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高考作文制胜技法 > 正文

审题达标技法

http://www.sina.com.cn 2003/05/20 14:46  新浪教育

  概念阐释

  通常,人们将审题立意作为一个问题来谈,其实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审题主要是指对材料的认读与理解,同时还包括对考题要求的把握,也就是弄懂试卷上"给了什么,要求什么";立意主要是指对材料、文题审读之后,确立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文章的中心。它们之间有联系,更有区别,其侧重点和研究范
围不太相同。

  切合题意,这是基础等级评分标准对审题的要求。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是提供一则寓言材料引出"诚信"的话题,审题并无难度,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却审题不准、偏题甚至跑题。有的写"忠诚"、"信任",这被视为勉强切合题意,最高不超过42分;有的写"诚恳"、"自信"、"信仰",这被视为不切合题意;还有的所写内容与"诚信"无关,被视为跑题判;后两种情况均被判为不及格,最高不超过35分。这三种情况的出现固然与这些同学对"诚信"内涵把握不准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重视审题。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同学们千万不要把现在高考降低作文审题难度与不审题画等号,相反我们更要加强审题意识。审题失误,是作文的最大失误,因为它会使我们的作文"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那么,如何使审题达标呢?

  技法例谈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历史故事:宋朝时绘画风盛行,宫廷里多是通过考试绘画来选拔优秀画家。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时,曾?深山藏古寺"的诗为题让考生作画。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考生们绞尽脑汁,有的着意表现"深山",有的着意表现"古寺"。着意画深山的,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着意画古寺的,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等。然而宋子房认为这些画都很平庸,不足取。因为较关键的"藏"字并没有从画面上表现出来。"藏"又如何表现呢?最后有一幅画中选,考生是这样画的: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庙里的半截旗杆,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这样绘画,就把"深山藏古寺"中?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这幅画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考生真正抓住了"题眼"(集中地传达出旨趣的关键性词句)--"藏"字,审题审得好。

  同学们要从题型类别、文体特点、显隐要求三个方面来掌握审题的一些要求和技法。

  (一)审准题型

  从历届高考情况来看,作文的题型大致有三类: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包括话题作文)和综合作文。

  1命题作文

  它的特点是命题者只出一个标题作为我们作文的依据。它有时只一个词,如"习惯";有时是一个短语,如"我的财富"(1996年上海题);有时是一句话,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除标题外,一般还附有一定的提示、要求。

  2材料作文

  常见的材料作文有如下类型:

  材料文字材料寓言、典故、名言、短语

  现实生活精粹等

  图画材料:一幅或多幅,多为漫画(讽刺)

  这类题目要求我们根据所给材料,按提示中对于文体、篇幅等的要求自拟题目作文,所拟的文章标题、所写文章的内容,都必须同所给材料、提示有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以2000年高考作文为标志,产生了一种更注重考查同学们思维品质和写作基本功的作文形式--话题作文。"话题"也是材料,是谈话的中心。题目是为了引出话题,只是写作的起点,作文只要与题目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即切题。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最大的不同在思维方式上:前者呈辐射式,后者呈扇形。和一般的材料作文比较,话题作文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审题更加宽松,内容更加宽泛。如2000年高考作文题目明确提示学生"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这就提醒我们,只要围绕话题构思,想写什么就可以写什么,这为写作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天地。二是淡化文体观念(但不是不要文体界限,今年高考题目"注意"项从去年的"文体不限"改为"自选文体"说得更为明确)。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可以根据写作内容选定适当的表达方式,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文体。也就是说,话题作文在内容和形式上彻底松了绑,使同学们能够自由地展现自己最高写作水平。

  3综合作文

  它的特点是既提供了材料,又提供了作文的标题,要求我们根据材料,按照标题和提示来作文。如1998年高考全国题的大作文:

  现今的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有的像鸡蛋壳那样脆弱,有的却很坚韧。那么你是怎样的呢?从后面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情况的题目,举出实例,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题目: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二)明辨文体

