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黄冈神话”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3/26 19:00 《高校招生》 | ||
有人说,高考让名不见经传的“黄冈”出了名,黄冈中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真的如此吗?在倡导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一度被“神化”了的“黄冈”,它的魅力在哪里?请看本刊记者发回的报道——破译“黄冈神话” 策划、执行/本刊记者:郭小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话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现代社会有“神话”吗?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对“神话”一词的注释,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然而,一个又一个的现象又让你不得不动摇对这个问题的否定回答。 近年来,某出版社一套被书商炒作为“升学考试秘密武器”的“黄冈密卷”魔幻般地在全国流传,做“黄冈密卷”成为许多中学生的“家常便饭”。而以“黄冈”为名的正卷、秘方、秘典、兵法或借用“黄冈神话”字眼抬高身价的各种书籍更是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架势充斥着全国教辅市场。黄冈教辅,一时“洛阳纸贵”。 黄冈中学,被当地人称之为“黄高”。据说,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校、教研机构人员到黄高取经。虽然黄高每周只安排星期五作为对外接待日,但还是有许多不速之客登门。武汉一些旅游公司甚至将黄冈中学列为了旅游景点。 一位毕业于黄高、自称“西门吹雪”的神秘人物曾在网上发了一篇题为《黄冈中学:我的地狱生活》的贴子。不久,网上又出现了《“西门吹雪”来信》,称“我就是那个贴子的作者。但是我的题目并不是这样。我使用的网名也不是什么西门吹雪,这个西门吹雪是个网络剽窃者。” 一层又一层的面纱,使本来就扑朔迷离的黄高更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让人不禁惊叹:黄高,真的“神”了! 黄冈真的是现代都市中的神话家园?“黄冈教辅”真的就那么叫人顶礼膜拜?黄高教学质量究竟有多高?难道真的有什么“魔法”?带着一系列的问题,记者前不久进行了一次关于“黄冈神话”的探秘。 怎一个“牛”字了得 记者到达黄冈中学所在地鄂东古城黄冈,已是万家灯火。记者与黄高的亲密接触,是从这天晚上的一次暗访开始的。 走进黄冈中学,迎面矗立着一座主体雕塑。三根圆柱成鼎足之势,象征德、智、体全面发展,造就民族栋梁之材;中心立面如涛似浪,以“科学”一词的英文起始字母“S”为造型特征,宛若澎湃激荡的无涯学海;18只鸿鹊列阵排空,展翅高翔,恰似莘莘学子奋发于海天之间。雕塑基座上刻着著名诗人臧克家亲笔题写的“学海无涯”四个大字。 离雕塑几米开外的共青道旁有个橱窗,里面贴着李鹏、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黄冈中学90周年校庆所题的词,贴着该校8位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获奖者的照片,贴着该校2001年至2002年度参加全国学科竞赛获奖者名单。 橱窗对面是办公楼。一进门,跃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高考“录取榜”,占了整整一面墙。“录取榜”是2001年的,2002年的“录取榜”大概还没有制作出来。“录取榜”上排满了考生的名字和他们考上的学校。记者数了数:北京大学14人、清华大学7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人、复旦大学7人、上海交通大学5人、中国人民大学2人、南京大学7人、浙江大学7人、武汉大学52人、华中科技大学73人…… “牛”!记者不禁暗自叹道。 走出办公楼,记者站在门前的台阶上望了望,不远处的教学楼灯火通明。一位同学急急匆匆向办公楼走来。记者上前问道:“你们晚上还在上课吗?”“没有上课,是在上自习。”“那你是……”“我是到办公室,老师找我有事。” 记者顺着校园的道路继续往校园深处走。偶而能听到从教室里传出的笑声或掌声。在一幢新教学楼前,记者看到有十来个人,像是家长在等候下晚自习的学生。我跟其中的一位男士聊了起来。从我们漫不经心的聊天中,我得知这位男士是来给他女儿送日常用品的。他女儿住校,是刚考进黄高的,正读高一。“您女儿到黄高后感觉怎样?”“她自己感觉还可以,我也感觉她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都较初中时有明显提高。”