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澳合资北京菲达食品公司”名义公开招聘的企业并无合法身份
“预先录用”大三女生的企业竟无合法身份
2002年11月中旬,为了对整个社会和广大青年学生负责,记者受报社委托,对“大三女生年薪40万元”的招聘事实再次进行了为期近一周的深入采访。结果却发现,2002年6月12日那篇标题为《世界500强预订210名西译学生一名三年级女生年薪40万》新闻中所说的40万 年薪“预先录用”大三女生的“中澳北京菲达乳制品有限公司”,根本就没有在北京市工商局进行过注册登记。西安翻译学院作为重要证据提供给法庭的录像带中,打着“中澳合资北京菲达食品公司”的牌子在现场招聘的企业,也是子虚乌有。
以“中澳”和“中澳合资”名义
参加招聘的企业未在工商登记
为了进一步了解40万年薪“预先录用”大三女生的真实情况,2002年11月19日记者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在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牛场的跨院里,找到了名为北京菲达乳制品制作有限公司的企业。
一份记者掌握的北京市内资企业登记情况表显示:参加2002年6月10日西安翻译学院现场招聘会并被报道称在该招聘会上以40万年薪“预先录用”大三女生的陈瑞光(企业登记表上的姓名),是北京菲达乳制品制作有限公司的四个股东之一,其职务一栏是经理。
记者在这家私营性质的乳制品公司的现场看到,该公司坐落在和崔各庄乡牛场前后相连的几间旧平房里,门外没有标志,如果不是有人帮助指路,记者几乎很难找到这家企业。走进该公司的值班室记者看到,值班室只有一间房的面积,靠门口的抽屉不全的旧桌子上放了一部电话,房间的四周还摆着沙发、桌子等旧家具和一些杂物。靠屋子里侧的墙上挂着这个企业的营业执照,上面写着北京菲达乳制品制作有限公司,企业注册资金:50万元。一个自称是值班人员的外地女孩告诉记者,值班室旁边的几间平房就是公司的生产车间。
在里外三层的生产车间的套房里记者看到,外屋放着些塑料包装盒,外屋和里屋的门口处有一个消毒池。中间房子的屋地上放着8口锅底已被熏黑的大铝锅和半塑料盒装着半截类似酸奶的东西。最里面的房间里有一个高温消毒柜和铁架子等生产用具。值班女孩告诉记者,平时她负责接电话,另外一男一女两个人负责做酸奶和奶酪,她自己是河北涿州人,管做酸奶的女孩和她是老乡。做出的酸奶和奶酪都销到附近的小超市,有要货的才做。她是2002年2月才来的,她来了以后的生产情况基本就是这样。
那么2002年6月10日,陈瑞光经理在西安翻译学院就是在为这个注册资金只有50万元,只雇用了两三个外地工的北京菲达乳制品制作有限公司以年薪40万元“预先录用”大三女生吗?还是陈经理在北京的其他区县注册了“中澳合资”企业呢?
2002年11月20日,记者来到北京市工商局的有关机构进行查询。记者将填有“中澳北京菲达乳制品有限公司”和“中澳合资北京菲达食品公司”名称的表格,递到负责查询的工作人员手里,其在电脑上输入后十分肯定地答复说:这两家企业都没有登记注册。
随后记者来到市工商局法制办,咨询未经工商机关注册登记的企业能否公开招聘员工。法制办的接待同志再次在全市企业登记网上进行了查询,并再次证实这两家“中澳”打头的企业根本没有合法身份。
当天下午,记者就40万元年薪“预先录用”大三女生的事情真相,西安翻译学院提供的录像带画面中为何摆着“中澳合资北京菲达食品公司”的牌子,《世界500强预订210名西译学生一名三年级女生年薪40万》消息中,为何又将40万元年薪“预先录用”大三女生的企业写成“中澳北京菲达乳制品有限公司”等问题,联系采访陈瑞光经理,结果遭拒。
11月22日,在采访不到陈经理的情况下,记者就能不能使用未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参加公开招聘活动的问题,采访了国家工商局的有关部门和中国人民大学的人力资源专家。国家工商局外资局指导处负责人说,使用未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参加公开的招聘活动肯定是非法的。国务院《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中有明确条款。经查该条款的内容是:“使用未经核准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责令停止经营活动,没收非法所得或处两千元以上、两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并处;擅自改变企业名称的,予以警告或者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并限期办理变更登记。”记者问这位负责人:那么招聘员工能算经营活动吗?他说,招聘员工是在为生产经营作准备也应该在查处的范围。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常凯教授对此说,企业自己都没有合法身份,怎么能和员工确定有法律效力的劳动人事关系呢?
