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大学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时期。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212万人,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的第一个毕业高峰年。就业的形势有点吃紧,政府为此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就业政策和环境,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充分就业。但有的地方出台的《2003年引进非本地生源毕业生学校名单》,就让笔者看不懂了———同样是普通高校毕业生,为什么有些学校(在名单之列)的毕业生可以引进,有些学校(不在名单之列)的就被关在大门之外?难道大学生也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是不是人才,真的要先问问出身?政府以文 件的形式来划分“大学生的出身门户”,无论从法律角度,还是从政府的服务功能角度看,都是不妥当的。
我国法律明文反对就业歧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实中像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年龄歧视等等,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大多是企业(招聘单位)以个体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像这种以政府规定的形式来人为设定大学生就业门槛的现象,还是不多的。
正是因为就业形势严峻,也因为人们努力追求平等就业,今年国家四部委(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社会劳动保障部)出台了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改革力度很大。该项政策提出了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取消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限制,取消限制高校毕业生跨省、跨地(市)就业的政策规定,取消对毕业生收取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出系统费和其他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等等。
但现在,一些由地方政府出台的限制就业政策依然存在。这些“土政策”往往与法律、法规相抵触,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也造成事实上的就业不平等,并由此形成了以排斥外地人为主要内容的地域歧视。大学生出身门户的规定既有传统的地域歧视因素,又有新的门户歧视因素。政府要努力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让所有的人才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是社会首先要做的事情。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蔡窻说的那样“如果城市政府的歧视性就业政策延续下去,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所要求的任务就会被无限期地搁置,目前仍然十分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就难以缩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形成的目标也会被延缓。”
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人才政策和人才市场将进一步规范。有关人才流动的各种规章、措施应该越来越和国际接轨,一切形式的就业歧视都该尽可能地避免。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何必要问出处呢!(夏伟荣)
中国万家企业免费试用企业邮箱。进行中!
踊跃投票“双十”企业精英评选,中华企业管理英雄向你亲授商机!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