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董仲舒:“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D.唯物论观点()
2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B.唯心主义的
C.形而上学的D.相对主义的()
3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A.质和量的相互转化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4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的逻辑过程的起点是
A.客观事物B.社会实践C.感性认识D.思维抽象()
5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自身的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是否显著激烈B.是否迅速明显
C.是否超出度的界限D.是否引起事物变化()
7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A.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D.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8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B.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C.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形式
D.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形式()
9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
A.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C.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D.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
10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系统是指
A.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B.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C.由若干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组成的统一整体
D.事物内部诸要素的结合方式()
11“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B形而上学的思想
C.诡辩论的思想D相对主义的思想()
12发展的本质是
A.事物量的变化B一切变化和过程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3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述列宁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于
A.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C.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14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全面地看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1在科学上,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现象与宇宙天体运动存在着共同规律,这说明这两种科学现象之间具有
A间接的联系B内在的联系C偶然的联系
D本质的联系E外部的联系()
2黑格尔说:“脱离了身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A.部分依赖于整体
B.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C.整体是部分相加之和D.整体依赖于部分
E.整体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3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必然性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C.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性D.是否承认偶然性
E.是否承认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4辩证思维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
A.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B.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由抽象规定,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
E.在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
5下列观点对“度”的含义正确表述的是
A.度是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B.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C.度是引起事物变化的关节点D.度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
E.度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过程()
6“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E.是诡辩论的观点()
7在中国传统辩证法思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大观念是
A.知行统一观B.矛盾观C.天人合一观
D.整体观E.形神统一观()
8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9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既对立又统一
C.主观辩证法决定客观辩证法
D.主观辩证法可以脱离客观辩证法独立产生
E.主观辩证法受客观辩证法的支配()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B.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个范畴的中心线索
C.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是辩证认识的实质
D.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E.它能代替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
11关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联系具有普遍性B.联系具有客观性
C.联系具有多样性D.联系与区别互为前提
E.任何事物、现象之间都存在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C.质变能打破旧质对量变的限制D.质变引起新的量变
E.质变造成新事物产生,质变优于量变()
13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热,循则极,极则反”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14“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个论断表明
A.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
C.现象可以脱离本质而存在D.透过现象可以达到事物的本质
E.现象就是本质,现象背后无本质()
三、辨析题
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2在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而是主要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因而是次要的。
3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总和。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四、分析题
1分析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如何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
2试用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学说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在我国实行扩大内需方针的重要性。
3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说明人权和主权的关系,评析“人权高于主权”的错误实质。
4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能够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商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