  上面说过,现在高考淡化文体观念,但并不是没有文体界限,写成非驴非马的东西。有两种情况要注意:一是对文体没有限制,这时我们需要根据自己平时的擅长和临场时手头掌握的材料,迅速决定文体,进入写作;二是考题要求写的不是一般的议论文,而是比较特殊的议论文,如读后感、发言稿、演讲词,或者是书信体形式的议论文等时,我们除了要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外,还应符合这些类型的特殊要求。

  (三)弄清要求

  我们有些同学不太注意题目要求,因此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作文文题的要求一般有两种,即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的指题目上的要求,诸如写什么文体,多少字,什么题目等,这种要求比较容易把握;隐性的是指题目(如标题、材料)内容所隐含的条件和限制。作文的题目,不可能什么都明确,要靠我们透过材料去挖掘。如2000年高考题,题干的关键词句是:由于"世界是千变万化的"(此为客观原因),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此为主观原因),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此为结果)。同学们可以追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原因,可以寻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方法,可以阐发"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意义,也可以叙写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中获得的启示,等等。总之,"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题意?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透视着文章的灵魂,审清了题目,才能透视文章的灵魂。那么,怎样挖掘题目的隐含信息、审准题目要求呢?下面根据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特点分别加以说明:

  1命题作文的审题

  [1]从标题语法结构入手,切入标题的深层。分析标题的语法结构,以确定文字的主题与重点。

  由于命题作文标题一般有词语式、短语式和句子式,因此可从语法结构入手来捕捉命题的意图,确定自己的思维走向。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1991年),主谓结构,主语"近墨者"究竟是不是"黑"?是不是能够被染黑?起决定作用的不在别的,而在主?近墨者"本人--这样分析,文章的要点就显豁了;《坚韧--我追求的品格》(1998年),主谓结构句,什么是我追求的品格?"坚韧"。"我的追求"限制了写作范围,是"我"的追求,而不是"别人"的追求。

  [2]分析标题词语的内涵、外延以及词语间的逻辑关系。

  我们知道,词语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有时还有临时语义(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义)。1997、1998年高考作文侧重本义,1996年侧重写引申义,1995年侧重写比喻义。审题时,要确定好标题词语的内涵与外延,才能体现出"思维的准确性"来。

  词语间逻辑关系。如《树木·森林·气候》,从结构上看,三个概念为并列关系;从内在的有机联系看,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演化成公式,即是:树木森林气候。"森林"是核心,森林由树木组成;树木形成森林以后,就会影响气候;气候改变了,又产生了反馈效应,保护了森林,促成了树木的成长。再由此联想(采用比喻义),联系社会实际,挖掘出它的隐含信息,如:个人、集体、社会。优秀的个人,组成优秀的集体;优秀的集体,就是文明社会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生活在文明的社会中,既有享受社会的文明成果的权利,又必须有为社会作奉献的义务。

  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有一段话很有哲理,他说,作文如同编戏,"必有主脑之人,主脑之事",其他的人和事"皆为陪宾"。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分辨清楚,哪些是"主脑之人",哪些是"主脑之事"。

  2材料作文的审题

  材料作文的审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分清材料类型,把握材料含义。

  由于分类的标准、方法不同,对命题的材料有种种划分,对此,不必过于拘泥。其实,材料可以只分为两类:一类对材料本身所述事实阐明看法,叫事例型;一类对材料所影射、比喻的现象展开议论,叫比喻型。前者的材料是事例,是话题,取其本来的意思;后者的材料是媒介,是喻体,取其影射的意思。199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就候车亭前关于玻璃瓶的一幕展开议论,就属于事例型,切不可生造个比喻义来;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就玫瑰花和刺展开议论,就属于比喻类题目,也不要错把它当成事例型。漫画材料一般都属于比喻型,它往往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写作时,应把它还原成现实,而不应就画论画。如1983年的高考题"挖井"就是此类。

  [2]整体把握材料,使显性信息和隐含信息不至于有疏漏。

  许多人对显性信息能注意,而对隐含信息容易疏漏。如1999年的作文题它在提供"记忆移植"的材料之后,提出了"注意",在"注意"中有"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即符合要求",这是显性要求。它的隐性要求是什么呢?题目中的"有关",其内容只有两种:一是写差异,可以写记忆移植后与移植前的差异,不能写"同";二是写正句,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假设关系复句的偏句,可写的是这个复句的正句。所写正句必须与"记忆移植"发生必然联系。这些隐性信息如果没有把握,写起来就会跑题。

