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本资料中涉及到的参考书目,这些复习参考书为导航考研暑期、秋季及冲刺班内部资料和全国发行的公开资料。有任何问题可拨打导航学校全国各分部电话进行咨询。
A:北京导航考研2003年政治密押试卷最后三套题
B: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命题预测试卷
C:北京导航考研内部资料--考研政治冲刺辅导讲义
D:2003年考研精品政治理论考题预测(最后冲刺)(主编:林代昭)
E:2003年考研精品政治理论应试宝典(主编:林代昭)
F:2003年导航政治(导航学员专用)强化班政治内部资料
G:2003年考研精品政治强化班800题精解(主编:林代昭)
H:2003年考研精品--十六大报告及考题预测(补充本)(主编:林代昭)
第一部分 形势与政策
命题有两种:正常命题和非正常命题。正常命题时,时政这一块有10分。一般有两种方式:4/3即4道单选3道不定项,或2/4即2道单选4道不定项。国内时政一般考6-8分。
一.重点内容
国内的重点在于十六大,十六大中涉及的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见十六大报告及考题预测第5页第11题)
十六大中关于国际形势的有:比如台湾问题。
国际上的重点在于:1、中美关系。(见C书形式与政策第13页第24题)(1)东突厥问题,安理会的反恐组织有四个国家中、美、阿、吉将其定性为恐怖主义。(2)中美关系地位:建设性合作关系。(3)美国对台政策,归纳起来有5点,即江泽民访美时布什的报告中的5条。(4)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共同点。
2、中国与东盟关系,有两个文件:南海各方政治宣言,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协作框架协议。
3、中国反对恐怖主义的政策,有8点,可加上一点,即反对恐怖主义要标本兼治。时政中有四个正常考点,另外再补充两个。(见C书形式与政策第13页第23题)
A、2002年10月8日,这天也是我们党召开十六大的日子。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一个决议(1441号决议)强化对伊拉克的武器核查。一致通过说明什么呢?说明美国不能为所欲为。国家之间相互签字,体现了国际关系。这是一个折衷的办法,美英不能乱来。
B、2002年11月21日至23日,北约(全称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决定接纳中东欧国家为其成员。北约原来有19个成员,现又接纳了7个。7个国家我们只须记第一个字,即"保罗斯斯爱拉立"。即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萨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现在还不能完全判断北约的性质,不应该考相关的题。
二.考题预测
1、贯彻三个代表的基本要求(见B书第28题)
2、中美关系。(见C书形势与政策第13页第24题)
3、朱钅容基提出的中国五项主张(见D书(八)第28题)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见十六大报告及考题预测第5页第11题)
5、中国反对恐怖主义的政策(见C书形式与政策第13页第23题)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重点内容
辨析:最重点
1、真理的本质(见A(二)第31题)
2、社会的本质(见C书马哲第12页第48题)
3、鹦鹉能言不离禽兽。(中国哲学家的一句话)用到的理论是:人的本质。(见A(二)第1题/见F书马哲第27页第126题)
答:A、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中渗透了社会属性。
(2)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B、"鹦鹉能言不离禽兽"的合理性在于看到了人和动物有本质区别,局限性在于没有看到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的社会性。把道德看作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标志。
C、人的意识、语言都是社会的产物,是在社会关系发展中形成的。劳动在意识和语言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劳动是社会性活动,是人所独有的。
分析题:
1、认识反复性问题(见A(三)第34题)
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什么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有这样一个材料,是关于美英对基因的研究的分析题,一般有三个答题点:分析原因、分析表现、解决方法。这个题也有这样三问。
(1)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原理,结合材料分析人类在科学认识中具有反复性的原因。(联想到对社会主义反复性的认识,答法都一样)(见A(三)第34题)
A、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人类的科学认识过程也是如此,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关于人类基因问题的研究就充分地表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发展过程。(见A(三)第34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认识被认识、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的关系。这说明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受到自身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包括主体认识能力、观念、精神状态的限制以及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条件的限制、事物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见F书马哲第17页第74题)
(2)根据材料分析实践和认识辨证关系的表现。(见F书马哲第17页第76题)
A、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B、①实践决定认识(见F书马哲第17页第76题)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人类基因的研究是医疗和生产发展的需要,是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研究人类基因是为了解决医疗和生产实践中提出的大问题。
c、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在科学实验的推动下,人们对基因的认识不断深化。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通过科学实验纠正了人们对基因认识的不准确、错误的观点。
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对人类基因的认识揭示了生命现象的本质规律,能够预见人类生命和相关产业的未来,破除人们在生命问题上的迷信思想,对医药、信息、材料等行业的生产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见F书马哲第17页第76题)
(3)根据材料分析我们在科学研究和运用中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见C书马哲第10页第37题)
思路:主体是什么?--为什么要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即必要性、可能性。--怎么做?
