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考研政治理论新增考点重点突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2/01 15:02 北京领航考研 | |
作者:张俊芳 徐之明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背诵要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1)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完整地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恩格斯。 (2)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不能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以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实践,从而建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解放思想就是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去开拓进取,树立创新意识。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础,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必要前提,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因此三者是统一的,三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实践是三者一致性的共同的现实基础。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3.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包括四个主要环节:实践决策;实践目标的制定;实践的组织与管理;实践结果的检验。 4.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都是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5.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 (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且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2)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6.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1)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观点、思想体系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新的、创造性的提升和发展。实践创新:就是由理论创新所推动的,人们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的活动要富有创造性和超前性。 (2)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实践创新决定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每一个理论上的创造都进一步推动了制度的创新、科技的创新、文化的创新等其它方面的创新。 7.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 (1)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3)中国共产党人要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8.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1)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 (2)社会发展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的关系,以利于我们星球的繁荣和人类自身的发展。 9.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1)先进生产力是集中体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并以此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 (2)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范畴,是相对于落后的生产力而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历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 (3)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10.文化与文明。 文化与文明是两个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范畴。 (1)文化与文明的区别:①文化作为社会历史范畴,是与自然比较而言的。文化越发展,表明人类的发展越是依赖于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世界。文明是同野蛮、无知和愚昧相对立的,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②文明主要指人类活动的结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活动方式、活动手段。③文明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一切成果,其中既有积极成果,也有消极成果。 (2)文化与文明又不可分割地联系着: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相应地也就越高。文化进步与文明水平的统一通过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表现出来,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而具体化。 11.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1)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 (2)人类文明主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 (3)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12.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1)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 (2)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 基础题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 A.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 2.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 A.它的革命性B.它的能动性 C.它的科学性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 ) 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 A.社会物质财富和成果B.社会文化财富和成果 C.社会一切成果和财富的总和D.社会政治文明成果( ) 二、多项选择题 1.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 A.体现时代性B.把握规律性 C.富于创造性D.体现物质性 E.体现真理性( )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的关系是 A.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前提 B.实事求是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前提 C.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 D.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结果 E.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是统一的( ) 3.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是 A.实践决策B.实践目标的制定C.实践的组织与管理 D.实践结果的检验E.使用劳动工具( ) 4.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就是在哲学上坚持 A.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E.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 5.人类文明主要包括 A.政治文明B.物质文明 C.精神文明D.社会风俗习惯 E.情感、意志、幻想( ) 三、辨析题 1、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2、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所以文化就是文明。 四、分析题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 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请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回答下列问题: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 (2)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 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3)分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2、分析说明唯物辩证法关于过程论的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3、从认识论上分析说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 及意义。 4、阅读材料: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 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根据材料说明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分析对待自然界的两种错误态度。 5、从唯物史观上分析说明“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6、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目标及其重大意义。 7、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 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这一论断。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择题 1.C【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方法论原则。在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们都曾探讨和提出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比如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但是由于他们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伟大意义,因此都不能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提出和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题中所给出的4个备选项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而只有C项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2.D【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该题所要求的正确答案是非常确定的,没有理解的余地,必须牢牢的记住。 3.C【解题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太大的难度。选择该题,首先要明确题干重点要考什么。实际上考生仅凭一般判断就可以答对此题。因为题中给定的4个选项中,A、B、D三个选项的内容都构不成命题的重点,如果它们作为该题的正确选项则毫无意义。如果不按这种思路解答此题,还可以将4个选项分别定位,用排除法进行选择。