  [3]推敲词句,找出材料的突破口,即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内容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这些词句是材料中的"眼"。如下面一道题:

  阅读下列一则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高尔基《花--致M·A·彼什柯夫》:"要是你俩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好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这是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的片段,其中的关键句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抓住这个句子,便可提炼出观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再如科学家罗素的故事:

  半个多世纪前,英国著名的数学家罗素曾经给他的学生们出过"1+1"这道题。题目写在黑板上,济济一堂的高材生竟面面相觑,没有一人作答。罗素见状,轻轻巧巧地在等号后面写上了2,并且说:"1+1=2,这是真理,面对真理,我们有什么犹豫和顾忌的呢?"

  材料中科学家罗素的话是值得推敲的关键。"面对真理,我们有什么犹豫和顾忌的呢?"概括成一个正确的主张(观点)是:要勇于坚持真理。

  [4]求同寻异,运用辩证分析,抓住材料的"关联点"。

  这主要是指提供多则材料的文题。材料一多,材料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学会辩证思维,从现象到本质地深入分析,抓住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根据材料的性质,给同学们介绍"求同法"和"求异法"。

  求同法: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是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如下面一组材料:

  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埃文利希发明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

  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个人的五件事,相对独立,各不相同。但相互间都存在着共性--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归纳的中心论点。

  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

  看下面两则材料: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找它们的"关联点"时两方都要注意到。如果仔细分析,就会看出,这两则材料虽然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即都是说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再如1997年高考作文试题:

  [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1千米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

  [材料2]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1根据"材料1",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

  注意:①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材料1"所提供的条件,设想小新背同学上学的情景。想象要合理。

  ②重点写小新,用什么人称都可以。

  ③重点在行动描写,也可适当运用其他表达方式。

  ④200字左右。

  2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注意:①把"材料2"和"材料3"结合起来思考。是否结合"材料1",自由决定。

  ②不少于600字。

  此作文题第2小题的注意中"把'材料2'和'材料3'结合起来思考",提示了材料的对比特性,我们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做对比分析,即求异,找出二者的对立点:言行不一,律人与律己标准不一。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正确的主张:高尚的品质绝不体现在嘴上,要靠实际行动来证明。"材料1"中的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上学,且"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小新助人为乐,靠的不是如何说,而是靠的实际行动,可作为品质高尚的典型事例。

  [5]由表及里,挖掘材料和生活中最本质的因素。

  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首先对材料要有深刻的理解。请看下题:

  去年悉尼奥运会期间,有这样一段插曲:在射击场馆,为了防止记者打手机干扰选手,场内贴有醒目的"请勿打开手机"的警示。但还时时有手机铃声响起,而且总是中国记者。

  请就这则材料进行分析,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人的修养、公德问题。"这样写,当然可以,但只停留在材料表面不会深刻,当然也难得有新意。往深层次看,这些人都是"记者",应是有知识的"文化人",应该懂得这些起码的常识,由此看来,"有文化"不等于"有公德修养",再提出要进行公德修养教育的紧迫性。这样论述,就避免了人云亦云。

  [6]由此及彼,通过丰富联想,找出材料的闪光点。

  《新唐书·五行志》中曾有"洛州猫鼠同处"之说。"洛州猫"与鼠同处,助鼠为虐。在猫之位,谋鼠之"政"者,为之"鼠猫"。"鼠猫"异化为鼠,亲自作恶,与"洛州猫"相比,"鼠猫"则进化了一大步。

  对这则材料,要广开思路,广泛地进行联想。这则近似寓言的材料,其讽刺性极强。猫逮老鼠,此乃猫之天性,可是猫不捉鼠了?猫鼠同处",且"助鼠为虐";更有甚者"鼠猫""异化为鼠""谋鼠之'政'"--不逮也罢("渎职"),相处也好(同流合污),可恶的是有的猫竟做起了鼠之勾当,成为"鼠猫",其危害性太大了。由此联想到生活中的人和事,更是有话可说:在"猫"之"位",不谋其"政",专谋"鼠之政"者不也有吗?讽刺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败坏党纪党风的人和事,讴歌为政廉洁的人和事,鞭挞"猫鼠一家"、沆瀣一气的坏作风等等,都可作为议论、发感的话题。这样写,就能写出具有新意的时代感强的文章来。