看得出,这位家长对黄高比较满意。我们正聊着,下课铃响了。我下意识地看了看手机:显示屏上显示的时间是“21:00”。我顺便问了几位下晚自习的同学。 “感觉紧张吗?有没有压抑感?” “紧张有一点,压抑……好像还没有这种感觉。” 同学们的回答大多是这种口气,面部表情也很平和。 简单的暗访,黄高除了给记者留下一个“牛”的印象外,没有其他更独特的地方。 第二天,记者再次来到黄高。 走进办公楼,发现昨天的高考录取榜不见了。几位老师正在原来的位置贴着“黄冈中学2002届高考录取名单”。“录取榜”上名牌高校的录取数多有增加,尤其是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分别增加到了64人和91人。榜尾的“2002年高考与竞赛基本情况统计表”显示:参考人数630人,其中保送生人数24人,占全省保送生的1/7;过600分人数227人,占参考人数的36%;过重点线人数475人,占参考人数的75%;过本科线人数606人,占参考人数的96%;参加保加利亚国际数学邀请赛获一等奖;参加第三届亚洲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获金奖;参加第33届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获银奖。 “牛”!真“牛”!黄高2002年高考“录取榜”进一步加深了记者的这一印象。那么,一个地处经济并不发达地区的普通中学,凭什么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解“牛”黄高 古有“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今记者解黄高之“牛”,靠一次短暂的采访恐难企及。但有几件事让记者印象深刻。 创新——黄高矢志不渝的追求 “黄冈中学是董必武同志曾经参与创办的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学校。”校长汪立丰向记者介绍了黄冈中学的过去和现在。他说,“百年老校,积淀丰富,在当今形势下,有值得继承和发展的,也有已经过时应该抛弃的。继承什么?发展什么?抛弃什么?那只有靠学习当今先进教育理论和先进教学实践,以此为依托和支撑,守旧是守不住的,吃老本是吃不长的。这么些年来,我们学校上上下下,合力同心,走创新之路,变革之路,发展之路。” 记者了解到,黄冈中学近些年来一直是这么做的,学校不定期地向教师们分发经过挑选的教育理论、实施案例,推荐最新出版的教育理论书籍,把高校教育专家请进学校宣讲教育理论,举办黄冈中学教育论坛,组织教师分批到国内创新教育突出的学校参观访问,新的教学观念在碰撞中诞生,在实验中闪光。教师们纷纷申报教育科研课题。学校构建三级科研层次,承担了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和国家“十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教育科研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以班级为“试验田”,以学生为“试验苗”,探讨和总结育人之道、有效管用。 汪立丰校长还告诉记者,黄冈中学近年来非常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他把这提高到是否对祖国、对人民、对青少年的未来负责的高度来认识。黄冈中学的素质教育,有一个重点,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五个要素,即知识教学、爱国主义、创新精神、能力培养和全球意识;三个结合,即学科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科技教学与人文教育结合、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三个培养层次,即帮助有困难的部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合格高中毕业生;促使大多数学生素质全面、特长显著、升入重点大学;让一批拔尖学生脱颖而出,成为未来的现代化建设的科教文化精英。 黄冈中学在教师中大力倡导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科研之风,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用观念的现代化带动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用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促进观念的现代化。