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性质是
A新民主主义 B社会主义
C共产主义 D资本主义()
2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
A封建主义体系 B资本主义体系
C社会主义体系 D共产主义体系()
3正式批准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C中共七届四中全会 D中共七届六中全会()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51954年召开的确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会议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
6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是
A国民经济的恢复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C工商业合理调整的完成 D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奠定()
7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是
A社会主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B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的充分发展
C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8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条件是
A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B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
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D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是
A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B工农联盟
C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D有利的国际环境()
10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是
A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苏联建设成就及对中国的支援
B帝国主义阵营的四分五裂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世界各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运动高涨()
11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D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点是
A是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B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
C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并存
D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主体
E其前途是社会主义()
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E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
3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属于资本主义的因素有
A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B民族资产阶级
C个体农民 D合作社经济
E国营经济()
4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属于社会主义的因素有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工人阶级的领导权
E人民民主专政()
5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
A消灭富农分子
B消灭资本家
C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D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E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辨析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因此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由于共产党人的帮助,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也随之消失了。
3社会主义改造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四、分析题
1邓小平在《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中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搞得是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请根据邓小平的这段科学论述,分析说明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及其意义。
2试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3如何理解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4试述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5试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特征的掌握。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的特征是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是因为:第一,建国初期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镇压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反抗,所以这时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由于我国历史的特点,这时民族资产阶级不仅存在而且还参加国家政权,虽然他们不能当领导者,也不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地位,但他们的代表人物还参加了政府。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统一战线政权。第三,人民民主专政在全国范围建立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根本政治保证。因此备选项A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2C【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质的掌握。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和非社会主义因素彼此斗争着。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胜利。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的社会。因此备选项C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的正确答案。
3C【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形成的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是有一个过程的: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一次会议上,提出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是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形成比较完整的表述。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宣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这条总路线的完整准确的表述。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这条总路线。因此备选项C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备选项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在1949年召开的,主要是对迅速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设的重大问题作出了历史性的决策。B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是在1950年召开的,主要是为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完成各项战略任务。D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是在1955年召开的,毛泽东初步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因此,备选项A、B、D均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4D【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的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当时中国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是全党工作的中心,这是主体,因此备选项D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备选项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改”的内容,这是“两翼”。因此,备选项A、B、C都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5D【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意义的掌握。1954年9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束了建国以来由全国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由《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过渡状态,从此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备选项D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备选项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在1949年召开的,主要是对迅速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设的重大问题作出了历史性的决策。B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是在1950年召开的,主要是为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完成各项战略任务。C中共八大是在1956年召开的,主要是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备选项A、B、C都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6B【解题分析】此题考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知识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其它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故选B。排除A、C、D三个干扰选择项。
7C【解题分析】此题亦是考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知识点,区别于上题,此题考查的是物质基础,有别于经济基础。但这两个题目之间也有必然联系,所以容易混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而不是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故选C,而排除其它三个干扰项。
8B【解题分析】此题是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知识点的考查,要特别注意的是,政治条件不等于政治保证。要明确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的政治条件是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故选B,排除A(是指导思想)、C(是政治保证)和D选择项。
9A【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新民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其答案就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注意与上题的政治条件区分开来。B、C、D三个干扰选择项都不是最根本的政治保证,故排除。
10A【解题分析】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而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对立场,进行侵略性的封锁。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形成了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国际条件。所以选择A,而排除B、C、D三个干扰项。
11B【解题分析】此题考查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知识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从此社会主义制度便建立了起来。故选择B,排除A、C、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的掌握。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以下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的特征是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制度;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的特征是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因此,备选项A、B、C、E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的正确答案。尽管当时国营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领导作用,但所占比重并不大,而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占很大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因此备选项D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主体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2AB【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掌握。新中国成立时,虽然国民党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但是大量的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未完成,三大敌人的残余还是当时中国社会前进的主要障碍。因此,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提出要集中力量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这说明建国后头三年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的矛盾。到1952年,随着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的被消灭,镇压反革命运动的胜利,特别是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当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表现突出,因此毛泽东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因此,备选项A、B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备选项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D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E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是三大改造完成以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备选项C、D、E都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3ABC【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资本主义因素的掌握。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因素,这比较好理解。这里关键是如何理解个体农民具有资本主义倾向。尽管我国农民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这是他们主要的一面,但是由于个体农民小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之上的,所以个体农民具有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他们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因此备选项A、B、C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备选项D合作社经济、E国营经济则具有社会主义因素,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4ABCDE【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的掌握。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国营经济的同盟者和带有决定意义的助手;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带有若干社会主义性质,这三方面属于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这里关键是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带有若干社会主义性质如何理解,当时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合作形成的,从经营上来看,它接受国家监督;从所有权来看,国营经济参股部分属于全民所有制经济的资产;从发展方向来看,它朝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因此,当时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带有若干社会主义性质。