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学”与“博学”--高考作文(上海卷)大家写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6/17 13:09 新闻晚报 | ||
作者:清华大学 张佳文 古往今来,凡是涉猎广泛、满腹经纶之士,无不希望被尊以"博学"二字,而对"杂学"的头衔总是避之不及的。本来,"杂"者,多种多样也,"博"者"多而丰富"也,两字在本义上确有共同之 "杂学"与"博学"既然都注重到了知识的广度,何以在最后达到的效果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我觉得,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两者在汲取知识时的连贯性与系统性不同;二则是在扩展学识时的主动意识上有差别。 先说第一条。"杂学"者往往被指责对单个领域的理解深度不如"博学"之士。学而不精,这大概就是因为"杂学"在汲取知识时缺乏内在的连贯性与系统性造成的。这里所谓连贯性与系统性指的是,对同一主题在一定时段内以不同的形式重复连续的接触,在此基础上获得参悟和理解。空讲未免太抽象,不妨就以阅读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当个例子。我们假设,一个信奉"杂学"和一个信奉"博学"的人同时对昆德拉产生了兴趣,同日借来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也都认认真真看了一遍。之后,"杂"者往往就此止步了,不知何年何月再一时兴起时,才会想到再找一本老米的著作读读;但中间所隔时间过长,再读时,对第一本作品的感悟早已模糊。也就是说,这样没有连贯性的汲取使他之前所花的精力损失大半,而没有第一本作基础,即使再读了第二本,其整体的理解也就缺乏了系统性,效果也就不敢恭维了。更糟糕的情况是:他此生可能也不会再读第二本昆德拉,对这位大师的了解不仅是停滞的,更由于"遗忘"的作用而慢慢倒退…… 现在我们再反观"博"者。一个"博派"信徒的典型做法是:再找来老米的《慢》、《身份》、《小说的艺术》等等一一参读,在短期内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老米有了一个多方位的认识。由于从这个主题中得到的感悟在这个时段内得到了不断的巩固和加强,他对这些思想火花的保持能力更强;更重要的是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主题,他所获得的认知是全面的,由此,他的理解是客观而深刻的。如此这般,一个止步不前甚至步步倒退,另一个则认识深刻而记忆周期长,信奉博学者对单个领域会有更深的理解就再正常也不过了。 其实,单个领域的深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了信奉"杂"学者建立知识单元间的联系。这就好比要你只在会说一句"G ood morning "和" Bon appetite "的情况下来比较英语与法语之间的共通与互异是不可能的。再说得消极一点,也许信奉"杂学"的人根本就没有这样知识之间互通的概念,毫不知为何而学和学之何用。这就又引出了前文所提的第二条,"杂派""与"博派"在扩展学识时的主动意识上的差别。 综上所述,"杂学"与"博学"结果上的差别,是由两者汲取知识方式上的差别造成的,而方式上的差别源于两者主动意识上的差别。前者是主动下的被动,后者是主动中的主动。当然,我们也不能如此一棍子将"杂学"打死,我想只要有"博学"的意识,"杂学"可以视作是"博学"的基础,毕竟"杂学"对我们学生而言还是要比成天只钻在几本教科书中有意义。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