青年特级教师,物理奥赛银牌得主主教练徐辉在一家国家级刊物接连发表10篇教育科研文章,在国内中学物理教学界传为佳话;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中青年专家、数学特级教师、三次数学奥赛金牌得主的主教练陈鼎常潜心于数学英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其中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在报纸杂志发表。他撰写的《WTO选手获奖内因的培养——兼论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表后获普遍好评。2001年,由于其在基础教育研究方面的贡献,他荣获了第五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地理教师周益新致力于中学文科综合研究,他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和《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10余篇教研文章,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他同汪立丰校长一起被中国科协聘请为教育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这样的教师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群,一批。黄冈中学教师的科研文章,已通过黄冈中学网校,登陆“中国教育科研网”,产生了较大影响。汪立丰校长最近参加中央党校首期教育发展战略理论高级进修班,期间还应组织者邀请,作了《以人为本,科研兴校——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策略》的教育管理与创新案例教学师资报告,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中产生了很好的效应。 奥赛——黄高有块“高产田” 提到黄高的兴趣小组,副校长陈鼎常兴致特别高:“多年来,我们比较重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特别是课外兴趣小组,基本上有什么学科就有什么兴趣小组。高中数、理、化兴趣小组后来就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更加正规、更加规范的理科实验班。省教育厅决定由我校主办的,高中每个年级都有一个班,一般规模在54人左右。这个班的学生既全面发展,又在数、理、化方面各有所长。学校每年还要组织校学科竞赛,上学期是语、数、外,下学期是理、化、生。目的就是要以这种小型比赛带动整个学生群体的学科竞赛。仅2002年,我校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奖的就有101人次。” 据了解,从1986年到现在,该校在数、理、化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有2700余人次,获得国家级奖项的有1000余人次,获得国际数、理、化学科竞赛奖牌5金、4银、1铜共10枚。 “黄高获得国际奖的这些同学,实际上是在一个比较大的基数上冒出来的尖子。”黄明建副校长补充说,“正是因为有这块‘高产田’,它才能够冒出特别优秀的苗子。” 在化学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斐昊同学,2002年被保送到南京大学化学基地班学习。斐昊回忆在黄高兴趣小组的收获时说:“我们在化学方面有兴趣的同学,星期六和星期天都要聚在一起,互相交流,谈一下自己平常看书时哪些方面没看懂,互相指点一下,这样很有收获。还有就是平时安排一些化学实验,提高一下兴趣。另外,我们学校的老师,最好的、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无论你提出什么问题,他都不说你错,只是给你介绍些资料让你看,再就是从各个方面来给你阐述你所提出的问题。我们老师也比较注重对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我感觉我在黄高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学能力提高了。” 自学——让学生尝到了甜头 接受记者采访的黄高学生,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刚刚进入大学学习的毕业生,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自学能力是黄高给他们的最大财富。 黄冈市教育研究室主任王俊昌说:“实事求是地说,黄高的学生比较勤奋。但学生也不是死读书。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的学习观念也在变化。学生已不满足被动地做作业、考试。