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万利 张云坡 兰增干 综合报道
这类毕业生需求大
根据调查显示,2003届政法类毕业生的整体就业需求形势如下:
1.更加重视毕业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法律、英语、经济全面结合的复合型政法人才最吃香,特别是熟悉国际经济法律和国际贸易惯例的毕业生将受到社会的青睐,国际经济法、经济法、法学、国际法等知识扎实的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2.律师的社会需求仍然很大。有人预言,律师将是21世纪我国最紧缺的职业之一。
3.在“重品牌,轻专业”这样一个就业的大背景下,政法类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2003年的就业形势仍然乐观。
4.就业期望值过大将是毕业生就业的最大障碍。
现状:就业率在增加
从2002届政法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来看,截至今年6月,中国政法大学的实际就业率为84.6%;而根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统计,截至今年8月,实际就业率为93.80%;华东政法大学的就业率为87%。西北政法学院的就业率为84.5%。从全国各政法类高校的就业率来看,呈逐年增加之势,这表明政法类毕业生的就业需求量仍很大。
一、从毕业生去向来看
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考研、留学者逐年增加,从华东政法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的去向就可看出这一点。统计表附后。
二、从就业渠道来看
党政机关特别是公、检、法、司等政法机关居多,其次是企业,两者占了需求总数的绝大多数。可喜的是,毕业生们的就业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已逐渐从传统就业模式到新的“双向就业”模式的转变,如华东政法大学近几年来到海关、武警边防等单位就业的人数都不同程度地增加,这反映了“依法治国”大背景下各行各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
同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2年本科毕业生实际就业2747人,其中,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高达43.41%。西北政法学院2002届毕业生中省、地、市各级党政机关工作的有18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1.5%;到公、检、法、司、政机关工作的占26.3%;到企业就业的占27%;到事业单位就业的占18%;到部队就业的占7%。统计表附后。
三、从就业地区来看
经济发达的京、沪、广等城市就业人数居多,而西部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就业人数很少。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2002届毕业生在北京地区就业的共有554人,占1114名可分毕业生中的49.7%;到西部就业的仅有75人,占可分毕业生的6.7%。从西北政法学院提供的数据来看,除在陕西省就业的有28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4%)外,流向比较集中的地区分别是广东省120人、山东省90人、北京70人、浙江省50人,而到边远省区就业的75人,仅占毕业生总数的6.5%。
就业前景预测
据有关专家预测,2003年政法类毕业生的整体就业压力不是很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法制化建设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法制观念进一步加强以及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对政法类人才的需求量也就相应地有较大增加。
一、随着市场秩序的进一步建立,企业更加关注合同、证券、消费者权益等法律问题以及中小企业的大量涌现,都为政法类毕业生进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二、在我国加入WTO后,反倾销、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日益受到重视,熟悉国际经济法律和国际贸易惯例的政法类人才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使国际经济法、经济法、法学、国际法等知识扎实的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对毕业生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要求毕业生普遍掌握国际经济法律和WTO有关规则、惯例,更加重视实际运用能力,注重法律、英语、经济的全面结合。
三、从各专业情况看,虽然专业的性质有所不同,在就业的领域、方向会有一定的差别,但目前各单位选择毕业生不再局限于专业,而是更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学生所在学校的整体影响。在“重品牌,轻专业”这样一个就业的大背景下,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2003年的就业形势仍然乐观,不会因专业的变动而有太大变化。
四、从实际调查来看,尽管政法类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很大,但并不是说就业率就高,毕业生们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如果不克服,就业仍然有很大障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就业期望值过高。许多毕业生向往的工作是成为“金领”、“白领”,很多毕业生要求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非大公司、大企业不去。
2.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仍然只盯着发达地区,一些学生宁可呆在大城市的一个小公司里,也不愿去小城市的一个大企业。
3.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到基层工作。
4.缺少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设计,找工作较盲目。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