“劳动者”(A项),它是一般生产力的承担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它本身不能作为判定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劳动对象”(B项),作为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劳动对象的质与量直接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它也不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管理方式”(D项)它不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它也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所以只有“科学技术”才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一论断,是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的科学概括,它表明,在当代中国要发展生产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因此,答案为C。 4.C【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社会文明概念的确认。非常明确,所谓社会文明,从总体上说就是社会一切成果和财富的总和。A项是物质文明的内容;B项是精神文明的内容;D项是政治文明的内容,所以C项是正确的选项。此题没有难点,一般考生都应选对。 二、多选择题 1.ABC【解题分析】该题是考查考生对与时俱进含义的确认。江泽民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此题的选项是非常确定的,必须牢牢记住。 2.ACDE【解题分析】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A、C、D、E4个选项正确反映了三者的关系,B项与A项相矛盾,需要排除。此题虽然很重要,但没有什么难点,一般考生都能选定此题。 3.ABCD【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把握物质世界实践活动的现实环节。实践是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框架,通过实践决策(A项)、实践目标的制定(B项)、实践的组织与管理(C项)、实践结果的检验(D项)四大主要环节实现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并使实践本身也在循环往复的运行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正确选项是A、B、C、D。E项的内容是实践活动的中介因素,不合题意需排除。 4.ABCD【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理解和把握。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观点、思想体系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新的、创造性的提升和发展。实践创新就是指人们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的活动要富有创造性和超前性,在哲学上就是坚持题中所给定的A、B、C、D的内容,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有关原理。考生回答此题可能会由于漏选C项和D项而丢分。 5.ABC【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对人类文明具体内容的确认。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B项)、政治文明(A项)、精神文明(C项)三大文明,这是一般考生都能知道的。有的考生有可能将D项和E项的内容放到精神文明中,误选这两项而丢分。精神文明是指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而不是指一切精神现象。这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把世界看成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片面的。 (2)所谓“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它把世界看作已经形成的永恒不变的综合体,从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关于永恒发展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所以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如果考生熟悉恩格斯的这句名言,辨析此题,无论怎样也不会太离题的。回答此题难点是假如考生不知道命题的背景在于解读恩格斯的命题,又没有理解题干的含义而判定是正确的观点,这样是难以找到正确的答题思路的。 2.【答案要点】(1)文化与文明是两个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范畴:文化作为社会历史范畴,是与自然比较而言的。文化越发展,表明人类的发展越是依赖于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世界。文明是同野蛮、无知和愚昧相对立的,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文明主要指人类活动的结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活动方式、活动手段;文明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一切成果,其中既有积极成果,也有消极成果。 (2)文化与文明又不可分割地联系着: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相应地也就越高;文化越发展、越进步,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也就越高级、越全面,二者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和文明的关系。解答此题抓住两个要点:一是说明文化和文明的区别点,即文化不等于文明。二是说明文化和文明又有联系,即文化包括文明。这样内容就比较全面了。此题虽然重要,但难度不大,一般考生不会一无所知。 四、分析题 1.【答案要点】(1)解放思想就是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去开拓进取,树立创新意识。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础,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因此三者是统一的,三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实践是三者一致性的共同的现实基础。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这是因为: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地、正确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坚持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反映论的根本要求。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核心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正是这种革命辩证法精神的贯彻,它既体现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又体现着联系和发展的观点。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体现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统一。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它对我们的全部认识和实践活动有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①正是因为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三个代表”思想才得以产生和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主要内容都是在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总结出来的。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遵循它,就会不断取得胜利;背离它,就会遭受挫折或失败。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伟大成果。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地位的掌握。解答该题要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二是阐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地位,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最后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它对我们的全部认识和实践活动有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这样回答此题就比较全面了。 2.【答案要点】(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且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存在。历史上的任何东西,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但随着条件的改变,又会丧失其存在的根本和理由,从而转化为其他事物。一个事物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事物的开始,如此生生灭灭,循环不已,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过程。 (3)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①它要求我们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把一切事物都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把它们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具体的考察,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才能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不断地开拓前进。②在今天,科学地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过程、历史阶段、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我们坚定信念,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但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不是在哪一天早晨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的过程。妄想一蹴而就,急于求成都是形而上学思想的表现。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物辩证法关于过程论内容的把握。过程论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今年作为一个新增考点进入考试大纲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条件下,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回答此题除了原理部分必须牢记,联系实际部分要紧紧抓住一个核心问题: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一切目标的实现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样就抓住了分析问题的关键,也就不会跑题。 3.【答案要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①认识(理论)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理论)的基础。认识必须适应实践的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同时,认识(理论)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实践也离不开认识(理论)的指导。二者是辩证统一的。②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认识的不断反复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的无限发展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永无止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每一循环都进入了高一级的程度。③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认识论与思想路线是一致的,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思想路线是认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实际工作中作为指导思想的认识和行动路线。 (3)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4)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5)是否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运用认识论几个原理,即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无限反复和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综合分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的内在联系及重大意义。回答此题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一是所运用的原理;二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与认识论的关系;三是运用这些原理进一步分析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的意义。这几部分内容都是非常确定的,几乎没有个人的主观理解,这就需要靠机械记忆来完成。 4.【答案要点】(1)人类社会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不能离开自然,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人类只能从自然中索取生活资料,自然界是人类活动改造的对象,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2)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 (3)社会发展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人类利用自然的科学性与道德性,协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调整好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向,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的关系,以利于我们星球的繁荣和人类自身的发展。 (4)对待自然界的两种错误态度:①人们只强调改造自然,而不去保护它,结果是破坏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自然界报复了人类,造成了一些自然灾害,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②人们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从理论上看,这两种错误态度都没有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辩证关系;从实践上看,二者都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在对待自然问题上的错误态度。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是考生熟悉的考点,一般考生都应答得全面。问题会出在分析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上,有的考生可能会由于观点不全,分析的不够到位而丢分。 5.【答案要点】(1)先进生产力是集中体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并以此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劳动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比较先进,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比较高,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比较合理科学。 (2)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范畴,是相对于落后的生产力而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表现形式。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历史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 (3)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在其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在此后它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 (4)面对新的历史挑战,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的生产力。 【解题分析】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先进生产力的理解和把握。此考点非常重要,其答案要点基本上出自于十六大报告,考生必须强行记忆。 6.【答案要点】(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有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而这两部分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用“三个代表”统领的,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以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 (3)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即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目标:①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共同的根本目的,是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②经济是基础,政治和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和文化建设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只有把经济搞上去,生产发展了,人民生活提高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政治文化建设才有深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③政治和文化对经济又有巨大反作用,所以我们在抓紧经济建设的同时,又要搞好政治和文化建设。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发挥我党的政治思想工作优势,以促进经济建设,并保证经济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进行。 【解题分析】此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关系原理的掌握及应用。回答此题首先要指出的哲学依据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然后说明中国特色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体内容;最后阐明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及其意义。回答出这几层意思就很全面了。考生分析此题原理部分不应有问题,而运用原理所分析的问题都是非常明确的政策问题,没有更多理解的东西,几乎都是需要机械记忆的内容。 7.【答案要点】(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它包括: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是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3)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就要坚持三个“一致性”,即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②就要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4)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就要坚持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②就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③就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掌握,要求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同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分析。本题答案也是政策性极强的,是需要考生一定记住的内容。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背诵要点 1.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具有层次性,即不仅要研究本质层次即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生产关系,还要研究经济运行层次即属于经济体制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研究、揭示生产关系实质时,结合对一定经济体制的分析和探讨,可以从比较具体的经济运行过程和趋势中更好地把握一定经济制度的运动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实现政治经济学的功能及其历史使命。 2.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明确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以及采取什么形式(即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评判生产关系先进和落后的根本标准,归根到底,是看其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3.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是决定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的具体制度,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其联系表现在:第一,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建立的前提和基础。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其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和活动范围,影响经济体制的运行效率的高低。第二,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有反作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合理的经济体制,对于经济制度的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则会阻碍经济制度的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 其区别表现在: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贯穿一定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而经济体制较为灵活和易变。同一经济制度的国家,在其不同发展阶段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采取相同的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之所以较为灵活和易变,是因为它受最多因素的影响。除了经济制度外,同时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生产力水平,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经济发展阶段、政治制度(如国家制度、政党制度、民主制度等)、法律制度以及思想观念、民主意识、文化素质、教育科学发展程度等。 4.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经济形态是指社会经济活动的联结方式,包括联结社会各经济主体的方式、联结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方式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态。在自然经济下,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始公社、封建庄园等)本身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因而生产的主体与消费的主体具有一致性。每个家庭或经济单位,利用自身的经济条件,几乎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各经济主体之间不存在劳动的交流。原始社会的经济是比较完全的自然经济。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虽然商品经济已经产生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整个社会经济来看,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一。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第一,社会分工,它决定了生产者或生产单位之间必须进行产品的相互交换。