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中产生共鸣 2004届毕业生就业心态实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1/03 09:37 21世纪人才报 | |
他经常一个人在屋子里发愣; 她一看见“招聘”二字就飞奔而至; 他每天因为“无事可干”而狂打电脑游戏; 他买了小酒每天都喝; 他爱上了零食; 她偷偷擦掉了系里的招聘信息; 他脱掉了时尚的牛仔换上了笔挺的西装; 原本写着“禁止吸烟”的寝室开始烟雾弥漫…… 工作,成了这个秋天最容易产生共鸣的话题。 11月,又到了高校打印室生意最红火的时候了,学生们都纷纷开始准备打印求职简历。高校已弥漫着2004届毕业生就业的浓重氛围。 200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280万人,比今年增长68万。在就业机会没有成比例增加的情况下,2004届毕业生的命运将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前,大学们怀着怎样的就业心态? 恐慌、迷茫、无奈、无助……这常常是媒体用于描述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词汇。 而事实情况也是:站在中国教育高端的大学生们,已经开始感受到了这个秋天来到时的阵阵凉意……
王同学,重点大学应届毕业生,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获得一等奖学金,报名国家商务部。 “我很紧张”,王说,“因为毕竟是第一次经历就业这样的人生大事。”王觉得最困难和难堪的事就是难以面对被用人单位淘汰后的局面,不知道如何去面对下一个雇主。 我最初有明确的目标,但后来就越来越模糊了。”王说。他参加了商务部的考试,正在等待结果。“等待是难熬的。” 王对自己的考试很有信心,但他表示,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他仍然不会放弃去寻找其他的工作。虽然按照规定,如果他被部委录取了,他也不得不放弃自己找到的工作。 “部委招聘不确定因素太多了,说不定突然不要你了还不告诉你为什么。”王抱怨说,“找工作最怕的就是这种不确定因素。” 谈及工作方向问题,王笑着说:“我不知道我想干什么,我只知道我不想干什么。”王不愿意去外企工作。“太累了。工作压力太大。”公务员,国企,教师都将是他愿意选择的职业。 王认为正确的就业指导方针应该是“全面出击”。“给自己找好多条路,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不过这样也会过得很累。” “经常很闷,我会找好朋友聊聊天,不过有时候没什么人聊,我就一个人在屋子里坐着发发呆。”
杨佳,重点大学,成绩一般,不喜欢参加社会工作,文字功底不错,喜欢电脑游戏。 “心态……不稳,找不到工作,能稳吗?” 走进杨同学的宿舍,他正在打电脑游戏。在游戏的间歇中,匆匆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心态……挺好的呀。”他第二次回答了记者的同一个问题。 “心态……一般吧,心态怎么描述啊?” “平和吧,顺其自然。”他又用这个词形容自己的心态。在问及原因时,他笑了一阵,“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呗。” “我要求不高,”杨进一步解释说,“能够留在北京有吃有喝就行了。”他并没有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也没有开始找工作和实习。 “我觉得应该积极主动地找工作,”杨说,“不过每天没事情干又只能打游戏。” 杨希望能去企业工作,但他又承认自己没有什么具体的目标。 “大家的心态都很正常啊,该找工作的找工作,该玩游戏的玩游戏。”杨最后说。 记者也采访了杨同宿舍的同学。大家反映其实他并不是像自己所说的那样消极。“他给商务印书馆、外研社好几个出版社都发了简历,不过一直都没有收到回信。”一位同学说。 “好多人故意装作很镇定的样子,其实心里都急着呢。”“工作这个事情啊,真是让人心烦,根本没心学习下去,大学四年,第四年根本学不到什么了,主要是没有学习的心思了。”
小邱,应届毕业生,知名外国语大学,成绩中等,校报记者,希望以后到媒体工作。 “着急啊,怕找不到工作,”小邱回答,“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心态的,过一段时间也许会好些,不过现在是无法避免的。我知道是不可避免的,但还是着急。” “我现在看到招聘两个字就如同看到美女似的。”小邱说。 他虽然希望到媒体工作,但是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也愿意到别的单位去。“以后路越走越窄,先有个安身的地方比较好。这叫先就业再择业。” 作为北京一所知名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小邱仍然希望在北京工作,“机会比较多吧。” 