违心地填报了医学院校。入学后,她心情一直不好,一上解剖课,看见鲜血和尸体就毛骨悚然。不久她就得了精神分裂症,久治未愈,被迫辍学。
这位女生母亲哽咽的低诉声中,无不流露出后悔之意——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专家分析,这种类型的考生家长具有典型的家长制作风,往往主观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考生,强迫考生报考某一学校或某一专业,或者不尊重考生兴趣爱好要求考生报考他们认为的所谓“热门专业”,在强压下考生只有言听计从,其结果自然是事与愿违。
专家认为,考生填报志愿应该是自己的事,家长只应做好参谋和辅助工作。考生迎考前忙于复习,无暇顾及其它,家长应帮助考生多方收集有关招生信息,如招生政策、规定、招生计划和历年的录取情况等。然后帮助考生找到一个既科学又符合自己理想定位的升学志愿。
案例二:高老师的儿子是四川省某重点中学2001年应届毕业生,他的“一模”成绩不太理想,仅仅考了450分,但是高考时却出人意料地考出了560多分的好成绩,以第一志愿进入四川大学学习。
高老师说儿子之所以“一模”成绩不理想,是由于他平时沉溺在冲刺题集中难以自拔,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在咨询了一些教育专家后,高教师收捡了儿子的各种冲刺题集,只给他留下教科书和课堂笔记。在此后的“二模”考试中,他的成绩提高了60多分。但是,依据她对儿子潜能的了解,认为他还有潜能可挖,所以不断鼓励他继续努力,并且随时观察他的学习状态。
权威人士建议,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考命题向着更注重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方向发展,因此立足基础知识的教育成了各高中老师的共识。家长要时时了解考生的学习状况,一旦发现考生有眼高手低的表现时,就要及时纠正这种趋势。如从考生言行中看出他不是致力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可以先和他谈谈基础知识对高考的重要性,倘若考生仍执迷不悟,家长可采取一些断然措施,强迫考生回到重视基础知识复习的路子上来。
案例三:北京市一位2000年的高三考生,平时非常用功,但模拟考试成绩总是一次比一次差。但他把考卷带到家中再做时,却又什么都会做了。他有时几乎不敢相信卷面上是自己的字迹,考场上的思维怎么会如此不可思议?
该考生的父亲微笑着谈起那段艰难岁月。“那是许多考生都会在临考前遇到的紧张、焦虑和恐慌等情绪,即所谓的‘克拉克现象’。根据专家意见,我与他作了一次长谈,从心态调整到学习方法的合理运用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沟通。在咨询了心理专家后,孩子的情况有了较大改观,很快走出了心理阴影。现在他已是北大的学生了。”
心理学家指出,每逢高考,总有75%的考生精神压力、心理负担较重,很容易出现考场上的“克拉克现象”。若发现考生过份紧张时,家长要给予鼓励,巧妙暗示考生“你一定会考好的”,从而增强考生的自信心。同时家长要尽量为考生创造一种和谐、轻松、愉悦、安静的家庭氛围,譬如讲个笑话、开个玩笑,通过这些人为的手段打破压抑气氛。另外,家长还要告诉考生,人人都有心理压力,只有自己调整好了心态,有一个相对良好的状态,才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