除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他们非常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学习中如何去看书,如何作笔记、整理、归纳,既能走进书本,又能跳出书本,把书由厚读薄。他们在自学中尝到了甜头,觉得通过自己的主动安排所获得的知识,对问题的理解,比那种被动地学习要生动得多,效果要好得多。” 高三(2)班郭黎说:“黄高比较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安排的自习时间就比较多,特别是晚自习,老师虽然来辅导,但不上课,只是让学生有问题就问,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就比较有针对性,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对自己进行能力上的培养。以前初中的学习就是老师认为你有什么不懂,就讲什么,并不一定有针对性,有的时间实际上是浪费掉的。而现在针对自己的问题向老师提问,效果要好得多,也比较节约学生自己的时间。” 现在就读于东南大学社会学系2002级的黄高校友崔晶说:“黄冈中学采用的不是那种把时间全部都用在老师这方面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有很大的一块时间让你自学。” “黄高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地方,首先是自习。”高三(5)班的文彬同学说:“黄高分配给每个学生的自习时间是相当足的。为什么要给学生这么多时间呢?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主要是因为,通过自己主动的学习带来的收获,会比一般的灌输式的学习要多得多。” 氛围——让你不由自主想学习 在黄高,同学们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大家一到班里不是在讨论问题,就是在埋头学习。用同学们的话说就是“你不由自主地就有一种想学习的那一种非常良好的气氛”。 记者在黄高采访时,正好碰上高三(1)班举行的一次别开生面的班会。因为刚刚结束期中考试,班上便组织学习成绩比较突出的同学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介绍给大家。据了解,期中考试后,各年级各班都组织了这样的经验交流会。 “黄高注重培养一种整体的良好的学习氛围。成绩好的同学,不光自己好,也帮助把其他的同学带上来,这就是黄高的优秀之所在。”高三(1)班的王熙上同学说,“这种良性竞争的氛围,可以把你身上的潜力都发挥出来,使你达到一个自己都不知道的高度。” 记者在东南大学采访时,曾问该校电气系2002级的黄高校友陶津对黄高感受最深的什么。“学风!”陶津脱口而出。我又问:“黄高的成绩靠的是什么?是同学们独特的学习方法或者其他什么?”“独特的方法?”陶津想了想说:“没有,没有什么独特方法。就是完全靠自觉吧,靠一种良好的氛围。” 现在就读于东南大学社会学系2002级的黄高校友崔晶告诉记者,他天性比较爱玩儿,所以他在黄高读书时,总是在不断地打消自己想玩儿的念头。“你用的是什么方法?”我问。“就是那种学风呀!”崔晶说:“黄高的学习风气特别好,就是它强调一种自觉,它并不是说学习是一种老师逼着做的事情,在那种学习氛围下,你想不学习都不可能,有一种不进则退的感觉。在我以前就读的初中绝对没有这种感觉。” 高三(2)班吕东锦说:“黄高的学习氛围,对每个同学都有促进作用,在这样的集体中你不会感到压抑,你会觉得是一种鞭策,有一种动力。” 课堂——把三分之一的时间留给学生 走进黄冈中学的课堂,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个“活”字。“茶馆式”、“辩论式”、“答疑式”、“评讲式”等课堂教学方法,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45分钟,让学生提问、回答问题、辩论、自学等大约就要占三分之一时间。每节课学生始终都是重要的参与者,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副校长董德松在回答记者有关课堂教学的问题时,介绍了黄高比较典型的做法。他说:“45分钟一节课,老师一般只讲二三十分钟,剩下15分钟给学生思考或者练习,也就是在课堂上提倡学生多问、说“不”、质疑教材、向教材挑战、向老师挑战、向权威挑战。” 高三(2)班是文科班。记者采访时,这个班正在上历史课。老师结合刚刚讲过的“中法战争”的内容,正在启发同学们进行讨论。“其实,这种类似的讨论在课堂上经常都有,老师也经常鼓励我们讨论,因而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该班学生吕东锦说。 