他认为就业应该“急”,但不要“乱”。只要大家不要对用人单位要过于苛刻,他相信所有的毕业生都会找到工作的。 “月薪我觉得无所谓,关键要让我有房子住。”小邱道出了对单位的要求。“起码得让我支付得起房租。” 他认为毕业生可以分为两类,“急的”和“不急的”,并把自己归为“急的”一类。“不急并不是消极,有一些同学由于成绩较好,目标明确,比较镇定,但大多数同学还是很着急,四面撒网,寻找工作。” 为了寻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他开辟了多条道路。“一是等,看看有什么单位来学校要人,这个是比较可靠的;二是到处递简历;三是托亲戚朋友熟人介绍工作。有什么门路就用什么门路吧。” 他闷的时候就买几瓶啤酒,找几个同样为工作犯愁的同学,一起喝点酒,说说话。“憋在心里太难受了,就是大家相互说说话,喝酒只是一种方式,绝不是酗酒。”
小吴,就读于湖南托普信息教育学院,因参加招聘会就业不顺利,跳楼自杀。 小周,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学生。4月2日晚他得知自己参加公务员应聘因身体原因被淘汰。在第二天到招生办将一名干部刺伤致死。在历届的高校毕业生中,总会出现杀人、自杀等极其极端的个案。年轻的生命为何要选择轻生? 大多数同学认为,这不是因为就业而造成的必然结果,很大程度上与这些同学个人的心理承受力有关。但是也有一些同学认为,大学与社会过度隔绝,使大学生在接触社会的初期产生了很大的不适应。绝大多数被采访的同学认为,这只是个案。“大多数同学都是很积极地面对就业的,尽管会有焦虑、患得患失等情绪,但在压力面前,这也显得很正常的。”一位北京理工大学的女生说。 某高校负责毕业分配的一位老师认为,这些走极端的不良心态,也给广大高校敲响了警钟,“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想想,我们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不仅要有才能,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也不应该只关注大学的升学率,也要注意大学生在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心理状况。”张老师说,“有很多讲座告诉大家如何去面试,其实更应该有一些讲座帮助同学们怎样调节自己的心态,去勇敢面对压力和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从事心理学研究的罗女士认为,这些悲剧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事人有着某种心理问题。“他们有一些患有心理疾病,又没有被及早发现,比如抑郁症。”但罗女士同时也指出,社会和学校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我们能多关注一下学生的心理状况,如果我们能把就业工作做得再完善一些,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
记者在北京某普通本科院校进行了关于就业问题的抽样调查。被访者大约200名。调查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压力面前能冷静面对。但依然有33.3%的同学感到担忧。对这部分同学,相关就业专家提出了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 如何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重庆大学一位负责毕业生分配的老师认为,“很多学生往往对工作挑三拣四,苦的工作不愿意去干,工资不高的不去,福利不好的不去。最后挑来挑去错过了很多机会。越往后越着急,越对自己没信心,很容易造成一些问题。关键是要正确估价自己,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同时作好失败的心理准备,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人的一生不承受挫折都是不可能的事。就业正是大学生们走向人生成熟阶段的第一步,要正确面对。希望2004年的毕业生们都走好自己这人生的第一步。” 北京师范大学从事心理学研究的罗女士为毕业生们调节心态支了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我暗示,自我鼓励。想像将会在自己身上出现的各种场景,这样真实遭遇的时候就会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当心情烦躁时一定要赶快找人聊聊,把内心的压力释放出来就会好一些,发生问题的大多数都是性格孤僻者。敞开心灵窗户,必定有阳光射进来。”(本报实习记者段建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