工人阶级领导权和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属于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因此,备选项A、B、C、D、E均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5CDE【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改造目的的掌握。江泽民总书记在200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对当年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同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之间关系的深刻概括。因此,备选项C、D、E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备选项A消灭富农分子是错的,因为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是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富农分子结合起来,并不是消灭富农分子本人。B消灭资本家也是错的,因为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保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不剥夺其政治权利,在改造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同时,给资本家出路,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逐步把资本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不是消灭资本家本人。因此,备选项A、B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建立后还有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还没有完成,国民经济也没有恢复,因此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而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中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而不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掌握。答对本题关键是注意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从1949年到1952年和从1953年到1956年这两个历史阶段各自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要有准确的把握,不能混为一谈。
2【答案要点】(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对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既团结又斗争的政策。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仍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和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因此国家对它不是采取剥夺的政策,而是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3)鉴于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仍具有不同于民主革命时期的两面性,国家是通过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对它实行赎买政策。同时还对资产阶级分子进行改造,使他们从剥削者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将企业改造和个人改造并举。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建国初期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掌握。考生一般对民主革命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比较了解,而对建国初期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却不太清楚,过去在这方面强调的也不多,因此本命题就是以辨析题的形式对这个问题的强调。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存在和发展,但资本主义惟利是图等本性使资本主义发展必然会出现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因此,我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逐步把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逐步把资本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3【答案要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为主体;二是以解放生产力、实现三大改造为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形成一个辨证的统一关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的有关知识点,答题中应着重指出以下重点:一是过渡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二是写出过渡时期路线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三是指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这是其最终目的。
四、分析题
1【答案要点】(1)在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采取和平改造的方针。我国对官僚资本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对民族资本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
(2)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①在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实行经销代销等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②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3)在利润分配方面采取赎买的办法。①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实行“四马分肥”:把企业的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份。②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对私股实行“定息”的办法:把资本家的利润限制在一定的率息上,统一规定年息为5%,当时国家决定付息7年,后又延长3年,共计10年。③对资本家和资方代理人按照“包下来”的方针和“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作了人事安排,还保留了他们的高薪。
(4)阶级路线。①保持和民族资产阶级政治联盟,不剥夺其政治权利。②给资本家出路,发挥一技之长,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逐步把资本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改造成自食其力劳动者。(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意义。①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一个历史性胜利。②在社会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有效地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③这是国际共运史上的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经验和意义的掌握。考生在回答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时,要紧紧围绕和平改造这个方针。国家实行赎买政策,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代价地逐步地把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这主要是从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出发的。在回答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时,要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2【答案要点】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③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④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
【解题分析】此题综合考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际和国内条件。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条件和国际因素几个方面。关于这个知识点,2003年大纲作了新的修改和调整,如过渡的经济条件就分别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概括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所以答题中要周到考虑各方面不同的细节安排。
3【答案要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全党全国人民提出的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首先,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土地改革完成后,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在整个农业中还占有优势。这种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同国家要求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之间形成了不可克服的矛盾:
(1)是由于小农经济本身的落后分散和发展缓慢,不便于大力兴修水利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为了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和避免两极分化,就必须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由于小农经济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相适应的,同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技术改造所需大量资金的相当部分要从农业和轻工业的积累方面获得,轻工业的发展,也需要农业的支持,而这一切只有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才能变成现实。
(3)对农业的改造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必要条件。
总之,只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解决这种落后生产关系同国家要求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其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解决当时国内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土地改革完成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在资本主义企业和国家计划经济之间,在资本主义企业内部资本家与职工及全国人民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激烈。这不仅影响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破坏国家计划经济,而且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放生产力就必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所有制的根本改造。
只有完成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才能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有相应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因此,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逐步地改变生产关系。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解题分析】这是2003年的新增考点,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这句话出自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内容,是对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同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之间关系的深刻概括。首先,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解放个体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束缚的生产力的迫切需求;其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条件。这就是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4【答案要点】(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是:第一,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发展道路。在土地改革后,趁热打铁、依靠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发展互助合作运动;第二,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的国家帮助的原则,逐步把个体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第三,结合中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创造了由互助组到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过渡形式;第四,在合作化过程中,实行了正确的阶级政策,对富农经济,采取了由限制富农剥削到逐步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者结合起来。
(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是:第一,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第二,创造了由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手工业生产小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供销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第三,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办法,提高手工业者的社会主义觉悟,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第四,规定了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的手工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
【解题分析】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从1953年起,在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全面开展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重大的意义。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们不仅要了解其中的方针、原则,还要了解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充分发挥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及时引导农民通过互助合作化的途径,改造成社会主义的集体的有制;在对手工业社会主义的改造的步骤和形式上,采取了供销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顺序,大大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所以该知识点应引起重视。
5【答案要点】1956年,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社会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重大意义在于: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发展中大国,完成消灭私有制的壮举,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和社会的巨大动荡,反而实现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空前奇迹。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几千年的剥削制度已经基本消灭,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为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在社会主义改造实践中,我党和毛泽东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马列主义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并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同时把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从而用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思考的论述题。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历史地位。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得以建立,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如此,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所以该知识点不容忽视。
选自张俊芳主编的《2003版考研政治高分突破》,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