  话题作文出现后,这种联想显得更为重要。法国作家茹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近几年考生佳作连连,得到社会一致好评,关键就在打破了对同学们僵化思维的束缚,而鼓励同学们大胆想象,大胆创新(想象是创新的基础)?人人皆能创新,这是与生俱来的能力。"

  针对性训练

  (一)分析下边一组作文题目的特点,明辨它们的文体,并确定它们的写作范围。

  ①"钥匙"的联想②我心中的"灯"

  ③雨后④说说数字的福祸

  (二)下列一组题目,在命题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选定一题写成文章。

  ①观察·实践·思考②学生·家长·老师③阅读·写作·应试④模仿·借鉴·创造⑤输血·造血

  (三)青春·知识·未来

  (四)读下面这则材料,看看怎样审题确立它的论点?

  材料:有人问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松下先生说了他成功的秘诀有三个要点:一、出身贫寒;二、学历低下;三、体弱多病。

  (五)《宋史》载:韩琦任陕西经略招讨使时,有一个幕官参见,韩琦对此人细看了一下后,显得很不高兴,以后一连几个月见面也不搭腔。韩琦的儿子觉得有些奇怪,便问父亲何原因。韩琦说:"我看此人额上隐然有块隆起,估量定是以磕头为能事,决不是一个端正之士,像这样的人,若有缓急怎么能依靠呢?"

  请你就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六)奋臂开弓,弦往后拽得越野,弓弯得越厉害,弦绷紧如满月,一旦放手,箭镞则疾飞如线,远至无垠,中兽中物中敌,就穿之越深,创伤也就越重。这正是箭与力的妙用。一幅古代武士盘马劲射图,使我想到几桩常见的事,并生出一番感慨。

  以此段为开头,续写一篇议论文。

  (七)审读下面两则材料,用"求同法"提炼出主旨。

  材料:

  泾溪石险入惧惊,经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腾的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八)下面两段话反映出两种对立观点,请找出两种观点?关联点",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甲:有人想,如果全国每一个人都节约一根火柴的钱给我,那我就成百万富翁了。

  乙:也有人想,如果我能够给全国每一个人作出一根火柴的贡献,那我一生就很有价值了。

  (九)看右面漫画《不得法》,提炼观点。

  运思举要

  训练题(一)

  这四个题目,从结构上看,①②为偏正式结构,③为独词句,④为动宾结构的句子。从它的含义来看,①②有比喻象征意义,③既有本义,也有比喻象征义,④是写本义。从文体角度看,①②以写散文为佳,③写散文、记叙文均可,还可写成哲理性议论文,④只宜写议论文。

  审读提示:①"钥匙"可引发若干联想,如:可联想到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可联想到智慧门扉的启迪,可联想到具体的锁和抽象的锁,也可由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联想到每个人各有不同的性格特点,等等。

  ②"灯"是一种象征意义,可以是希望,理想,也可以是人和事。可借鉴巴金的《灯》一文进行联想。

  ③可写记叙文,如写雨后广大农民抢收抢种、干劲十足的热气腾腾的劳动场面;写雨后壮丽的景色,歌颂祖国美好山河。可写成叙议结合的复杂记叙文,如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比作春雨,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光明和力量;写成哲理性议论文,如持续高温使人闷热难受,一场大雨后,大地更清新,人们心情更舒畅,借此揭示某种生活哲理。

  ④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能辩证分析问题。数字求"吉利",反映的是人们的一种心态、愿望等。但数字本身无好坏,也决定不了人的命运。如胡长清说"8"与他有缘,但他的大限也在"8月28日"。

  训练题(二)

  这一组题的共同特点是每个题目均由几个并列短语组合而成,每个单元之间均有密切联系。

  ①要揭示题目三个概念的辩证关系,如:并列关系、包容关系等,以便抓住重点展开议论。

  ②学生、家长、老师三者间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家长→学生←老师。即要想学生表现好,必须把家长、老师的教育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育有用人才。

