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第一步偶遇拦路虎--记我的毕业生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9/26 15:25 21世纪人才报 | |
9月,2003届毕业生离开学校已经3月有余。走出风花雪月的校园,初涉职场的青年们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的境遇到底如何?记者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他们……
——林杉杉,女,重庆某大学新闻系2003届毕业生,现为重庆一媒体见习记者 我现在这个工作看起来挺风光:神秘的媒体圈子,上千的工资收入,生活富有小资情调,外加平时的无拘无束……可这是外人眼中的媒体人,实际上呢?媒体人的酸苦只有做过的人才能体会。 因为刚刚毕业,我在报社的身份只能是见习记者。见习记者的概念就是每个月没有固定工资,只能靠稿费过活。每天一睁开眼,我脑子里想的就是去哪儿找稿子。 我现在分的“口子”(新闻渠道)是建委。建委那面的稿子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上至政府,下至建筑市场,可我不是刚工作不久吗?消息来源自然有限,人家也不买你的帐,我只能眼巴巴地守在建委的宣传部的门口,没完没了地问:“今天有稿子吗?今天会出事儿吗?”如果人家回答今天没什么重要会议要开,我那心里的着急劲儿别提多厉害了,巴不得哪儿来个垮塌,那样就有新闻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了。 如果运气好,找着稿子了,我还得忧心。报社的记者几十个,人家编辑发不发我的稿子还真是个问题。在这儿可不兴什么多劳多得。你写了100条稿子,可只发了1条,你的工钱就只能按1条稿子算。你知道我上个月关了多少钱吗?400元!除去手机费200,吃喝拉洒的再来几百,我现在还倒贴着呢!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人家心目中的媒体人。
——陈宇,男,重庆某大学管理系2003届毕业生,现为国家公务员 我现在的工作就是人们口中的“铁饭碗”。报考的时候我就暗下决心,要用十年八年的时间来“熬”,不“熬”出个人样来绝不见江东父老。 没想到日子真是难“熬”啊! 去报到的第一天,办公室里拖地、打开水、抹桌子这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顺理成章地成了新来的我的工作,这只是每天的“必修课”。此后还时不时地冒出来领杂物、复印东西、送文件等这些不定期的“选修课”。而正该我负责的什么工作,我是真不知道。问吧,人家就回答:“小陈啊,你刚来,先熟悉熟悉这里的环境,把这些小事情做好,啊!?”我直点头,一副感恩戴德的样子。 前两个月系统内部搞培训,每个部门两个名额,当然没我的份。不要说我整天做的那些“必修课”、“选修课”难以出成绩,即使真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也不能把那些老同志落下了。为什么?不是说了吗,是老同志。人家也是这么十几年、几十年熬过来的,就盼着培训培训升个职称加点工资什么的,我不是还年轻吗,机会多的是! 这就是别人羡慕的“铁饭碗”,我还得抱着它讨好多年饭啊!
——孙国栋,男,重庆某大学会计专业2003届毕业生,现为一公司业务员 我现在一个月能拿2000多,同学中算是好的。 我和我女朋友是校友,都不是本地人。我在毕业前就找到工作了,她在我之后。我那时拿1000多,她没工作,我们能供开销的就我那点儿钱。租房子,买杂物,有多少就用多少,吃没吃个啥,穿没穿个啥,到了月底还穷得叮当响。我那时只知道拼命赚钱,看见钱两眼就放光,就像那个吝啬鬼葛朗台,一点儿没有夸张,可我女朋友还整天念叨,嫌我没出息,日子只能省着过。 后来我女朋友找到工作了,在一个公司做文员,一个月也就800。我想也好呀,她的钱可以自己花,我管家里的开销,到了月底总还能存几个钱吧。那时候我有2000多元的工资了,想想我们两人加起来都三四千了,日子应该好过了。谁知道还是穷,日子还是得省着过,女朋友的唠叨还是没完没了。 你说出了学校怎么就那么用钱了呢?想当年读书的时候,三四百元一个月也把日子过下来了,可现在拿两三千元了,还是觉得钱不够用。男人一旦工作,照顾的可就不是自个儿,而是一个家了,感觉肩上的担子比旧社会的挑夫还重。 朋友说我掉进了钱眼儿里,像一部挣钱的机器,巴不得一天24小时都能在外面拉客户。可不是吗?客户多了,钱才能多,我那女朋友才能不唠叨,我俩才能存几个小钱干点儿自己想干的事情……(本报记者木子 重庆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