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六高校联办招聘会 让招聘信息更有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2/19 10:12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记者原春琳 节后陆续返京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们将迎来一个惊喜:2月25日开始的五天内,六场大型校内就业洽谈会将陆续展开。每天一所学校一个招聘会。最后一天最紧张,两场招聘会同时举行,不过一文一理不会给学生造成两难选择。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六所著名高校首次自发 以往每到2月底3月初,每个高校的学生都会迎来自己校内最大的一场就业洽谈会,而一般学校都会将日子安排在周末。对很多同学而言,校内招聘会固然期盼已久,可与其他学校的招聘会撞车真让人无奈。同学们到不同高校的招聘会互相“串门”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这次六所高校的联动是就业工作在新的就业形势下的一种尝试。去年,在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北京市十来所高校联合举办了几场专业招聘会。这是一种更实质的联合:高校贡献各自的人力资源,组成一场场专业招聘会。事后,也有高校并不赞同这种做法。一位高校就业中心的老师阐述反对的理由:这种做法削弱我们自己高校的资源。如果熟悉的用人单位都到联合招聘会上去招人,一般就不会参加学校的专场招聘会。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减少本校学生的机会。 但更多的学校愿意继续在尝试中摸索。在中国人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樊钉看来,不管形式如何,对招聘会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有效信息的含金量。“如果一个招聘会办完,学生不满意单位,单位不满意学生,那招聘会就没有意义。” 提高招聘会的有效含金量是很多学校的共同愿望,很多学校也在为此努力。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校首先加大信息总量,以丰富的信息总量为有效信息提供基础。2002年学校先后发出三批需求介绍,每批都有4000来份,总共发出1万多份需求。学校领导只要出席有关就业会议,话题总是围着自己的学生转。学校还从地区、行业、专业等角度出发,专门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信息。目前,学校得到反馈的用人单位已有八九百家。 同时,学校加强诚信教育,努力向用人单位保证学生诚信。以前,有的学生在第一次签约后,以想出国、考研为由改变主意改签另外一家。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不信任。去年学校严肃违约纪律,专门为学生作诚信评估,建立学生违约档案。学校规定,如果有同学违约,就不能参加评选优秀毕业生。同时还有经济方面的惩罚。“我们不想以此挣钱,但是希望学生在没有迈出校门就树立诚信意识。这不过是一种警戒。”樊钉主任说。 此外,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岗位技巧培训。学生是学校最好的宣传品,学校希望通过这项技能的强化,能让用人单位留下好印象,以后还继续并主动到学校渴求人才。 链接 递简历,面试,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许多同学对当前的招聘程序已习以为常。可在20多年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还是“隔山买牛”。就是说,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不需要见面了解彼此,学校决定双方的命运。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清华大学率先实现撕开两者之间的薄纱,双向选择的风气逐渐兴起。到1992年以后,“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方针在全国推广,计划分配成为历史。 当时,校园招聘会仍然是个新鲜的概念。中国人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樊钉还记得自己1995年毕业时,校内没有如今招聘会这样的规模。很多同学都是自己出去找工作。近几年,校园招聘的规模逐渐增大,从小规模招聘会到大型招聘会,校园的招聘市场逐渐形成,外界有了社会市场和校园市场之说。“校园招聘会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评价。与社会上很多虚假招聘相比,校园招聘会的诚信不仅吸引用人单位也吸引学生的目光。在这种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很多供需双方都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如今,招聘会已从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处、招生就业处、学生处、院系等各个部门解放出来,逐渐由就业指导中心来完成。这种专业化的要求对就业指导中心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