A、认识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B、认识主体是社会历史形成的。当代世界新科技革命正在发展。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影响,迫切地需要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同时也为主体认识能力的增强提供广阔的社会条件。
C、在科学研究和运用中不断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就要:
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②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③拓展主体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
即便是答社会问题也可沿用这个思路。整个哲学可分为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认识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2、社会发展问题
(1)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发展的根本原因。(见F书马哲第11页第48题)
A、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
B、分析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见A(二)第34题)
(2)用质量互变的原理分析发展的战略
A、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见F书马哲第14页第59题)
B、三步走就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具体表现。三步走是量变,现代化是质变。(见A(一)第36题)
(3)措施: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人民群众、人的发展、科学技术、先进文化、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举例来说,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你只要将科学技术看作生产力,然后答生产力的作用就可以了。再比如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道德属于意识形态,只要答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即可。其他几个可如法炮制。这个题不单单是背,需要总结。
从今年看,七一讲话、三个代表都已经进入教材,因而可以出大题了。哲学不会直接考,一般考其背景,即为什么会有这些命题。辩证法三大规律是这个阶段要掌握的重点。我认为这三大规律可以包揽一切。不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等都可以用这些规律来解释。
二.考题预测
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唯物史观
先进文化(见A(一)第34题)
A、先进文化的本质、功能
B、先进文化的重要性。(见A(一)第34题/见A(一)第13题)
①任何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组成的有机统一体,文化是经济和政治观念形态的反映,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登上历史舞台挽救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危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③当今世界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表明先进文化是引导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建设新社会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及智力支持是抵制克服落后腐蚀意识的强大武器。(见A(一)第34题)
C、什么是先进文化
①关键在于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发展要求,是否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代表社会发展前进方向。
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的"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D、科学技术(见D书(九)第5页第37题)
现代科技革命的主要特征、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内容
科教兴国的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活多样化发展,出现了思想价值观念和文化价值新观念,以"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思想分析应怎样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多样化前提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
①思想价值观文化多样化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和社会进步的表现,解放思想;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②多样化发展的依据,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收入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利益关系的多样化,就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③积极作用是主流,同时也有消极影响,在价值观念性文化多样化发展中出现了独立自主、竞争进取、民主法制的先进意识和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多样化的主流,同时也出现亨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已主义现象。
④面对思想价值观文化和文化多样化发展,如何掌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先进文化的核心是思想道德和世界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正确树立"三观"。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在马克思指导下实现思想价值观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在发展基础上,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全面贯彻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正确对待中西文化,培育弘扬时代文化精神。
辨析题
2)真理观
A、真理三性: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见A(二)第31题)
B、真理和价值(见A(二)第18题)
辨证否定观(见A(三)第34题/见B书第1题)
第三部分 政治经济学
一.重点内容
政治经济学的题型有两种:"441"即4个单选4个多选1个辨析,或者是"331"即3个单选3个多选1个分析题。
重点问题有6个,但不是6个题,是6个模块。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见A(二)第33题/见C书第1页第2题,第13页第2题)
在这里,今年考纲新增了两个考点。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这两个考点是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进一步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依据。和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具有先进性,但光有先进性是不够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出一辨析:只要生产关系是先进的就必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相关问题。(一般考选择题、分析题)(见C书政经第4页第3题)
劳动生产率是与发展相关的概念,因而很重要。
(1)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见C书政经第4页第3题)
A、劳动生产率是具体劳动范畴,只影响单位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而不影响价值量。
B、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C、可以影响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所以,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数量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2)社会劳动生产率、复杂劳动、简单劳动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假如说造汽车的劳动是复杂劳动,造鞋的劳动是简单劳动,那么,一天造车=两天造鞋。这是可以等同的,不矛盾。
(3)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某一个商品生产者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这样这个商品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总量增加。因为他单位时间里创造的数量增多了。在社会或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个别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该部门的平均的劳动生产率,他的劳动就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获得更多的收益。
3、货币与货币流通问题(见A(二)第35题)
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1980、1988、90年代中期经历了几次通货膨胀,其余处于通货紧缩。世界上有舆论,认为我国的通货紧缩导致了世界普遍的通货紧缩,过于夸大了实际情况。
(1)货币的基本知识:产生、职能、形式(见A(二)第35题/见A(三)第4题/见B书第6题)
(2)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流通问题:我国治理通货紧缩的措施,通货紧缩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见A(二)第35题)