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材料3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5下面是在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问题上的材料:
材料1
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空洞词语”。偶然性是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联系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毕尔生说,必然性只属于概念的世界,而不属于现实世界本身。莫诺认为,偶然性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全部基础,生物进化本质上是由无法预测的纯粹偶然变化造成的,人类的出现也不过是“蒙特卡诺赌窟里中签得彩的号码”,是纯粹的偶然性。
转引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绝对观念”发展的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环节。必然性根据于事物自身,偶然性根据于他物;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在于从偶然性中去认识必然性”。
摘自《小逻辑》
请回答: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
(1)材料1的哲学观点和错误。
(2)材料2的哲学观点和错误。
(3)材料3的贡献和错误。
6.下面是老子哲学的一些材料:
材料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因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其上不敫,其下不昧”,“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不见其首,不见其后”。(第二十一章,第十四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似万物之宗”。(第四十章,第四章)
材料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材料3
老子提出了阴阳、有无、大小、前后、强弱、静躁、正反、生死、存亡、兴废、美丑、善恶、攻守、治乱、古今、难易、长短、智愚、刚柔、胜败、利害、吉凶、贵贱、祸福、荣辱等一系列的矛盾概念。他说:“反于道之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四十章,第二章,第五十八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说明老子哲学的本体论性质及其辩证法思想。
(2)依据材料2,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3)依据材料3,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4)依据材料4,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5)依据材料5,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7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及其对制订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的意义。
8简析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的关系。
9简述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关系。
10试论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11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2为什么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13.分析下列论断对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原理的发展。
材料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题分析】此题通过董仲舒的一段话考查考生对形而上学观点的确认。题中董仲舒这段话意思是说事物是不动不变的,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一般考生都能答对此题,实际上只要知道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形而上学哲学家的代表,该题答案也就在其中了。
2D【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相对主义的确认。题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的关于相对主义的典型命题,“是非无定质”是说是非没有界限,这显然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只要考生看懂了题干的含义,就不会选A项或B项。但一部分考生要在C项和D项之间选择其一时容易出错。如果考生不清楚“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之间的关系的话,或者根本不知道相对主义的含义的话,就会首选“形而上学”(C项)。实际上形而上学哲学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就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相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事物的相对性,而绝对主义则是夸大事物的绝对性。“是非无定质”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但更确切地说是相对主义的错误观点,所以D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3C【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一般考生对这一观点都是非常熟知的。但具体回答其含义,有的考生就不十分清楚了。题中的4个选项,“质和量的相互转化”(A项)是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问题;“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是讲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问题;“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是讲矛盾的对立关系。这样将A、B、D三个干扰项排除,C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实际上所谓“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就是指矛盾着的双方既斗争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D【解题分析】此题通过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的逻辑过程起点的确认,使考生明确各种辩证思维方法的共性——思维抽象性的特点。辩证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归纳和演绎方法、分析和综合方法、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探讨其中任何一种思维方法,必须限定在思维领域、理性认识领域,一般不能将“客观事物”(A项)、“社会实践”(B项)、“感性认识”(C项)纳进来讨论问题。从这样一个前提出发对该题进行选择,A、B、C三个干扰项应当排除,D项是符合题意的。回答此题,如果考生对各种思维方法比较陌生的话,会因盲目选择A或C而丢分。
5C【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掌握和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矛盾这一关键词,是指唯心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是属于矛盾同一性问题),“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样在4个选项中进行分析选择,“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A项)是讲矛盾斗争性的作用”;“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B项)和“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D项),分别讲的是矛盾双方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融合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而不是讲一方的“自身矛盾”对另一方的促进作用,A、B、D项都与题意不合,作为干扰项须排除,所以,只有C项是最符合题意的。一般考生解答此题有一定难度,如果没有理解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最容易误认为是指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矛盾双方的关系问题,这样就有可能在A或B项中选择其一。
