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如何最后冲刺?名师指点迷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4/21 13:16 解放日报 | |
还有一个多月就要高考了,高三学生们已进入了最后复习阶段。这个阶段的复习与以前的复习有何不同?如何好好把握这段时间,使自己有所收获和提高?记者采访了各门学科中经验丰富的教师,请他们提些建议。 语文:好好复习仍会有提高 辛冠东(静安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语文高级教师):有人说,语文学得怎样,现在已经“定型”了,其实在剩下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只要你掌握好的复习方法,还是可以有所收获和提高的。 关于现代文阅读,学生要注重提升整体感悟能力,在复习时可以找一些文章来练习一下。有的学生没有读完全文,就看题目,再到题目提及的哪个自然段中找答案,这样的阅读方法是不对的。应该对全文的组织、表述形式、写作方法等有一个全面了解,再进行答题。同时,要提醒学生的是,在考试时也可能作现代文鉴赏,所以复习时可找些现代文材料,就写作手法、人物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思考。另外,关于古诗词鉴赏,学生要掌握类别诗词的特点,比如边塞诗、讽谕诗、山水诗、怨情诗等,了解一些有名诗人和作家的时代背景,这样就会为解题带来方便。 再说作文,考试中有可能出现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对于材料作文,学生在复习时要养成认真阅读材料,认真审题的习惯;关于命题作文,学生要训练自己从多角度思考,打开思路。比如,面对作文题“责任”或者“投入”,我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写?另外,学生在这段时间还可以多准备一些写作材料,如人物故事、典故等,以便在写作文时充实论据。 数学:要点是将知识融会贯通 吕宝兴(上海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现在的复习与以前应该有所区别。以前是每一章节分段渐进,现在则需要融会贯通。学生要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以前做了大量的题目,现在要将过去的错误进行整理、归类,总结 心得体会;有些题即使答案正确,还要再看一下解题过程,看是否做到“交代清楚,说话有据,过程简洁,结论明确”;每天要保持一定量的练习,使自己能保持“状态”,但千万不要去做怪题、偏题,这样不但浪费时间,还容易把心态搞坏了。另外,拥有良好的心理非常重要。有的学生在考前会表现得浮躁、压抑,觉得自己在退步,或是上课听不进去,这些不良的心态都要想办法克服。如何克服?学生对自己应该有恰当的期望值,安排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不要作无谓的攀比,应该踏踏实实做好现在的每一件事,而不去计较成败得失。 外语:找出薄弱点查漏补缺 杨建华(育才中学外语高级教师):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不要陷于“题海战”里,而要注重知识结构的整理。根据高中英语的基本要求,考试院下发的考试说明,找出自己的薄弱点,查漏补缺。同时,还需要拿出高三以来历次模拟考的试题,进行针对性复习。 五月下旬开始,学校高三学生一般都将停课复习。在这最后冲刺阶段,学生要多进行复习整理。翻译、作文比较差的学生,可以找些题目来做,与范例、范文进行比较,坚持10来天,就会有较大提高;根据有关的听力材料,每天要进行听力训练,使自己不致于“耳生”;不必要做大量的阅读题,最好找出以前答题中的错误,总结一下自己在阅读方法思路上还存在哪些问题。临考前,建议学生做一、两套有质量的模拟题,使自己能找到考试的“感觉”。 物理:抓基础、抓实验、抓思维训练 莫少岚(市西中学物理特级教师):物理学科有大量的基础知识、概念、公式、定律,这些都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工具”,考生不仅要知道它们的基本内涵和应用方法,还要了解这些基本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来龙去脉。目前阶段,学生要抓住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进行知识的整合。 在高考中,学生最怕“设计型实验”。其实,设计型实验尽管是要学生自主设计一个教材中没有的新实验,但所运用的原理、方法、器材都来自于平时的学生实验。这就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弄清楚每个学生实验的目的、原理、设计思想、步骤以及数据分析方法等,并可拓展到课堂演示实验,如果考生能对课本上的每个实验都了然于胸,设计型实验将不再是难题。 高考所有的题目都被“综合”在一张卷子上,一个题目到底是用力学问题还是电学、运动学问题,考生必须先做个判断,现阶段有必要进行打破章节的综合训练,防止拿到试卷犯“迷糊”。另外还可以进行“过程分析训练”,平时做完题目,不要对对答案算数,不管对错,仔细分析一下解题时的推理思路、步骤,这有利于考生形成缜密的思维方式。 化学: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周德馨(延安中学化学高级教师):化学高考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越来越注重,而这类题目也最让学生“发怵”,学生在最后复习阶段可开展有针对性的“补救”,比如,可以对一个实验的多种实现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优缺点;对某一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原因解析,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把知识点重新“串”起来。在解题操练时,还要增强对“化学语言”的理解能力。一道化学题里往往有不少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化学现象,如何抓住“关键词”和“关键数据”,对于解题至关重要。 基础不同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复习安排应该有所不同,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主要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上下功夫,可以把以前老师重点讲解的经典“例题”拿出来消化,尽量减少基础题的失分;中游学生可能在知识的迁移能力上有欠缺,反映在考试中就是答题速度慢,可以进行一些模拟训练,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尖子”学生则应重点“查漏”,也可以适量做一些有挑战性的题目,使自己保持好“状态”。 政治:回归教材,关注热点 经正阳(位育中学政治特级教师):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理论素养在近几年的政治高考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把政治学科“打散”为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在高考中肯定要吃亏。到了“收关”阶段,考生应该抓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形态这几条“大脉络”,再一次熟读教材,要达到将所学的知识点内化为自身理论素养,把各个“点”融会贯通为一个“体系”的程度。 同时要思考社会热点。政治高考要求考生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国际、国内发生了不少重大事件,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和全国十届人大提出了不少创新思想和国家今后的发展方向,这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以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应该抓紧时间补上这一“课”。 政治高考开始强调考察考生的理论素养,不再单纯看“要点”给分,而在基本观点正确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言之成理,甚至言之有情,所以学生需要保持一种既适度紧张又放得开的心态。 历史:变“背”为“理解” 闻鑫江(向明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历史高考越来越淡化问答式的单纯事实性记忆,而注重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力。到了高考的冲刺阶段,应该变“背”历史为“理解”历史。 复习时,应该“追问”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历史事件千头万绪,但总是互为因果,存在一定的规律性,通过“追问”就能找出历史发展的“大脉络”,如果能把这条线“串”起来,找到了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便将全部历史“整合”起来。学生可借助教材里的章节目录,帮助自己梳理知识体系。 提倡讨论式复习。反反复复的背诵记忆,这种“疲劳战术”效果并不好,经常是背了这一本又忘了那一本。学生可以尝试三四个人组成一个合作小组,每人分任务准备几个章节,轮流主讲知识要点,其他人进行补充,互相启发,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吸附知识的主动性,降低疲劳感。(本报记者金柯 徐敏 庄玉兴)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