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状况调查显示:专科毕业生就业最困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1/08 16:36 人民网-市场报 | |
随着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来临,大学毕业生“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日子逐渐远去。来自教育部门的消息说,2002年7月,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则达到了7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已成为牵动社会的敏感神经。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研究”课题组日前进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今年6月,课题组通过对北京、山东、广东、湖南、陕西、云南、广西7 对此,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丁小浩分析认为,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已不再像以往那样起决定性作用。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接受的是什么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信号作用在劳动力市场上依然十分明显。目前劳动力市场上同时并存着“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的现象。部分研究生干的是本科生的活,本科生干的是大专生的活,而大专生干的是高中生的活。“教育不足”也不光体现在专科层次,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 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合理。长期以来,社会往往习惯于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要求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致使各级高等教育自身特色不突出。专科学校盲目追求综合大学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着重于传授“高深学问”,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这些学校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足,不符合大专层次、职业类型的培养目标,实际上办成了压缩型的低质量的高等教育。而研究生教育则又不太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高校普遍存在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教材陈旧,学生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等问题,从而导致许多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丁小浩指出,包括专科教育在内的各级高等教育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如何满足社会对多方面人才的需求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高等教育应该通过自身规模和结构的调整,通过对教育内容、方式和质量的改进,更好地贴近和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是减少不同层次人才可替代性的重要途径。(本报记者 李旭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