6C【解题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关于度的作用。事物的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在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断定事物是处在量变阶段还是质变阶段,其根本标志既不能看其变化“是否显著激烈”(A项),也不能看其变化“是否迅速明显”(B项),更不能是“是否引起事物变化”(D项),因此A、B、D项都是干扰项,只有C项才是符合题意的。此题没有太大难度,一般考生稍一思考,就会非常轻松地找出正确答案。
7B【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及其作用的把握。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题干的意思,是指某个具体矛盾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这样就只能限定在一个矛盾统一体内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作用进行选择。显然,A、C、D项都是不合题意的,只有B项才是正确的选项。只要考生弄明白了题干的要求,解答此题是容易的。
8A【解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两点论和重点论最基本关系的确认。关于两点论和重点论的一般关系,考生是可以把握的。但当把二者的关系展开为各种具体关系,特别是在许多关系中选择一种最基本的关系时,掌握知识不扎实的考生就有可能乱了阵脚,陷入困境,会在A项和D项中举棋不定,最后选了D项而丢掉1分。两点论和重点论最基本的关系就是“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A项)。
9D【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系的概念的掌握。联系的定义是:事物之间和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故D项为正确答案,B、C两项是对规律的概念的理解,A项显然错误。
10C【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系统的理解和把握。系统是指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整体,显然C项为最佳选项。A项是对规律的理解,B项和D项是对系统的不完全正确的理解。
11A【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的理解。该题有一定的难度,但考生如果知道把世界看做过程的集合体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思想,把世界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形而上学的思想特征,那么就能准确地选出A项而不会误选B项。
12C【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发展的本质的掌握情况。本题比较容易,大部分考生都知道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考生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C。
13D【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矛盾的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的掌握情况。题干中引述列宁的思想,只要考生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会很快选出正确答案D项。
14C【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的意义的掌握。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不起决定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每一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也相互转化。我们在工作中应分清主次,既要坚持“重点论”,即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坚持“两点论”,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所以该题正确答案为C项。
二、多项选择题
1BD【解题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规律的含义和联系的多样性的理解和确认。题干讲的是科学现象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并通过这些联系体现出科学发展的规律性。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题中所列举的5种联系普遍存在于事物、现象之间,但是作为科学现象之间的联系,以及由这些联系所体现出来的规律性,则是指“内在的联系”(B项)、“本质的联系”(D项),而不是“间接的联系”(A项)、“偶然的联系”(C项)、“外部的联系”(E项)。所以解答此题,只要抓住“科学现象”这一关键词,就不会错选。
2ABE【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题中黑格尔的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即“部分依赖于整体”(A项),“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B项),也正是“整体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展各部分的功能”(E项),但整体却不是各部分机械相加总和(C项)。此外,黑格尔的话是说明“部分依赖于整体”,而不是“整体依赖于部分”(D项)。一般考生能够顺利选定A、B、E项,可如果不仔细分析,可能就会再误选C项,失去这2分。
3CDE【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区别。回答此题首先要懂得决定论和非决定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界定及观点,然后才能将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相区别,找出正确选项。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决定论承认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非决定论否认这些性质。决定论又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性”(C项)、“是否承认偶然性”(D项)、“是否承认因果联系的复杂性”(E项)等辩证法问题。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区别,实质上就是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题中给出的5个选项中,A和B项是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区别,不符合题意应当排除。C、D、E项正好反映了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区别,是符合题干所要求的正确答案。此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哲学基础较差复习又不太全面的考生来说,是难以得分的。
4BDE【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对“由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辩证思维方法所包含的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题,首先要清楚是在思维领域,在理性认识范畴内讨论问题,与实践活动、具体事物、感性认识暂无关系。这里的抽象是指对事物某个方面本质的规定,这里的具体是指对事物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就是“由抽象规定”为起点,“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D项),也是“在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E项)、“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B项)。B、D、E项符合题意,A、C项为干扰项需要排除。此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有一定的深度,需要综合分析能力。一般考生仅凭其所具有的哲学基础知识,回答此题是很难得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中既要把握哲学基础知识,又要掌握一些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哲学理论问题。
5AB【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对度的确认。在题中所给出的5个备选项中,A和B项就是度的含义的正确表示,是符合题意的。而C项是度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度”本身,D项是质的含义,E项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即C、D、E项都是干扰项应当排除。一般考生回答此题不应有问题,但少数考生也可能会误选C项,把度的表现形式当成度本身。
6AC【解题分析】此题干是恩格斯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转化的著名命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这一命题的确认。对于熟悉恩格斯这一命题的考生来说,会非常轻松的找到正确选项A和C。但对于那些根本没见过这一名言,或根本不清楚对错的考生来说,非常容易错选D项和E项而白白丢掉这2分,这就需要考生在复习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方面的典型命题、观点和名言有所了解。
