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虚词考查常见内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4/15 14:37 课堂内外-高考金刊 | ||
作者:任宝剑 虚词是具有语法功能而一般不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在语言的实际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其运用的精细程度并不亚于实词的选择。如果用建筑来打个比方,实词只能算建筑材料,必须由虚词来连接、安排,才能形成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建筑物。因此,虚词运用能力的考查,始终是高考的一项传统内容,而且因为它的变化更多更复杂,每年在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虚词中比较常见的检测内容有关联词语的运用、助词的使用或省略、介词的使用和选择、副词使用的合理性判断等方面。 重在“运用” 一、关联词语的运用。运用关联词语,首先要准确理解复句、句群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借助关联词语来帮助理解内容关系。有些关联词语表示的复句关系很容易弄错,比如:“不是……而是……”是从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对比着说明人物和事情,表示并列关系,不是转折关系,也不是递进关系,与“是……不是……”所表示的内容关系相同而侧重点有些区别。“不是……就是……”表示选择关系,而且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关系,不是并列关系。“既然……就……”表示因果关系,不是假设关系。它用来表达推论,“既然”的后面是理由或根据,“就”的后面则是由此推出的结果。“不管……总是……”和“尽管……还是……”的运用也常常被搞错。前者表示条件关系,后者表示转折关系,本来还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是,“不管”后面常常是用选择性的内容来表示“无条件”而“尽管”后面的内容则必须是已经存在的事实,这一点却很容易混淆。 一般情况下,填充(选择)关联词语的方法要把握以下几点: 1.所选关联词语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义关系,就选取与之相应的关联词语。 2.在运用和填充关联词语时,把握住关联词语成对成套的特点,如果随意改变其前后呼应的词,就会引起意义和关系上的混乱。 3.如果要求填充的是由几个复句组成的较长的文字,那么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总观全题,分清这段文字有几个复句、几个分句;其二在总观的基础上再推敲同一复句中各分句的意义关系,复句与复句的层次关系,根据不同的关系,选用不同的关联词语。 二、助词的使用或省略。助词分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三类,特别是结构助词的运用,多一个和少一个,有时候似乎没有什么表达上的区别,而有时候却会产生迥然不同的差别。比如“的”字,“超过去年的20%”和“超过去年20%”所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同,前一种说法表示的是比去年减少了近80%,而后一种说法则是达到了去年的120%。因此,结构助词的使用与否,没有非常敏感的语言感觉,没有细致精确的语言素质,是很容易出现错误的。 时态助词的使用,一定要注意动作的时态。例如:你有没有想过去北京呢?这里“过”表示动作完成,“有”可以说“想过”,而“没有”就不可以和“想过”搭配,“没有”就根本不存在“想”,就更别提“过”了。 三、介词的使用和选择。介词不能独立运用,必须结合代词、名词,以介宾词组的面目出现在文中,做定状补成分,所以就涉及搭配问题,必须把握好具体语境中的搭配。例如:台北地区初中的模拟命题,是由各初中依地域或其他因素,分成的若干组群中相关学校老师轮流出题后,再从不同出版社印刷考题。这里的“从”应改为“由”,“由不同出版社印刷考题”,这种搭配才合乎习惯。 四、副词使用的合理性。副词使用的合理性原则往往和逻辑思维有关。比如范围副词的使用,“有一些”还是“全部”,“许多”还是“绝大多数”,该不该使用限制范围的副词,都需要用逻辑观念来指导自己。程度副词的运用仿此。语气副词的使用虽然影响不是特别大,但是对于一个在语言运用上有比较高的素质的人来说,他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语言细节的。 难在“辨析” 近几年考查虚词区别的试题屡见不鲜。对现代汉语虚词运用的检测,以往大都是集中在介词和关联词语方面,而最近的高考已经把虚词掌握的考查铺得比较开了。那么,怎样去辨析虚词呢? 一、从词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做转折连词,后者除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小品演员。”“诚然,你的意见是对的。” 二、从词语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适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1.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例如,“小王对我笑了笑”“我们对你完全信任”。2.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例如,“他对工作很负责”“老师对我们好极了”。3.“对”可用在助动词前、副词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例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对这件事我们会作出安排的”。“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三、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许多关联词语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既……又”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连……也……”等;表选择关系的“不是……就是……”“宁可……也不……”“与其……不如……”等;表转折关系的“虽然……但是……”“尽管……却……”等;表假设关系的“如果……就……”“即使……也……”“倘若……便……”等;表条件关系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等;表因果关系的“因为……所以……”“既然……那么……”等。 四、从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五、从语气的角度辨析。主要指语气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题例导练 高考考纲要求:能够正确使用虚词。命题的题型或是选择填空,或判定已给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常见错误有三种:重复使用、滥用、故意混淆关系。 1.下列错用“或”字的一句是( ) A.凡来本馆参观者,须持单位介绍信或本人身份证。 B.你上这家铺子去,总能买到牛肉或羊肉。 C.大水把铁路冲坏了,你只能坐飞机或是坐船去。 D.参加研讨会的全体学者对汉语或英语都很精通。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在工作中犯了这么大的错误不是偶尔的。 B.这个人真没记性,瞧,他把刚刚的事给忘到脑后了。 C.有的人在看问题的方法上是错误的。 D.关于这个复杂的问题,大家有不同的看法。 3.为使句子简洁晓畅,选出应保留的一组关联词语( ) 倘若一个没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的人,就好像迷失了路途一样,不但不知道明天走到哪里,或者做什么,而且,就是连今天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都不清楚。 A.倘若就就是都 B.就不但而且以及 C.不但就是都 D.就或者以及 4.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事情发生后,顾主任立刻同党支部研究,决定就这个问题进行一次讨论。 B.这所医院组成一个以领导、医生、护士三结合的防治小组,经常深入农村。 C.本品是用银花、连翘等中药配制而成,并且具有祛寒退热的功能。 D.当学习刚刚取得一点成绩,他就开始有点儿骄傲了。 5.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近一个月来,他一向不愿意参加这类活动。 B.研究院决定把节省下来的外汇进口急需的仪器。 C.要不是老师及时提醒了我,否则我准会办错事。 D.这一考古发现,引起了史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关注。 【参考答案及解题指导】 1.答案:D “或”是选择连词,往往表达“或此及彼,数者选一”的意思,从D句表达的意思看,如果用“或”字,是要在两个语种中任选一个,若是这样的话,后面也没有必要用“都”字作强调,此句显然是指参加研讨会的学者两种语言都精通,因此该用“和”字。 2.答案:D A中的“偶尔”换成“偶然”;B“刚刚”应该换为“刚才”,指时间,过去不久的时间;C把“在”和“上”划掉,原文搭配才恰当。 3.答案:C “一个没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的人”与“好像迷失了路途一样”之间并无假设关系,“倘若”不应保留。“就”用或不用均可。“不知道明天走到哪里,做什么”与“今天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清楚”之间是递进关系,“不但”是必须保留的,“就是”“都”与“不但”搭配照应也应当保留,其余画点的词语用与不用都不影响句意清楚、明白,根据题干“简洁晓畅”的要求,也应当不再保留。 4.答案:A B中“以”多余,C项中两句并非递进关系,D项“当”多余。 5.答案:D A中“一向”表示从过去到现在,与“近一个月”矛盾;B“把”换成“用;C项“否则”删掉。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