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人生要紧就几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1/10 20:51 好工作 | |
一个学技术出身的工程师,毕业不到8年,由技术人员向管理、销售转变,尽管过程是痛苦的,但王勇成功实现角色转换,且看他的经验教训 文/马锐 王勇从研究生毕业起,一直在大唐电信工作,不到8年,职位变化令人眼花缭乱,一直在升迁。在采访中,他一再声称,他的经历对别人的发展是否有借鉴意义,言之尚早。 一个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经过多年的历练,让昔日的同学无法分辨出这就是当年默默无闻的王勇。踏踏实实、勤奋耕耘,只要坚持这一点,对大多数人而言,谈不上将来一定会成就非凡。但是,在所熟悉的领域要想获得某种承认却不无可能。 化解压力—成功的关键。 从学校初入社会,很多人会着实兴奋好一阵子,因为除了自由支配时间,还能有些闲钱满足在学校压抑多年的消费欲望。王勇恰恰相反,毕业后的直接体验是“非常痛苦”。因为离开学校不到三个月,被迫做上项目经理,以前王勇没有任何管理经验,“完全是赶鸭子上架”。 王勇在北京工业大学拿下计算机硕士学位,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软件中心做研发,这个单位隶属邮电部。软件中心承接一个项目,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只好拿王勇来充数。“那时不知道水有多深,难度有多大,凭着激情就接下来了。” 这个项目的压力是王勇到现在为止压力最大的一次体验。项目持续半年时间,除了睡觉,王勇和手下大部分时间都泡在机房,甚至吃饭也是一边拿着饭盒,一边对着电脑。“扛住这种压力,现在已经没什么能轻易让我感觉疲惫了。” 如果短期冲刺,对做技术的人而言,简直是家常便饭。这么长时间的持久战让王勇和他的团队身心疲惫,终于无法撑下去。无奈之下,王勇决定去找领导,试图换人。他甚至没有想好退出的对策,更没有具体的交接方案。 二个人在河北的小地方找到一个偏僻的小饭馆,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王勇对那次聊天细节的记忆出奇的清晰。他不知道找领导要谈些什么,只是觉得无法继续扛下去了,心里堵得慌。本来是打算向领导诉苦,但是领导给他讲自己的经历,王勇反而成了一个倾听者,王勇回忆,当时也没有讲什么特别精彩的东西。但是,听完领导的经历,王勇莫名其妙的很受触动,吃完饭后又回去接着干活。 王勇需要的是一种释放,没有释放,压力一定会把人击垮。刚毕业的学生热情很高,无所畏惧的向前冲,一旦发现冲不上去,就会变得沮丧、失意、情绪低迷,自信心也会受到伤害。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有这样一个过程。 王勇在后来阶段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都有了进步,游刃有余。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它的团队在管理、沟通都有问题在所难免。王勇经常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旦抓住某种机会获得某种突破,实现量变积累达到质的飞跃。王勇以现在视角看待那件事,“首先要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学会调节自己的状态和释放压力对于事情的成功必不可少。” 升迁的秘诀—往前看一步。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三个人在垒砖,别人问他们都在做什么,第一个人说在垒砖,而第二个人回答在砌墙,第三个人答案是正在建一幢宏伟的教堂。结果,过了很多年,回答建一幢宏伟的教堂的人成为一名著名的建筑师。 王勇的思路和故事的结局不一致,在实际中,第三类人往往是梦想家,因为眼高手低,往往成就有限。而回答砌墙的人最受欢迎,因为他往前看一步。 “每天,让我站在公司总裁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也做不到。事实上,经常替总裁考虑问题大有人在,好像已经成为一种业余爱好,刚毕业的学生最容易犯这个毛病。其实,只要稍往前考虑一步,从你的直接领导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帮助他解决眼前的难题。一旦出现合适的机会,空缺出来的职位自然属于你。” 王勇这种思维方法本质上是一种换位思考。他在管理软件公司的销售业务时,作为客户和研发部门的中间人,经常要两方面打交道,这个职位最容易招来怨气,客户的挑剔经常使研发部门出离愤怒。王勇和研发部门的关系却非常和谐,“因为我曾经做过研发,我理解做技术的思维,所以经常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大家自然关系处理得很好。 学技术的出路在哪里? 学技术出身的人都面临发展出路的问题,这群人对技术有宗教般的虔诚,而业内顶尖级工程师的人毕竟是少数。从职位变化上,做技术即使做到顶点,也只能至多做到技术总监级别。 