7BD【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中国传统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两大观念的确认。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极其丰富的,如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思想、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思想、事物无限分割的思想等。但体现辩证法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大观念就是矛盾观和整体观。其他辩证法思想都是从这两大观念中派生出来的。不太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史的考生回答此题有一定难度,但如果考生仔细阅读题干,抓住“中国传统辩证法”这一关键词语,再去分析每个选项,A项是中国古代的认识论问题,C项是历史观问题,E项是本体论问题。所以A、C、E项都是干扰项,须排除,只有B项和D项才是符合题意的。
8ABD【解题分析】此题作为辨析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深化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具有一定难度,它要求考生不仅对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点比较熟悉,而且还需要考生运用辩证法的头脑去分析每一个选项的具体内容,并作出判断,题中所提供的5个选项中A、B、D项虽然表述的内容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即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的,因而是正确的选项。C项显然是形而上学的观点,E项所表述的内容是黑格尔的一个著名的辩证法命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仅仅看到存在的合理性,并将它固定化,是不彻底的辩证法,也是不合题意的。
9ABE【解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关系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必须首先明确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本质规定。客观辩证法是客观世界由其自身的矛盾运动所引起的变化、运动和发展的过程。而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是对自然界的客观的变化、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这就决定了二者的关系是反映被反映的关系(A),是对立统一关系(B),主观辩证法受客观辩证法的支配(E),所以正确选项是A、B和E项。
10ABCD【解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本知识是属于2003年考试重点,考生应当给予重视,该题主要考查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中的地位和作用,题目不是很难。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在三大规律中处于核心地位,起实质作用。因为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是贯穿于辩证法和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所以A、B、C三项很容易被选出来,有的考生容易因漏选D项而失分,E显然是错误的。
11ABCD【解题分析】本题考查普遍联系的观点。本题难度不大,大多考生都能选出正确答案A、B、C和D四项,E项说任何事物、现象之间都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显然是错误的。
12ABCD【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的掌握。二者的关系为: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能打破旧质对量变的限制而引起新的量变,所以,A、B、C、D四项是正确的选项,E的错误在于部分质变不一定造成新事物产生,质变优于量变的观点也不正确。
13ABDE【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辩证法思想的理解和把握。A项讲的是变化的观点,B项讲的是祸与福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D项讲矛盾转化的观点,而E项讲的是新陈代谢的发展观点,故A、B、D和E项都是正确选项,只有C项讲的是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属错误观点,应当排除。
14ABD【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现象与本质关系的理解与掌握。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态;任何本质都会通过现象表现自身;现象总是以某种方式表现本质,因此该题的正确答案为A、B和D项,C项的错误在于割裂了本质和现象的关系,脱离本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E项的错误在于将现象等同于本质。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作为两种发展观其对立和分歧是多方面的。从总体对立来看,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因此,否认联系和发展是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承认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但是形而上学也不完全否认联系和发展,比如庸俗进化论,它也承认事物的发展,不过,它只承认事物的量变而否认质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否承认联系和发展不能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后区别开来。
(2)不仅承认联系和发展,同时还必须承认内在矛盾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的观点,才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根本分歧点。
【解题分析】这道辨析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分歧点的掌握。关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点,一般考生都能把握。但对二者的根本分歧,即将二者最后区别开来的界限到底是什么,有一部分考生是不太明确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特征,也是同形而上学的分歧点,但不是根本分歧点,因为形而上学也可以承认联系和发展,比如庸俗进化论。因此,不仅承认联系和发展,同时还必须承认内在矛盾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才能最后把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区别开来。有些考生如果掌握知识不全面,会错误地断定此命题是正确的。
2【答案要点】(1)在事物的矛盾运动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说明二者在事物运动中存在的状态和起作用的表现和侧重点不同,并不说明二者有主次之分。任何事物的矛盾运动都是斗争性和同一性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即便在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或在矛盾运动的不同阶段上,斗争性和同一性的作用各有侧重,那也要求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而不应一概而论。
(2)该命题的错误在于:混淆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的本来含义,错把斗争性的作用绝对化,以此贬低同一性的作用,这是错误的。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斗争性的绝对性和同一性的相对性的理解。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区别而言,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说明二者各自在事物运动中存在的状态和起作用的表现及侧重点不同,并不说明二者有主次之分。只要考生理解了这一关键点,回答此题不应该觉得困难,有的考生可能会因答不到“点子”上或答不全面而丢分。
3【答案要点】(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表现必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而不能说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总和。
