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IT人才的最终用户,如果高校能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就可以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磨合期。”微软亚洲研究院亚太高校及商务总经理陈宏刚博士说,他们一直在跟踪中国的IT人才培养,希望能从企业的角度给高校提一些建议,以便培养出更国际化、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微软到底怎样评价人才,记者近日专访了陈宏刚博士。
良好的品质最被看重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页上可以看到,研究院提倡开放、自由、平等的学术风气,承诺为研究人员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和长期的支持,研究人员应有长远的眼光和富于冒险的精神。
成为研究院的员工面试颇为严格,有“车轮战”之说。面试通常会持续很长时间,一个面试者需要与研究院中大约10个不同部门、不同职位的人员交谈。通过面谈来判断应聘者是否具有微软所看中的能力和素质。
陈宏刚博士说,微软全球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8岁,无论在全球的哪家公司,微软评判人才的标准都是相同的。挑选员工的第一标准是应聘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微软认为,良好的品质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其次,看应聘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面对困难时是退缩,还是勇往直前,因为实际工作中常有新问题需要解决。第三,要测试应聘者有没有快速学习的能力,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要求有快速学习能力。
在面试的过程中,主考官还要通过与应试者讨论一些问题,来判断他有没有团队精神、责任心,及他的工作热情、创新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如何。
陈宏刚说,企业需要这样的人:软件基础理论扎实;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较强;具有熟练的系统开发、系统测试与系统维护技术和管理技能;较强的项目管理能力和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在企业既能适应软件产品研发,又能适应项目管理岗位;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些缺点你有吗?
谈到中国学生,陈宏刚分析说,国内人才有一些比较普遍的优点,比如有雄心壮志,面对困难时比较坚毅,理论基础、尤其是数学功底扎实,编程能力强,吃苦耐劳、讲纪律、讲服从等。
而缺点也不少,信手拈来几条:创新精神不足,做事缺乏主动,独立从事研究的能力弱,对很多事没有主见,而且有想法不直接说,对新知识了解不够,不善于与人交流,缺乏合作精神。
陈宏刚说,微软的研究人员认为国内学生应该诚实,因为发现有的学生编假数据、写假推荐信、一稿多投。学生们要懂得守信,很多人答应了的事不去做;还有一些人贪小便宜,用公司设备办私事;还有的不够踏实,急功近利,擅长做表面文章。
上面谈到的缺陷大多与品质有关,IT界普遍认为国内IT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不足,比如课程陈旧,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很多企业抱怨,学生到了企业后,不好用,企业不得不再培训一段时间才能用,所以,很多企业不愿选择应届生,而喜欢从社会上招聘。
中国学生还要补哪些课
世界著名的IDC预测,1995—2000年IT行业在亚洲创造了300万个工作机会,2001—2005年在亚洲还将创造425万个工作机会。
微软把亚洲研究院设在中国当然也是看中了中国的人才优势,但目前IT企业普遍认为国内培养的IT人才与企业的需求还有差距。微软亚洲研究院亚太高校及商务部花了很大的功夫研究人才供求双方的差距。
陈宏刚多次出席教育部软件学院院长联席会,他每次都强调,教学的目的既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有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
陈博士建议,学校应该缩短教课时间,减少课时但教学的内容不减,把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内容转为作业或练习,给学生更多时间去思考和自学。教师把节余的时间用于解惑和指点学生,而不是滔滔不绝地灌输。
高校的课程设置也需跟上市场的形势,目前软件企业最缺项目管理、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市场营销、软件维护等方面的人才。
还有一些人才,比如软件测试人才,国内奇缺,而且很少有学校在专门培养这类人才。甚至很多学生在应聘时竟不知道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中的重要性。应聘者被录用后,公司分配他去做软件测试,他会感到很屈才。其实微软非常看中软件测试,陈宏刚说,开发Windows2000,微软投入项目经理250人,开发人员1700人,而测试人员多达3200人。
陈宏刚认为,高校应该增加交流技巧方面的课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谈判能力,最好让“交流专家”来讲案例。他建议增加用户心理学、交流技巧、美学欣赏、文学欣赏等基础课程。
企业喜欢有实践经验的人才。陈宏刚说,学校应该多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可以去一些正规的大公司实习,也可以学校自己建立公司或实习基地让学生多有一些实际操作的机会。(刘世昕)
新浪天堂隆重发布,百万玩家迎接公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