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毕业生争食就业“蛋糕”
今年10月28-31日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会上传出信息: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人,6月底初次就业率61%;截至9月,约有45万毕业生尚未落实单位。
2003年毕业生212万,如果就业需求并无明显增加,明年毕业生离校后未落实工作人数将肯定要突破去年的数字。
各大高校的专家纷纷提出,明年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学历层次相对于前两年明显提高,研究生的剧增将对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不小的压力。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大专、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显得更加突出。
一般来说,2003应届毕业生在求职中还会遇到需方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用人单位更加挑剔、就业毕业生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偶发因素增多等问题。
求职高峰提前签约不要等待
明年就业的招聘旺季已经提前。以往2月底3月上旬才是就业高峰期,但今年从11月初开始各大校园就显现出招聘热潮,到今年12月、明年1月将达到高峰期,这是2003年大学生就业市场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据专家预测,估计明年二三月用人单位进场招聘需求会明显下降,因为求职高峰提前了:“想招人的都到学校来招了,后面来要人的单位就少了”。
专家表示,在各种各样招聘会一窝蜂举行的同时,实际签约率不高的现象值得重视。用人单位急着来抢人,毕业生急着赶场子,两方都急就失去了平衡,导致人才招聘成本过高。到后来“疲于赶场子的企业”失去来招聘的热情,而“疲于找工作的大学生”依然没有找到东家,对学校而言,大量毕业生在后期缺乏就业渠道,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学校应该及时协调这种矛盾。
因此专家提醒毕业生,目前应当认清形势,不要等、不要靠,能签约就签约,因为越到后来机会会越少。现在如果不赶上就业的旺季,到后期就业就会出现很大困难。
“多合一”、“全能”人才吃香 求职时要“突出”能力
各大高校就业办的专家在分析用人单位选贤需求时均指出,现在的企业最青睐那些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全面、善于与他人合作、富有进取创新意识的毕业生。
近几年来,随着走进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企业选才的眼光显著提高,单纯的学历已经不足以吸引企业的目光了。企业开始从全方位考察人才,即注重“综合素质”———他们要求应聘者具有良好的人品、较好的个人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对周围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和情商。
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非常欢迎。比如,同样是英语专业,那些与其他专业结合更紧密的金融英语、外贸英语、法律英语就受欢迎;同样是药学专业,那些既懂得药性药理,又懂得市场营销的学生就受青睐。用人单位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单一技能的本科生一抓一大把,随时用,随时招,缺的就是复合型人才,“二合一”、“三合一”人才节约企业人力成本,更适合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
“名校效应”扩大 非名校毕业生要更加耐心
采访中不少名校的就业指导专家认为“名校的大学生在就业中占了点便宜”,“名校效应”依旧存在并悄悄扩大。不少用人单位认为名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在招聘过程中对名校生有所偏爱。
分析原因主要是:前几年高校扩招中名校扩招的比率相对不大,名校大学生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因此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尽管不能说“乐观”,但也说不上严峻。记者从沪上几所知名高校了解到,学校用人需求还是很多,许多企业都是主动上门要求预定优秀的毕业生。
在这种情况下,专家们认为,名牌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应抓住机遇,选好东家及时就业。而相对普通大学的毕业生,更要合理定位,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如果你明确了目标,不断进取,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只是早晚的问题。
毋忘身后“保护伞” 高校就业指导显现功力
2002复旦大学历届毕业生状况报告蓝皮书显示,2002年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主要通过“学校就业市场”实现了求职和用人,四种渠道成了大学生就业的主流,分别是:1、企业发来用人信息,由就业办负责发布;2、用人单位要求学校从优秀毕业生中直接推荐;3、用人单位专场招聘;4、学校组织的大型招聘会。2002届超过80%的毕业生通过学校就业中心和通过各种渠道发布的信息获得求职机会,并最后实现就业。由此可见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在毕业生求职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日渐重要,今年沪上各所高校不同层次地加强了就业指导工作。开设求职课、讲授面试礼仪、讲解相关法律法规、传达才市的最新动态等,这些都是毕业生求职非常需要的。
“开拓就业渠道是主要任务,加强就业指导培训是核心”,在不少高校就业中心已经形成共识。比如在就业指导方面,复旦从大一开始举办“素质拓展训练”,全面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交大邀请企业参与就业指导,由企业老总指导学生就业,建立了知名企业密切参与高校就业指导的新路子;同济大学投入使用了“毕业生求职人才测评系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了“电子参谋”;上海大学实行“大三实习计划”,让学生从大三起就能边实习边工作,为就业打好基础。
大专、高职毕业生要找准定位、甘下基层
据悉,明年大专、高职毕业生要占高校毕业生的50%以上,因此他们就业面临的形势更不容乐观。对此,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办的陈敏老师指出,对高职毕业生来说,找工作最关键的是心态问题,一定要找准定位,甘下基层。
陈敏老师认为,不少高职生和家长有“蓝领恐惧症”:每次一听到这个工作要下基层,一了解那个工作要先站两个月柜台,立即就不愿意去干了,结果导致了高职生“就业成失业”,这也是高职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但事实上企业对高职生的需求仍然很大,因为企业人才梯队是由不同学历、年龄互相搭配而成。研究生、本科生从事电路设计等技术开发工作,中专、技校学生担当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技术管理工作如设备维修、参数调整、车间管理等则是高职生的责任。因此高职生要甘到生产一线工作。
记者从上汽集团、华虹NEC等单位也了解到,他们每年对一线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都很大,像上汽集团明年就需要至少250名高职毕业生。
陈敏老师还指出,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中也要发挥专长。一方面高职院校本身必须合理设置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拓宽专业口径,如合并相近、相邻或相关的学科与专业,使一个专业有两至三个专门化方向,甚至进行专业复合,致力于培养既懂国际惯例、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为了给高职生创造好的就业机会,学校要主动请用人单位上门,听取他们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做到教学始终围着企业需求转。还要让学生直接到单位现场实践,既让学生学习最新技术,也有利于用人单位了解学生。
民办大学学生要学会“错位竞争”
1998年,全国高校扩招,1999年,部分民办高校可以在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所以,2003年是我国高校比较特殊的一年,我国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也是民办高校在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后出“产品”的第一年,这种重合造成的就业压力让民办高校处在尴尬的地位。
在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民办大学的学生期望值不能太高,应该实事求是地衡量自己,准确定位。坚定“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民办大学毕业生应该定位于“在工作实践中提高竞争力后再参与高层次竞争”。
针对民办大学学生就业,民办杉达大学副校长许宝元对记者说,在和名牌大学、普通高校的学生竞争时,要合理分工、正确定位、错位竞争。“他们选择搞研究、搞管理,我们的学生就要从基层做起。”不要期望“一步到位”,一步一步来,关键是先找到落脚点。
民办学校应该立足自身的优势,提供可能多的就业信息,每个班主任对毕业生就业跟踪,毕业生不断地与学校沟通,学校密切帮助学生就业,为民办大学毕业生就业“另辟蹊径”,还可开拓就业渠道,比如学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的项目每年能吸收几十名学生就业;鼓励学生参加专升本,提高学历和知识;学校为毕业生提供一定岗位,比如担任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学生可以继续留校。
他还提醒民办大学毕业生一定要端正就业态度,“继续升学还是求职”要尽早确立意向,增强自信心,要争取和珍惜每一个就业机会。(本报记者陈莹 实习生王亮)
中国万家企业免费试用企业邮箱。进行中!
踊跃投票“双十”企业精英评选,中华企业管理英雄向你亲授商机!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