(2)此命题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歪曲和归结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所以是错误的。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把握。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多数考生是掌握的。但将其变换成象题干中所表述的辨析题的形式来解答,就有了一定的难度。有些考生会由于不懂得必然性是对偶然性的抽象,而不是偶然性机械相加的总和而对该命题作出错误的判断,进而作出错误的解答。这就要求考生在平常复习时,要加深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4【答案要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就是分析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研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时,必须坚持两者的统一,离开矛盾的特殊性研究矛盾的普遍性,或离开矛盾的普遍性研究矛盾的特殊性,都是片面的。全面地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是在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解题分析】本题目的在考查考生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准确理解。在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对,必须坚持两者的统一,只要抓住了这一关键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分析题
1【答案要点】(1)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根本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和现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彼此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个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各要素彼此联系组成的有机整体。普遍联系具有多样的形式,各种形式的联系,其性质、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
(2)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要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处理问题。①联系的观点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根据。只有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同全球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制定发展战略,才能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②从联系的观点出发,必须树立全局观点,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注意事物的系统性,注意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运用联系的观点,从中国经济建设的整体出发所做出的重大决策。③在现代化建设中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联系的在分配领域也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协调好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种分配方式的相互关系,对于深化改革、繁荣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解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及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方法论意义的理解。对于普遍联系的观点,多数考生是掌握的。说明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方法论意义也不应构成难点。关键是要抓住几个点,即在改革开放中的方法论意义,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方法论意义,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方法论意义,将这几个点连接起来,整个题的答案就出来了。有的考生肯定会因为阐述问题不周全而丢分。
2【答案要点】(1)在我国实行扩大内需方针的哲学依据就是内部矛盾(内因)和外部矛盾(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2)内因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的对立统一,即内部矛盾。外因指一事物和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
(3)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根据,是第一位原因,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第二,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第三,内因和外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第一,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立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当前经济条件下,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满足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当今人类已开始进入信息时代,我们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扩大同外国的各种交流,一方面,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经验,以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增加出口,坚持“走出去”的方针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就要求在学习和引进外国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时,必须注意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引进之后要注意加强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在开放和引进中还要警惕和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
(5)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在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中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即反对把自力更生搞成“闭关自守”,也反对把对外开放搞成“全盘西化”。
【解题分析】该题是考查考生对我国实行扩大内需方针的哲学依据的判定和理解。我国实行扩大内需方针的哲学依据就是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这一判定及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多数考生能够回答。有的考生可能在运用原理去说明实际问题时不深入、不全面,在回答联系实际部分的内容时,要抓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个关键,再引申到对外开放和实行扩大内需方针的关系上。这样,基本采分点就不容易丢分。
3【答案要点】(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重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相一致的性质,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可能性。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提供了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②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转化的基本方向和趋势。
(3)人权和主权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一致的。所谓人权就个人来说,首先是生存权,就集体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国家主权即独立权和平等权。所以人权不只是个人权利,它在本质上反映了个人、群体和社会相互之间的关系,保障个人、群体和社会的各种正当的需要和利益。所谓主权是一个国家所固有的在国内的最高权力和在国际上的平等和独立权,主权包括对内主权和对外主权。无论是对内主权还是对外主权,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都是人民权利的集中表现,主权本身就是一种集体人权,因此,主权和人权的关系在本质上同一的、是一致的。
(4)主权和人权相同一、相一致的关系表现在:人权是主权的基础,主权是人权的集中和保障。人民建立自己的国家就是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人权。丧失国家主权,人民就失去了人权。而改善一国的人权状况,也只能由主权国家领导和组织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
