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我们开始新生活--西南民大新生的新生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0/27 14:00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 |
10月,双流航空港内的西南民族大学新校区却没有暮秋的寒意。4000多名大一新生在这里已经生活了30多天。10月9日,记者走近了他们。 在新生堆里,你很容易把汪强“挑”出来。这个来自甘肃临夏州东乡县的农村小伙有 学理科的汪强3年前就已高中毕业,因为家庭原因放弃了高考。在干了3年农活之后,汪强参加了今年的文科高考,被西南民族大学法学专业录取了。 9月4日,汪强带着当地政府奖励的3000元和自己筹集到的几百元钱踏上了赴成都的列车。一天的行程,心一直悬着。“按通知书上的费用,单是交给学校的就需要4000多,而我总共不到4000块钱。会不会被送回老家?”直到听老师说可以申请贷款,缓交部分费用时,汪强才吃下了定心丸。 第一次抛头露面是在首次班会上。“我叫汪强,来自……”介绍完毕,汪强自个儿鼓起掌来。台下的老师同学面面相觑,停顿数秒后,掌声热烈响起,这是那天班会唯一的一次掌声。“我也不清楚为啥要为自己鼓掌”,汪强想起当时情景,忍俊不禁。 新校区特别静,尤其在夜晚。在汪强眼中,这是和家乡的宁静唯一能比的地方。来成都一个多月了,感受最强烈的是又辣又麻的川菜。“我们老家也算是能吃麻辣,但成都的麻辣还是超出了想象,每次吃火锅都辣得汗水长流。” 不过,汪强的一大收获是发现食堂里的牛肉包子特好吃。每天下晚自习后,他都会乐颠颠买上两个牛肉包子犒劳自己,因此在室友中落得了个“牛包”之称。 或许是来自贫穷家庭的缘故,汪强把自己的经济支出安排得井井有条。早上1元,中午2.5元,晚上1.5元。第一个月用了250元多一点,“已经超出了预算,下个月肯定不会支出这么多”。每当同学们提议出去搓一顿的时候,他会首先申明没钱,“这样同学们也不会让我出钱”。 “对于一个男的来说,穿得差点,吃得差点,别人不会看不起你,重要的是胸怀坦荡,有雄心壮志。”汪强这样为自己的行为做注脚。 因为更早体会到谋生的艰辛,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以顺利获得学位证为奋斗目标时,汪强考虑的是毕业后怎么办。他将来的方向是国际贸易,既懂外语又懂国际贸易规则的律师太少了,这也是一个市场真空。 19岁的杨秀芸来自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和很多藏族同胞一样,她也有着黝红的脸庞,秀气腼腆。和记者聊天时声音轻轻的,像是害怕惊动了什么。 9月8日上午,是杨秀芸的第一堂大学课:藏语。因为是第一堂课,杨秀芸很兴奋,和室友早早来到教室,挑了一个前排的位置。但是在师生们简单的问候后,老师宣布将抽几个同学上台用藏语作自我介绍。 “心一下子就悬起了,比高考还紧张”,杨秀芸回忆当时的心境。万一被老师抽到该怎么办?好不容易挨到下课铃响,杨秀芸长长舒了口气。 杨秀芸选择的是藏汉双语专业。“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当然不能丢”。杨秀芸告诉记者。她从书包里拿出一个红色锦囊,取出一叠小纸片。“这是我做的学习卡,随时带在身边,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念”。 让杨秀芸最感动的是,军训时得了重感冒,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宿舍里。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爸爸妈妈又不在身边,想起就直掉眼泪。正在这时,辅导员来了,带她去看了医生,两小时后又来嘘寒问暖。 到成都一个月多了,杨秀芸只在国庆节那天到市中心天府广场逛了一圈。“成都好大好多人哦,比老家县城漂亮多了”。在没有课的时候,杨秀芸就呆在图书室里,“现在啊,什么都想读,什么都想看”。
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大学生活没有了父母的呵护,却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有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朋友,有了一些新鲜和好奇,更有了一些迷茫。如何适应新生活?请听几位在大学里生活了几年的师哥师姐们的建议。 大学里如何学习学习是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大学教学体制、学习方法都与中学有着明显的不同。 南航计算机专业的吴斌同学说,在现在的大学中,单凭坐在教室里死读书是难以适应社会的,还要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自己其它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调整学习方法,是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重要一步。大学的学习方法与中小学时差别很大。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课后,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所学内容,还要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和文献。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了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怎样和新同学相处宿舍是大学生活的基本单位,在四年里,如何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相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四年的大学生活除了提供学习知识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东大微电子专业的陈芳说,要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自身的品德修养是基础,产生矛盾时一定要保持克制,只要以诚相见,共同协商总能解决问题,要少考虑一点自我,多替别人着想,发生了冲突,要记住: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南大新闻系的唐舒说,同学之间应多加了解,熟悉互相的生活习惯、性格,为以后的相处打下基础。四年的大学生活和几十年的漫长人生相比不算长,但人生能有几个四年可以一起共度呢? 自我理财很重要新生入校后,对新环境既陌生又好奇,很多学生家长都是把一个学期的生活费一次性给孩子,学生一下子拿着这么多钱又没有父母的督促,缺乏一个统筹性的安排,盲目冲动性消费太多。进校后的一个星期就用掉半年生活费的状况在校园内屡见不鲜。 中国药科大学的牛强说,进校后,他总是先将每个月的伙食费放在旁边,然后再根据需要添置一些日常用品。电话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一般都选择价格优惠的电话卡打。南邮的孙海经常关注校园内的招聘广告,利用业余时间打点工,如果打工多赚了点钱,他就会多买点衣服和自己喜欢的东西。(谈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