这里有两个问题:
A、通货紧缩对我国经济的5个危害;
B、我国治理通货紧缩的措施
a、增加政府支出或者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b、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或者说降低利息率;c、扩大内需;d、增加出口。
(3)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见A(三)第20题)
A、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中心,即调节货币的供应量。
B、货币政策的内容(见B书第5题)
a、控制货币发行;b、调整再贴现率;c、调整法定准备金率;d、公开市场业务。
这里知道是什么即可,不用知道为什么。
C、资本主义宏观调控的有限性。
不可能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且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4、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
今天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领域扩展、整体性增强、形态发生变化。今年这是热点。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2)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一定要搞清楚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各种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是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是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它不仅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见C书政经第4页第8题)
(3)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见B书第19题/见E书第145页辨析题第3题)
迄今为止,价值规律有三种作用形式。
辨析: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上是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波动。
答错:这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直接表现为垄断价格。
5、地租理论(见A(三)第6题/见A(一)第6题/见E书第179页(一)资本主义地租形式及其本质)
(1)地租形式,有5种: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建筑地段地租。
其中,前两种是资本主义社会地租的主要形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建筑地段地租的两个特点。在资本主义社会农业地租的形态有: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
(2)用地租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见E书第183页2.资本主义地租问题中的[例3])
建议把1998年运用地租理论的已考试题看一下。理论依据:地租理论尤其是级差地租理论。现实意义: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6、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和国际关系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见B书第20题/见E书191页(一))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间:二战以后(见E书191页(一))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涵义:两方面的结合(见E书191页(一))
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是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大变化。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见E书192页(二))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见E书193页(四))
E、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a、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b、不可能挽救资本主义。(见E书193页(四))
F、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见E书192页(三))
(2)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见E书200页(四)(五))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中,除了国家,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主要承担者和活动者。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见E书202页(一))
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涉及恐怖主义。恐怖主义的原因有两个:A、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B、发展中国家的不发展。因此我们提出反对恐怖主义要标本兼治,注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前面讲的是六个模块,这里有好多可出分析题,今年特别注意5道。
1、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见A(二)第5题/见B书第35题)
2、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见E书146页第7题)
3、两类国家的经济关系(见E书201页(一)/见E书202页(一))
4、宏观经济运行与货币流通问题(见G书133页第4题/见G书126页第11题)
5、地租理论的运用问题(见E书183页2.资本主义地租总是中的[例3])
二.考题预测
1、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
A、战后资本国家干预和调节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见A(三)第20题/见B书第20题)
B、干预和调节的积极作用和根本局限(见F书政经原理(三)第28页第三题,第29页第四题)
C、与我国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联系与区别(见D书(八)第36题)
联系:学习与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方法和手段,形成社会主义宏现调控体系
区别:经济基础不同
根本目的不同:资本主义追求垄断、利润、剩余价值最大化
目前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满足人民群众物资文化需要
D、我国宏观调控的客观依据,主要措施(见D书(八)第36题)
F、货币的职能,流通规律及通货膨胀,紧缩的内在联系(见A(二)第4题/见A(三)第4题/见B书第6题/见A(二)第35题/见D(七)第35题)
2、生产关系和其具体形式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见A(二)第35题/见F书第1页第2题,第13页第2题)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而且在此前提下,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积极地寻找探索能促进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多种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3、财富生产和价值创造(见A(一)第32题/见B书第35题/见F书政经(三)第23页第一题)
4、地租(见A(一)第6题/见A(三)第6题)
第四部分 毛泽东思想概论
一.重点内容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基本要求,这里面有三点需要知道。
A、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内涵,即是什么
B、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理由,即为什么(内在要求、客观需要)
C、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要求,即怎么做,有5条。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具备的三个要素(见G书196页第3题)
B、毛泽东思想为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可以答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及其历史地位,说清楚了自然能得出这一点。(见G书194页第2题/见G书196页第3题)
C、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为什么?(见G书198页第4题)
这一题考了毛泽东思想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思想路线等3个知识点。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60%-70%的分出在这一章,分析题大多出于这一章)。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见B书第8题/见D书(九)第33题)
A、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分为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决定革命性质的是a、主要的敌人b、主要的革命者。新旧民主革命的区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但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范畴。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民主主义的前途和实质就是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