(5)“人权高于主权”这种论断表面上在强调人权的重要性,实际上是人为地把人权与主权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完全歪曲了人权和主权的真实关系,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折衷主义、诡辩论,是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寻找理论根据,在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在实践上付诸行动必然会破坏国际和平与安全,是极其危险的。
【解题分析】这道论述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矛盾同一性原理的把握并考查考生运用这一原理评析“人权高于主权”口号的错误实质。回答此题的重点,是用同一性观点去说明人权和主权的本质关系。一般来说,考生对人权、主权这两个概念比较熟悉,而对于二者的本质关系则不一定很清楚。特别是将二者的关系非常深刻而全面地表述出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回答该题主要抓住三个观点:一是人权和主权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是说明主权的重要地位、作用,三是揭示“人权高于主权”的错误实质。这样,基本的主要的答案也就出来了。
4【答案要点】(1)上述三个材料,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对矛盾学说的基本原理,即主要矛盾、矛盾同一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掌握,并考查考生运用这些原理去分析说明经济活动中的矛盾现象。这是一道既综合又交叉的大型题,这种命题方法代表了今后命题的趋势和方向,这无疑增加了考试的难度。该题需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中的三条主要原理去分析解释题中的三个材料。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找出材料中的有关矛盾关系的概念和问题,然后再运用“请回答”中指定的有关矛盾观点,去说明每一个材料中的有关经济活动中的矛盾现象。实际上这三个材料之间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相互启发和借鉴。如果考生一个一个孤立的去分析材料,就容易丢分,如果把它们联系起来分析就能巧得分,比如第一个材料,如果考生找不出成对的矛盾的话,再接着看第二个材料,也就知道了第一问的答案。但是比较完满、准确地回答该题,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是很难的。
5【答案要点】(1)材料1属机械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偶然性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有其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人们主观上没有认识而造成的。
(2)材料2属非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及其客观性。生物进化决不是毫无必然性或规律性可循的纯粹偶然性,而是包含着内在的必然性,人类的出现是生物长期进化的必然结果。
(3)材料3表明,黑格尔明确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不同根据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这是它的贡献。但黑格尔把偶然性和必然性视为“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环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以及分析割裂二者关系所犯的错误。题中给出的3个材料并不难,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考生也能掌握。但是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所犯的错误,即非决定论、机械决定论的问题大多考生都比较陌生,因而会影响答题的思路。如果考生对非决定论、机械决定论较熟悉,能够比较周延地回答此题。解答此题关键要抓住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所犯的错误,即非决定论(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和机械决定论(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问题。
6【答案要点】(1)材料1说明,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而道虽然是“有物混成”,但它无声、无形、无象、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无上下前后明暗之分,不能为人们所感知,是一种原始的观念物。因此,道也就是“无”。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老子认为,道“周行而不殆”,它是运动、变化的,这是其中包含的辩证思想。
(2)材料2表明,老子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道派生的统一整体。道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派生出物。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效法自己的自然而然,整个世界统一于道,是根源于道的统一整体。材料2说明了老子的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辩证的整体观。
(3)材料3说明了老子哲学中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关于对立面的相反相成的思想,即对立面相互依存和渗透、相互转化的思想。
(4)材料4说明了老子哲学的量变质变思想。
(5)材料5说明了老子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即委曲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变直;低洼反而能盈满;敝旧反而能有新生;少取反而能多得;多了反而受迷惑;如想要包围他,必先姑且放纵他;要想削弱他,必先姑且使他强大;要想消灭他,必先姑且使他兴起来;要想夺取它,必先姑且让他有所得;等等。这包含有曲折前进的辩证法思想。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唯心主义的观点及历史形态、世界的本原等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材料题,考生对此类题应给予重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应先弄清老子的哲学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了解这一关键点该题就好回答了,然后我们可根据材料所提供的内容,联系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等知识,就可以正确回答此题。
7【答案要点】(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不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变化是否超越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①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②质变打破旧质对量变的限制,造成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是事物发展的决定环节。③质变巩固量变成果,引起新的量变,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4)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渗透着质变,即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即新质要素量的迅速扩大,旧质要素量的迅速减缩,直到质变过程完成。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如此互相转化,就是质量互变规律。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邓小平设计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由贫穷落后到解决温饱,是一个部分质变;由温饱又到小康,又是一个部分质变;由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比较富裕,则是一个经济发展上的根本质变。前一步骤是后一步骤的准备,后一步骤是前一步骤的必然结果。这种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的过程,是质量互变规律的体现。
【解题分析】本题所考查的内容是质变和量变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对质变和量变及其相互关系作以全面的介绍,然后还必须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掌握了这两个关键点,就能对该题作出比较全面、正确的解答。
8【答案要点】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原本就是相互交叉的,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哲学方法和科学方法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因此,辩证思维方法也能为现代科学提供正确的思维规则和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是现代科学研究所不可缺少的,也是现代科学研究能够取得成功所不可缺少的中介。
