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二首之相关链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9/09 11:00 聚焦图书 | |
本文摘自高中新教材同步《特种导学》语文(高一上) (一)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湖南省湘潭韶山人。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八岁时写过一首题为《咏蛙》的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二)时代风云录 1、《沁园春长沙》 这首词作于1925年。这一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正如燎原之势,日益高涨。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的确立,创造了革命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但随之而来革命领导权又成了党内外斗争的焦点。国民党右派想篡夺领导权,排挤共产党,在共产党内,总书记陈独秀认为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领导,提出“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的主张,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的问题在当时情况下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这年秋天,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写出了这首沉郁豪迈的词。词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游览岳麓山和水陆洲(橘子洲)时的感触和对学生时代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2、《采桑子重阳》 这首词写于1929年,6月22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艺术地展现了作者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诗词知识讲解 1、词 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2、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词调。一种词牌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作者按照这种规格去填写,叫作“填词”。词分小令、中调、长调。 3、沁园春 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也叫双调。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于是作者另标题目“长沙”。 4、采桑子 本为古乐采桑曲。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5、领字 又叫一字豆,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语音上要作小小的停顿。它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如这首词中的“看”和“忆”就是领字。领字以下的几句一气贯通,是一个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