a、依据:是由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b、联系与区别
c、结论:必然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C、批判两种错误倾向:一次革命论和两次革命论
2、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关系(见A(一)第35题)
A、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具体来讲:在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最低纲领,即基本纲领,也有用来确定长远发展目标的最高纲领。
B、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关于最低、最高纲领的论述及其意义。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关于最低、最高纲领的论述的内容有:a、严格区分共产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共产主义思想方法与一定时期实际采用的现行政策。B、只有通过新民主主义才能走向社会主义。
C、意义:
a、历史意义:为全党正确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有机联系,克服左的或右的错误倾向,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和认识工具,保证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现实意义:这不仅是对我们理解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而且对我们深刻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更高发展阶段的关系,认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历史关系。(见F书毛概(九)第7页第9题)
区别:由于两者所处阶段的不同,所以具体历史任务也有所不同。
联系:(1)目标相同:都是为了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前途。
(2)内容相同: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上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毛泽东原话:只有通过新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
第三章
1、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政策(见A(三)第32题)
(1)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两个部分
(2)对官僚资本实行没收政策,原因(辨析)
(3)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保护政策,原因(分析题)
A、国情需要
B、民族资本主义有两面性
C、批判党内的民粹主义思想,这是今年的新增考点,与七一讲话没关系,但这是学术界的热点,与当今社会有关。
第四章
1、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继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意义。(见F书毛概第21页第26题/见A(三)第32题)
(2)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联系。(见F书毛概(九)第7页第10题中的②新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容易考大题。再补充3个要点:
A、两者都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产物。
B、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与发展。两者的目标方向上一致的。
C、从人类认识规律的角度看,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关系的认识和发展。
(3)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改革的目的,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见F书毛概第11页第15题,第20页第23题)
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见A(三)第7题)
(1)主要矛盾学说,易出辨析。是八大提出的。
(2)基本矛盾学说
(3)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
注意一个辨析: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
3、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1)现代化目标,周恩来提出的;(2)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系;(3)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4)陈云"三主体三补充"思想等。(这题考分析题可能不大,选择题和辨析题有可能。)
第五章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见F书毛概第26页第35题)
(1)形成过程:最早在1931年《反对本本主义》,基本形成:1938年政治局会议,1939年《<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晚年犯的一些错误在于违背了这个思想路线。邓小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内涵
(3)意义:是党的根本的思想路线
2.群众路线(见F书毛概第27页第36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依据:唯物史观中的人民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意义:是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
二.考题预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见A(二)第36题)
2、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和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考的可能性最大)(见A(一)第35题)
3、民粹主义(见F书毛概第12页第18题)
4、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见A(三)第32题)
5、群众路线(见F书毛概第27页第36题)
6、近代中华民族两大任务及相互关系(见C书毛概(九)第7页,第9题)
7、中国民主革命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标及相互关系(见D书(十)第33题)
8、新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的区别(见B书第8题/见D书(九)第33题)
9、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见D书(九)第33题/见F书毛概(九)第7页第10题中的②)
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二)第36题)
两个基本内涵、三个面向要求、三个要素
(2)三大法宝的关系(见F书毛概第14页第20题/见A(三)第24题)
(3)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工商业)(见A(一)第23题/见A(三)第32题)
(4)中共八大的基本思想(见A(三)第7题)
(5)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主题(见A(三)第7题)
第五部分 邓小平理论
一.重点内容
3、深化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见A(二)第33题/见G书第302页辨析题第2题)
这个说法是5·31讲话中的提法,要正确认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的关系。这个地方可出材料题,也可出辨析题。
辨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公有制经济下降非公有制经济上升,这说明公有制经济不再是主体或者说削弱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答的时候有两个层次:a、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b、公有制地位、非公有制地位,两者的统一。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意义,这两个问法都一样。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这个可出分析题、辨析题。市场经济连考三年了,2000年出的是大题,2001年出的是多选,2002年出的是单选。2003年很可能出辨析题。理由很简单,十六大强调了这一点。(见A(三)第33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保障制度(见G书第299页第2题/见C书邓论第24页第13题)
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已基本建立。1900万人,最低保障水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4、对外开放与中国加入WTO的重大意义(见G书第307页多选题第2题)
这里用到对外开放的理论。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5、经济结构调整(见G书第292页第3题)
6、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中共中央开农村会议,每年都会开,今年又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作时政出,也可出大题。现在最迫切的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见A(一)第24题/见B书第36题/见C书邓论第27页第五题)
7、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邓小平理论中是第三章的内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教育部发表的文件也是这个意思。万一考到这个题,可按下列层次答:(见C书邓论第22页第2题)
(1)三个代表的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见C书形势与政策第13页第24题)从这入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要执政为民?