【解题分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的关系,回答此题的关键有两点,第一要阐明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第二要阐明辩证思维方法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9【答案要点】(1)肯定方面是指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2)否定方面是指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一切事物都是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3)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其一,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形而上学则把否定看作由外力引起;其二,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形而上学则把否定看作联系和发展的中断和停止;其三,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扬弃”,形而上学则把否定等同于抛弃、取消、消逝;(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自己完善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5)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新事物一是具有无比优越性,二是符合规律的,三是得到人民群众拥护支持的。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关系,该知识点为2003年新增考点,就此应引起考生的特别注意。正确解答此题并不太难,只要把握住几个关键点就行了,首先要对肯定和否定作出解释,然后比较一下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最后说明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即可。
10【答案要点】(1)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其特点是:客观性、稳定性、普遍性、重复性;(2)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前者认为事物具有规律性,后者认为没有规律性。决定论分科学决定论和非科学决定论(机械决定论、神学决定论);(3)把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结合起来,才是科学决定论。
第一,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合乎规律的、必然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由事物根本主要矛盾决定的。
第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的,可能这样也可能那样出现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主要矛盾决定的。
第三,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二者是对立的,原因在于二者依据不同,作用不同;其次,二者又是统一的,一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二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理解和掌握,本题属于2003年的修改考点,所以也应引起考生的注意。解答此题需要把握:第一,规律的定义及其特点;第二,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辩证关系,掌握了这三个环节,本题就不难答对。
11【答案要点】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事物中的各种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是不平衡的。这实际上也是矛盾特殊性的一种表现。事物中各种矛盾发展不平衡是指在复杂事物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矛盾,其余矛盾则为次要矛盾,或叫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存在决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发展起主要作用;次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也产生作用,不可忽视。另外,矛盾的主次地位不是僵死固定的,条件的变化也会促使主次矛盾之间的转化。事物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在每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中,有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所起作用是不一样的。特别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发生相互转化。
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的实践意义在于:一是在一切工作中必须分清主次,要集中主要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切忌不分主次,平均使用力量。二是在工作中要坚持“两点论”,即坚持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又要坚持“重点论”,即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既要坚持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又要在矛盾分析中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重点;反对均衡论和折衷主义。三是学会“弹钢琴”,即在工作中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同时,要注意次要矛盾的解决和矛盾次要方面情况的发展,注意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事物的发展由于其不平衡性,事物中的各种矛盾可分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而矛盾的各个方面又可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一般情况下,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发展与变化,但有时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可与非主要矛盾、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相互转化。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我们在工作中应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才会有利于矛盾的解决。
12【答案要点】唯物辩证法全面地、科学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形式和过程,从各个方面真实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和工具。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将人们的认识停留在某一局部或某一阶段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在日常经验的范围内和科学研究的搜集材料阶段有其存在的历史理由,但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于科学研究领域,便暴露出它的狭隘性和局限性,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辩证法,必须注意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回答此题,首先得知道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观点上的对立,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坚持辩证法主要是因为它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和工具,反对形而上学主要是因为这种思维方式的狭隘性和局限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13【答案要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认为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联系都是相互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要求把握世界的普遍联系。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他指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总特征和对“三个代表”的整体把握。这道试题要求考生首先再现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总特征的基本原理,把握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三个代表”是统一整体的论述,这就是本题最准确的答案。
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