高三(10)班的王东对记者说:“进入复习阶段后,生物老师在课堂上,一般是让我们自己复习基本的知识,他只是概括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全班的同学一起讨论,让大家在讨论中加深印象,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东南大学社会学系2002级黄高校友崔晶讲述了他在黄冈读书时的感受:“我感觉老师上课有一种非常独到的方法,他能够吸引学生关注他这堂课,也就是说,他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参与他这节课,充分讨论那节课的内容。”记者让崔晶举些具体例子。崔晶说:“老师常在课堂上写一些比较经典的题,这道题可能有多种解题思路或技巧,老师会让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做这道题。他会给你一些启发,然后让你讨论,当你把这道题解出来时,你会恍然大悟:唉呀,用这种方法可以,用那种方法也可以!这样你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你会觉得学习非常好玩。” 课余——总让活动充实着 办公楼前的笑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几位同学围着一块板报时而指指点点,时而忍俊不禁。记者上前看到,原来他们正在看“校俱杯”足球联赛海报。海报上是一些球队的介绍。这些球队都有一个很“酷”的名字,比如“DDY”队、“阿帕奇”队、“O”队等等。介绍各球队的文字幽默风趣,妙语连珠。 记者在黄高采访时,该校的足球赛事烽火正劲。据了解,足球活动在黄高很有特色,几乎各年级每个班都有球队,每年下学期进行比赛,由校学生会体育部组织承办,一赛就是两个月,是校园的盛事。 与此同时,该校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节”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学生中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副校长徐海元向记者介绍说。 黄高“校园科技文化节”到今年已举办了15届。以前叫“校园美育节”,比较偏重于文化艺术。内容包括小发明、小制作、绘画、书法、摄影、剪纸、手抄报、服装设计、文艺汇演等等,历时一个月。从今年开始,学校将这项活动进行了整合,融进了更多的科技文化内容,故改名为“校园科技文化节”。实际上黄高的科技活动以前每年都要开展。如请专家到学校讲航模知识,进行航模表演,还有文科知识智力竞赛、理科知识智力竞赛、理化晚会、英语晚会等等。 物理组徐老师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我中学不是在黄高上的。我大学毕业来到这个学校后,最深的一点感受就是这个学校的课外活动非常丰富,这是在我以前读过的学校所没有的,而且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都比较高,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所以在校园里,你可以看到,整个运动场上学生活动的人数比例是相当大的。我们的高三(9)班,也就是理科实验班,他们的足球打得相当漂亮。” “黄冈的成功之处,并不是教导同学死读书,读死书。实际上我们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平时有跳蚤书市,有球赛,还有周末电影院。”“我们的‘理化晚会’,它以一种表演的形式来揭示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化学现象、所蕴含的科学知识、科学规律,形式生动、新颖,实际上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同学们在谈到黄高的课余生活时,总是津津乐道,普遍感到“在黄高学习还是蛮愉快的”。 教辅——不做“黄冈密卷” 杨欣是黄冈中学的保送生。现在南京大学化学系2002级学习。他刚到南大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同宿舍的同学“好像都知道黄高”。杨欣笑道:“大家好像都知道我们学校出的卷子。” “你们学校出的什么卷子?”我问。 “各种……各种卷子都有吧。”说这话时杨欣显得很不自信。他笑了笑,补充道:“因为都是卖到外面的,我们自己其实做的都是内部的卷子。外面的卷子我不是很清楚。问一问外面的人可能更清楚一些吧。” “目前出版社与黄冈中学联手,以黄高名义正式出版的资料只有一种,就是‘黄冈中学名师点击和分科导学’,现已出齐了高中部分,初中部分正在出。”黄冈中学教务处主任陈明星说,“由本校老师命题、学校编印的资料只供本校学生训练用,少量的用于校际间的交流。其他就没有了。”他还告诉记者,有关方面曾作过统计,包括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的统计,目前以“黄冈”名义出版的教辅用书有40多种,这40多种书里面没有一种是黄冈中学授权编辑的。 记者在黄高采访时听一些学生说,他们不曾作过“黄冈密卷”这类东西。记者也曾有意识地观察过黄高学生的课桌。