多年的朋友在一起聊天,认为王勇很可惜,研究生期间的课题是人工智能方向,做的非常出色,如果继续做技术,没有人会怀疑他在专业上的成就。 王勇对计算机的兴趣也不逊于勤恳的导师们。在毕业时,丝毫没有改变对技术的执著。王勇联系上的所有工作都是研究院性质的单位,而几乎每一个单位都向他发出了邀请。有的同学去银行,他认为是“不务正业”,虽然薪水不错,只是做技术维护,不能发挥专业特长。 在学生时代,王勇的想法很简单,技术型人才最好的出路是出国。现在,王勇经常去美国,看到他的很多同学在美国虽然拿了PHD,但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美国的边缘社会。想法变了,感觉不一定出国对学技术的人就是最好的选择。 在国外无疑会获得很好的经历,但是,个人发展不一定只有一条路。一个朋友已经30岁,刚刚出国,他希望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去微软工作,积累经验后再回国发展。王勇很欣赏他,做任何决定关键是看目标是什么。 王勇之所以后来走到管理职位,一方面是因为软件中心需要这样的人把大家组织起来,另一方面他刚开始所从事的工作就是研发管理。现在负责销售管理,如何从理性、严谨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变通、协调的思维是对技术人员最大的挑战。 所幸,王勇成功走过了这一步。 进入朝阳产业。 王勇能够做到今天的位置,看似寻常。其实,每一步转折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读本科时,学的专业是自动化。读研究生时则到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之所以出现这种转变,至少出于两个考虑,首先可以到北京来,视野会更开阔,其次,计算机专业在1990年是已经可以预见到的热门方向。 而研究生毕业后,去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选择的方向严格意义上应该算电信和计算机的交叉部门。那时,王勇能感觉到电信会是朝阳产业,后来的发展却出乎王勇的想象。“我知道会很热,但没想到,电信业这几年是发展最快的行业。” 只有在一个上升的行业,在一家上升的公司,你的才能会有更大发挥的余地。选择良好的外部行业环境完全是可以预期的,借助行业的飞速发展,个人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这是职业规划的关键一点。 跳槽要看发展机会。 很少人能像王勇一样,在一家公司做这么久。跳槽意味着某种提升,对职业规划清晰的高手往往通过几次跳槽实现突飞猛进式的飞跃。曾经,猎头公司给王勇打电话,几乎所有的职业顾问都告诉他,你应该跳了,因为你在这家公司的时间太长了。“工作时间长短和跳槽没有必然联系,是否跳槽要看发展机会。” 王勇在大唐这么多年,每隔几年,职位上都会出现变化,而每到一个职位,都是王勇所不曾经历的体验。最早做工程师,后来做项目经理,没过一年,升任部门经理,软件公司副总,到现在电信事业部的副总。工作挑战是不间断的,“每一个职位对我而言,都刚好超出我的能力。公司给我很重要的职位,提升我的能力,我还能学到很多新的东西。” 离开大唐,如果去外企,至少从薪水上看,不知道要高出多少。“钱不是我考虑的主要方面,如果我吃不上饭,薪水高一点,我就可能动心。如果你能在公司获得某种锻炼,这也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只不过不会马上兑现。” 冷眼旁观很多朋友的得失,王勇深有感触,“人生要紧的就是那几步,关键几步心态一定要好,如果不能在心平气和时做重大决定,那就离失败不远了。” 个人档案: 1972年出生在苏北连云港。 1989年,17岁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 1993年,在北京工业大学读计算机专业,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 1996年,在大唐电信,最初为工程师,现为电信事业部副总经理。 Q 如果技术出身,要做经理人,要具备哪些素质? A 刚工作那会儿,一直做项目,辛辛苦苦做了一个图形的界面,感觉花了很多心血,和客户见面后,客户说不行,客户的习惯和我们对产品的设想有出入。主要是沟通问题,我们对他们的理解存在差距,我们知道客户这个习惯不好,但没有从这个背后的原因去理解他。因此良好的沟通能力必不可少。 还要具备管理能力,如何把一批高手组织起来,让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也需要一番功夫。 Q 你毕业这么多年,性格有改变么? A 有变化。性格中的核心部分不会有很大出入,大部分属于能力方面的都可以改变,比如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 我给客户培训时,开始也很紧张。如果基于自己表达的领域有很好的掌握,为什么不自信呢?经过历练,自己有很大变化。更多时候,自信心是一个对自己的评价问题,不要总看到负面的方面。 Q 现在还经常读书么? A 大学里对西方的东西接受很多,现在经常看实用型的书,管理类的居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