“大三女生年薪40万”
几种“版本”哪个是真的
由于采访不到《世界500强预订210名西译学生一名三年级女生年薪40万》消息中提到的陈瑞光经理,记者只能将手里拿到的各报有关“大三女生年薪40万”的几种“版本”,以及由西安翻译学院作为重要证据提供给法庭的录像带上与此有关的内容全部摘录下来,以便读者自辨真伪。
第一个“版本”是2002年6月12日《世界500强预订210名西译学生一名三年级女生年薪40万》新闻中说的:“英语系本科三年级学生郝媛被中澳北京菲达乳制品有限公司看中,以年薪40万—50万元预先录用。公司总经理陈锐光说:‘录用人才我是认真的,不是作秀。聘用郝媛,看中的是她的综合素质,我相信她能为公司创造效益。’”
第二个“版本”是一周后刊登的《“大三女生年薪40万”有误》一文中的:“知道记者的来意后,陈(瑞光)无奈地说,‘我都不知道这事是怎么编出来的。’他再三告诉记者:‘我根本没说要聘用她,更没有说要出40—50万,我们也没有签协议。’陈说自己只是在招聘会上说公司准备成立海外部,要用人,像郝媛这样的学生,可以作为推荐人之一。”
第三个“版本”是在刊登《世界500强预订210名西译学生一名三年级女生年薪40万》新闻之后,6月25日再次刊发了《我们不希望被恶意炒作》一文中提到:“招聘会上,本报记者曾向陈提问:‘这种招聘是不是企业在作秀?’陈瑞光反问:‘我的公司在北京,来西安前,我还得了重感冒,你说我有必要来西安作秀吗?同时预录这名女生还要经过公司董事会认可,并不是签署正式的聘用合同。’”
第四个“版本”是2002年7月4日《人民政协报》一版文章《40万年薪预订学子真相》中的:“陈瑞光说,我在会上说,我们公司准备成立海外部,要用人,我觉得郝媛条件不错。如果我们公司将来要用人她可以去竞聘。我们公司聘人要由董事会决定。当时有人问我们公司海外部经理年薪是多少,我说是40—50万元。”
第五个“版本”是西安翻译学院作为重要证据提供给法庭的一盘经过剪接的录像带。画面上,郝媛、陈瑞光和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并肩坐在招聘会台前,陈瑞光的桌子前面摆着“中澳合资北京菲达食品公司”的牌子(经查,该合资公司根本未经工商机关注册登记,属子虚乌有)。录像带中有关40万年薪“预先录用”大三女生的内容是:解说员:“中澳合资菲达食品公司当场宣布一条爆炸性新闻”:陈瑞光(出宣布画面):“我受公司董事会委托———为公司物色一位亚太地区市场拓展部经理,我感觉我们这里同学综合素质非常高,所以我会把一位同学的资料转给董事会。我想这份工作应该是有很丰厚的年薪———大概年薪应该是在40万到50万。”(掌声)随后是坐在陈瑞光身边的郝媛起身说:“感谢中澳合资北京菲达食品公司给我这次应聘的机会。”
面对5种“版本”的“大三女生年薪40万”的报道和录像资料,记者不想妄加评论,只想提几个问题:其一,经记者反复查证,于2002年6月10日在西安公开参加招聘活动的“中澳合资北京菲达食品公司”,到2002年11月20日也没有在工商机关登记注册,不知陈瑞光经理是受哪个公司董事会的委托,来物色一位亚太地区市场拓展部经理?其二,一个没有合法身份的企业的招聘行为,为什么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国西部人力资源考察团”的招聘活动中?其三,退一步讲,既然《世界500强预订210名西译学生一名三年级女生年薪40万》的新闻中,已经明确而肯定地说“英语系本科三年级学生郝媛被中澳北京菲达乳制品有限公司看中,以年薪40万—50万元预先录用”,那么为什么录像带中陈瑞光经理的原话却是:“我会把(西安翻译学院)一位同学的资料转给董事会。我想这份工作是应该有很丰厚的年薪……”?既然郝媛已经被“预先录用”,那么为什么录像中郝媛对陈瑞光经理的感谢语却是“感谢菲达公司给我这次应聘的机会”,而不是“预先录用”或是“预先聘用”的机会?
记者将继续关注这一事件。(文/本报记者李罡)
新闻背景
去年6月12日,一篇标题为《世界500强预订210名西译学生一名三年级女生年薪40万》的新闻引起社会关注。该消息说:“6月10日,以世界500强企业为主体的41家大型企业组成的‘中国西部人力资源考察团’到西安考察。考察团成员大多是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作为一项重要议程,41家跨国公司来到西安翻译学院,以年薪5万元到50万元不等招聘一批学生。由于西安翻译学院今年毕业的近4000名应届生早在5月底已被600多家三资企业招聘一空,这41家企业只能预订三年级的在校本科生。”该消息的结尾部分写道:“英语系本科三年级学生郝媛被中澳北京菲达乳制品有限公司看中,以年薪40万—50万元预先录用。公司总经理陈锐光说:‘录用人才我是认真的,不是作秀。聘用郝媛,看中的是她的综合素质,我相信她能为公司创造效益。’”
该消息刊出后,一些网友和本报读者对其中大三女生以年薪40万被“预先录用”的真实性提出疑问。本报于去年6月17日、19日、24日分别刊登记者邓兴军等对该新闻的追踪报道《质疑大三女生年薪40万》、《“大三女生年薪40万”有误》和《人才价格乱乱乱》。对大三女生以年薪40万被“预先录用”提出质疑。后西安翻译学院以本报文章侵犯其名誉权为由,向陕西省长安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长安县人民法院和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两审后,认定本报的质疑报道构成了对西安翻译学院名誉权的侵犯,并于2002年10月8日作出了终审判决。要求被告“在判决生效后在《北京青年报》用发表侵权文章的同等版面公开发表对原告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声明(内容须经本院核准)。”判决被告“赔偿原告西安翻译培训学院经济损失八万四千元”。
本报声明-
针对有关媒体报道的西安翻译学院某大三女生被某企业以年薪40万“预先录用”的新闻,本报于2002年6月17日、19日和24日分别刊登了《质疑大三女生年薪40万》、《“大三女生年薪40万”有误》、《人才价格乱乱乱》等三篇文章,对此进行了质疑与评论。陕西省长安县人民法院(2002)长民初字第1746号民事判决书和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2002)西安一终字第1025号民事判决书认定以上文章侵害了西安翻译培训学院的名誉权,判决北京青年报社在本报刊登对西安翻译培训学院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和消除影响的声明。现根据法院判决,向西安翻译培训学院致歉。
新浪天堂隆重发布,百万玩家迎接公开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