(2)执政为民就需要执政兴国。(见H书第10页第4题)如何兴国呢?就要把发展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讲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发展来解决一系列问题。
二.考题预测
1、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见A(三)第35题/见A(二)第35题)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见A(一)第36题)
A、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四个特点;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就和不足。
成就: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由温饱到小康的伟大跨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的里程碑。
不足: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要仍是我们面前严重的任务,巩固和提高小康水平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
C、十六大的奋斗目标,新"三步走"战略(见A(一)第36题/见H书第11页第5题)更高水平小康有6个特征:6个更加(见C书邓论第10页第6题)
D、实现6个奋斗目标应该注意:(见B书第36题)
(1)农民收入包括部分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压力增大,贫富差距增大。(见A(一)第24题)
(2)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秩序混乱(见A(一)第36题)
(3)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民经济国有企业不能适应加入世贸后的新形势、新要求(见A(一)第36题)
(4)21世纪更加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如何实现快速经济增长仍是严峻的任务
E、应该采取的方针
(1)四个基本要求,四个新举措(见A(二)第28题)
(2)主要任务,完成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加快实现"三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见C书邓论第9页第5题)
(3)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
3、坚持与时俱进(见H书第9页第1题/见D书(五)第36题)
A、什么叫与进俱进,党的全部理论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加创造性。
B、与时俱进的重要性,是保持先进性、增强创造性的依据。
第六部分 世经
一.重点内容
第一章
1、世贸组织和中国加入WTO(见C书世经第21页第9题)
(1)世贸组织的原则和作用
(2)中国入世贸组织后的利、弊和应对问题
与其他学科联系的有三点:哲学对立统一;邓论对外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结合。
2、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作用
(1)经济全球化(见C书世经第3页第3(1))
(2)跨国公司的作用、影响(见C书世经第4页第(6))
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的格局与发展趋势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见C书世经第5页5(1))
(2)大国关系调整:既是多极化的产物,又反过来促进多极化。
(3)当今总体国际形势:三总体三局部。与哲学中整体与局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第三章 当代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1)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见C书世经第6页6(1))
根本的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推进多极化发展;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合理引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尊重世界多样化发展。
(2)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见C书世经第11页第18题)
第四章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见C书世经第11页第15题)
(1)原因有三条。其中第二条应特别注意。(2)现在的困难(3)深层次矛盾
2、美国的全球战争--单边主义。不会单独考,会与多极化等一起考大题,概率很大。
第五章
1、发展中国家对外关系(见C书世经第8页第16题)
(1)和平、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关系问题,这也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2)解决南北矛盾的途径
(3)南南合作的意义
第六章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这与哲学中的前进性、曲折性原理有关。(见A(三)第34题)
第七章
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与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见C书世经第14页第23题)
(1)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的内容
(2)中国80年代以来外交工作的内容
(1)批判中国威胁论
二考题预测
1、世界多极化:(见A(一)第37题/见B书第37题)
多极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具体表现。
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发展速度、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引起世界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是多极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代世界科技革命在不平衡发展具有日益重要作用
不平衡三个具体表现。①发达国家之间不平衡。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平衡。③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
多极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见A(一)第37题/见B书第37题/见C书E第5页第5题)
根据原因:主要大国力争维护本国的大国地位和利益,不愿牺牲本国利益去屈从于某个国家的霸权。
具体原因:(见B书第37题)