与许多中学一样,黄高学生在课桌上摆放了许多课本和一些复习资料。但令记者感到诧异的是,在这些学生的课桌上没有看到一本以“黄冈”为名的正卷、秘方、秘典这些在全国买得十分火红的书籍。 高三(5)班的文彬说:“我曾遇到过我以前的许多同学,见面的第一句往往是你们学校很有名啦,你们学校的那个‘卷子’非常难,我们都做不上来。”记者在安徽安庆中学和江苏扬州中学采访时,有几位高三学生得知记者刚采访过黄冈中学时,便对记者说他们都买过“黄冈密卷”,但“感觉有点难”。并问记者黄冈中学到底有什么“秘密武器”。 黄冈市教育研究室副主任黄干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黄冈市有关部门曾“过问”过“黄冈密卷”的事。他认为“黄冈密卷”“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目前市面上还有一些以“黄冈”冠名的“课题组”编写的书籍。不过,这些与黄冈市教育研究室没有关系。该教研室主任王俊昌明确表示“没有听说过”这些课题组,并说:“黄冈市教育研究室目前只有‘文综课题组’和‘理科课题组’”,且“这两个课题组目前还没有出书计划”。 记者曾在一家较大的书城作过调查,经粗略统计,“黄冈教辅”类书籍不下十余种。短短的两个小时,记者竟听到至少有三位读者询问过这类书的情况。一位家长甚至还打着手机列举着与“黄冈”“有关”的书籍,问电话那头的孩子买哪一种。 面对这些内容相似或重复的“复习指导”读物,记者感到不解:为什么学生们,特别是家长们竟然对这些“高考参考垃圾”如此热衷呢?而那些冲着“黄冈”去购买这类读物的学生和家长,他们又怎么知道黄冈究竟出了多少这类读物,哪些才是真正的“黄冈教辅”呢? 这是出版界恶炒“黄冈”的悲哀。 黄高人也对那些“打着‘擦边球’,借‘黄冈中学’之名中的‘黄冈’二字,变幻出五花八门、连篇累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黄冈牌’教辅读物深感无奈,有口难辩”,他们“希望通过本刊报道作一说明,以正视听。” 黄冈只有“普通话” 透过出租车的挡风玻璃,记者试图寻找着黄冈中学“别样”的校门。但当出租车司机告知黄冈中学到了时,记者才猛然发现闻名遐迩的黄冈中学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竟然是那么“朴素”。后来才知道,这是老校门。但新校门也“不过如此”。 普普通通的校门,普普通通的校园,普普通通的教学楼。三三两两的学生吃着从校门口小食摊买的零食说说笑笑。与普通的中学并无二致——这是黄冈中学给记者留下的最初印象。后来的采访,仍然没有改变记者对黄冈中学的这一基本看法。 黄冈中学高三(1)班的王熙上从初中到高中都一直在黄高读书。“外界对黄高的一些评价”,她“都是后来从其他初中考到黄高来的同学那里听到的”。“黄高越在外越有名”,也“是从老师那里听来的。”但她坚持认为,“黄高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是外面的人太过于美化它了,或者是把它想得太过于特殊了。”她说:“有些从农村来的同学,原来对黄高有很多幻想,但是来到这里后,可能会有一点失望。因为黄高再怎么样也只不过是一所普通的高中,只不过在某些地方做得比其他学校更优秀些罢了。” 2002年高考结束后,北京一家公司开办的“211高考梦工场”高考复读班,声称要把创造“黄冈神话”的黄冈模式移植到北京去。 “黄冈神话”究竟是什么?记者在黄冈采访时的明查暗访,在与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漫不经心的聊天中,努力搜寻着“黄冈神话”的蛛丝马迹。 黄冈中学在某些方面的确有它独特的地方,但绝没有“神话”可言。“作为大别山区的一所普通中学,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一方面靠着鄂东丰富的文化底蕴,当地群众尊师重教的热情,山里娃子坚毅朴诚的追求,教师的为人师表、以自己的心血育李栽桃,另一方面也是学校近几年来坚持‘以人为本,科研兴校,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结果。”汪校长的这段话,概括了黄高的“谜”底。“黄高的升学率比较高,奥赛奖牌多,这是事实,但把他夸大为‘神话’,这只能说是对黄高不了解。”这是黄高校领导、师生的一致看法。 “黄冈没有神话,黄冈只有‘普通话’。”这是黄冈市教育研究室主任王俊昌在黄冈举行的“全国第三届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报告会”上说过的一句话。一个月后,当记者采访这位主任时,他再一次重复了这句话。 对了,关于“神话”一词的释义,《现代汉语词典》共有两项。“神话”一词的另一个义项是:“指荒诞的无稽之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订新闻冲浪 互动点播 赢彩屏手机MP3播放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