  ③注意三者间的相互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功夫的多少决定着"应试"水平的高低。

  ④此命题是层递关系,"模仿"是为了"借鉴",更是为了"创造",在此基础上立意就容易了。

  ⑤"输血"是外来的,"造血"是自己的。本命题要注意的是比喻义;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和整体素质来谈。

  训练题(三)

  这是由三个概念关系的词语组成的命题。写作时,不能只写一个概念而忽视其他两个概念,可以侧重其一兼顾其二。构思时,首先着眼于总体,阐述"青春是美好的",接着从现实出发,从小处落笔,点明:"同是青春,可能会燃烧发光,也可能会黯淡失色","未来"是它们的试金石和显示器。文章重点要放在"只有用理想和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有燃烧发光的壮丽青春"这一层意思的阐发上。"知识就是力量",只有通过学习、实践,才能获得知识。文章的最后应转入对"青春与未来"的阐述上,青年总是要走向未来的,当代青年是跨世纪的建设者。未来对青年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当代青年必须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

  训练题(四)

  对这个材料,要作辩证分析。"三个要点"应该是有条件的,且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真理,这是材料中隐含的信息。敢于与命运抗争是立论的基础。

  训练题(五)

  这里要肯定韩琦长于透过现象看人的本质。如果写成韩琦凭表面现象看人,则是对"此人额上隐然有块隆起"一句未看清楚,这一句说明:决不是不小心碰的,而是"磕头"磕的。

  训练题(六)

  这是一则比喻型材料,要求对盘马劲射图整体认读,取其整个图像的比喻、象征意义,去影射、类比现实中与之有相似之点的人或事。

  训练题(七)

  两则材料有共同之处。当矛盾以尖锐激烈的外在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可调和、你死我活,人们易觉察,易保持高度警惕,特别小心谨慎;反之,当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易觉察的渐变,人们易松懈、麻痹、放松警惕。本材料的题旨是,警惕软刀子杀人,当心平地跌跟斗,要有危机感等。联系实际,如警惕糖衣炮弹,防微杜渐,时时勿忘加强自身修养等。

  训练题(八)

  这两种人的观点看似对立,但进一步分析,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的问题。所以,两者的"关联点"就是人生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是奉献还是索取。

  训练题(九)

  怎样读画?要看画中主体,即人或物的行为,他(它)在做什么?怎样做?神态如何?反映了怎样的观点?如果有几幅构成系列,则应把它们联系起来,它们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反映了什么?然后看标题,标题往往是"文?,起点睛作用。

  本幅画中一个人头冒热气,在卖力地砍树。砍什么树?不正之风。效果怎么样?一棵树已经砍倒四次了,但又冒出第五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正之风屡禁不止"。再看题目:"不得法"。方法不当,为什么?因为斩树没有除根!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新浪邮箱雄踞市场第一 真诚回馈用户全面扩容
  在家学新东方英语 注会注册评估师 考研英语
  用周杰伦的GD88打给mm ^O^ 狂抽猛送,果然天堂!!!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消毒品 诺基亚6100 NBA
 
  新浪精彩短信
图片
更多>>
铃声
·[顺 子] 不再想念
·[许志安] 安哥之歌
·[和 弦] 爱就爱了
更多>>
两性学堂
激情夏日里
送给爱人的贴心礼物
彩信手机一天一部!

非常时期看新浪会展!

专 题 活 动


企业服务
患了皮肤病去哪里
中医治疗各种肿瘤

更多商情发布>>

分 类 信 息
:北方交大MBA热招
   手机有礼武汉分类
   春季旅游江苏行
丰乳+性高潮电乳夹
:全国特价酒店预订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现在订阅两性学堂
彩信手机一天一部

等你拿
加入缤纷下载,数万精彩图片铃声不限量任你下载,每条仅0.1元,让你的手机又酷又炫!
爱情、财富、超魅力
统统一网打尽
两性学堂帮你和爱侣打开性爱心门,探索神秘的爱欲花园。

每日2条,每条5角,包月计费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下载。
炫彩地带——和弦铃声彩图,10元包月下载
今天会不会有金子砸到你
什么样的手机号最配你
命里有注定有贵人相助
明天,你的爱情路在何方
属于你的星座运势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