①美想建立单极世界力不从心,俄反对,欧盟日本不服从,发展中国家反对,单极霸权不得人心,
②世界各种力量分化组合及大国关系的调整有利于多极化发展。
③经济全球化使单极世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世界经济多极化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
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哲学观点分析)(见C书E第14页第3题)
曲折性和前进性的基本原理:
世界多极化对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的直接否定,抵制削弱了单极霸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代表了世界民主化的发展潮流,这就是前进性。
曲折性表现在:
①美国推行单极主义在世界形势变化中时强时弱,是多极化在曲折中前进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②日本、西欧是推动多极化的重要力量,但美国一旦承诺建立集体霸权时,他们又倒向美国,参与对发展中国家的干预、制裁、战争,是曲折性重要原因。
2、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见A(一)第37题)
a、时代主题转换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见A(一)第37题)
b、当代世界形势总特点:"一个局部、三个总体",局部战争,总体稳定、和平、缓和。(见A(一)第37题)
c、主要矛盾与次要方面(见A(一)第37题)
d、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见C书E第6页第6题)
和平是根本,稳定压倒一切,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都无法实现发展。
发展是核心,发展指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中心的整个世界的共同发展与繁荣。发展是核心是因为:
①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但影响自身、同时也影响发达国家和全世界的发展。
②发展中国家的落后导致南北矛盾对抗的加剧,对世界和平不利。
③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提出挑战。
e、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见C书E第11页第16题)
90年代以来南北关系的新特点:
①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突出。发达国家把和平演变的重点从苏东国家转变到发展中国家。
②南北经济矛盾出现了新热点。环保、贸易、债务,南方国建立新秩序斗争扩展到了政治经济领域。
③南北对话与合作有所加强:《洛美协定》,经济集团内部的南北关系有所发展。
f、解决南北关系根本途径:
①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新秩序。
②加强南北对话是解决南北关系的现实途径。
③南南合作有利于提高南方国家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从而促进南北问题的解决。
④关键是发展中国家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发展政策,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对外开放。
3、国际新秩序(见A(一)第37题)
a、两种主张的根本分歧
①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②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尊重多样化发展、文明多样性;
③和平解决争端:武力或武力威胁;
④联合国的作用日益增大:各国有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力;
⑤平等有利于共同发展:维护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
b、美国的主张与西欧、日本不同:
①美单级霸权,单极世界新秩序;美日欧集体霸权三极世界新秩序。
②美国价值观改造世界;西方价值观改造世界。
c、中国在建立新秩序上的贡献和作用
①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尊重多极化的主张为建立新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称霸、不结盟、不对抗、平等互利推动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③改革开放,中国两次大规模裁军,积极参与世界安全问题和疑难问题的解决,促进了世界和平。
4、经济全球化(见A(三)第37、38题/见C书E第3页第3题)
a、概念:生产国际化为基础,科技革命为动力,相互依存使世界各国或世界经济有机统一体的组成部分。
b、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①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②资本流动国际化,国际投资日益频繁;
③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超过世界生产、贸易总额;
④跨国公司遍布全球;
⑤经济一体化水平日益提高,全球贸易规则统一。
c、发展中国家的利与弊
利:①有利于获得更多的资金;
②获得先进管理经验;
③有利于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国际贸易。
弊:①贫富差别拉大;
②金融风险加大;
③对国内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的压力增长。
d、两点论与重点论分析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①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哲学原理。(见G书第73页第4题)
②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都重视(两点论)(见G书第73页第4题)
③重点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不存在绝对有利或有害,关键在于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政策正确,不但可利用积极作用,发展经济,而且能化不利为有利,变消极为积极,实现更大的发展,这就是重点论。
5、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见A(二)第37题)
①中美30年的五点启示:
a、着眼大局、立足长远;b、增进了解,平等互利;c、尊重差异,寻求扩大共同点;d、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e、遵循一个中国的承诺,削弱向台湾出售武器。
②陈水扁提出的一中一台,为实质性台独。
试卷由北京导航学校提供新浪网独家使用,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新浪天堂隆重发布,百万玩家迎接公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