这是生产力方面的条件。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它意味着各经济单位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因而它们之间的产品交流必须采取等价有偿的方式进行。这是生产关系方面的条件。 商品交换实质上是不同所有者之间的产品所有权即利益的转换,所以,商品不是物,而是物掩盖的社会生产关系。 5.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它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发达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都以商品的形式存在,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成为联结各经济主体的纽带,成为一切经济活动的平台。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商品经济从萌芽发展到简单商品经济,再进一步发展到发达的商品经济,又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商品经济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社会财富、包括人的劳动力都成为商品;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最基本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有以下特征:其一,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其二,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关系相结合;其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资本家的需要即资本的增殖。 6.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它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体现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现目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现目标就是使全体社会成员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指社会全体成员都过上富裕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促使其体力、智力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实现目标。 共同富裕的实现要经历一个过程:部分地区和部分劳动者逐步“先富”,由点到面,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最后达到共同富裕。从这个角度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长远的目标。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和“同步富裕”。但是,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差距应该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 共同富裕的实现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二是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合理分配。 7.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剩余产品 剩余产品是指劳动者所新创造的价值即国民收入中扣除掉直接分配给劳动者个人的剩余部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一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剩余产品归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服务于劳动者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日益丰富,剩余产品不断增长,这就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8.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中共十六大报告在谈到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时提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对我国收入分配原则的新的理论概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财富的生产,离不开各种生产要素的参与,在肯定劳动对财富生产的重要作用、保证其获得合理收益的情况下,也必须让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需要,是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这样的分配机制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9.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所谓效率,一般是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劳动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所以,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所谓公平,就是公正、平等。经济上的公平,一般指机会的均等(即社会为每个成员提供的获得收入的条件是平等和公平的)和结果的公平(就是分配的结果看,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尽管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保持在合理的适当的范围内,不致悬殊过大)。 效率与公平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从统一性来看,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较大提高为基础。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形成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从矛盾性看,两者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一面。收入差距较小,虽然比较公平,但刺激作用不大,不利于效率的提高。收入差距过大,虽然能刺激效率的提高,但又会出现收入高低悬殊的不公平,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十分重视提高效率;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内在要求,在公平上应当也能够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从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应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提高效率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来实现,实现公平则主要依靠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第二,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第三,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总之,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各种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 10.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 企业是指适应市场需要,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合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这个概念有三个要点:第一,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第二,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单位。第三,企业是合法设立、合法经营的经济实体。 企业是现代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最基本的市场主体,企业的经济运行是整个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 11.企业性质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企业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就生产力而言,企业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从这个意义是讲,社会主义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本身并无差别,都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企业的一般属性。另一方面,就生产关系而言,企业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者。企业的社会性质取决于企业的所有制基础。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我国企业性质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按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企业可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等;按资本组织形式不同,企业可分为有限责任企业、股份有限企业、合伙企业、合作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业主制企业等。 1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大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它有利于我国从外部获得短缺资源,有利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我国继续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有利于我国更多地获得国际分工利益,逐步形成核心技术开发能力。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会产生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首先,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全球经济和一些主要国家经济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传导到我国,出口、进口和外资流入都有可能受外部因素的变化,引起国内经济波动,减缓经济增长速度。其次,在开放型经济中,政府对本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最后,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这里主要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可能性,二是战略性领域中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对风险要充分估计并做好应对,以有效控制风险,回避风险。 1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改革开放之初,限于条件,我们以“引进来”为主,即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过20多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我国正式提出了“走出去”战略,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该战略的内涵包括:第一,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第二,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技术、设备、产品和劳务输出,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第三,支持有竞争的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第四,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在竞争中形成一批有实力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引进来”是对外开放,“走出去”也是对外开放。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就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通过扩大对外投资、并购及国际合作,把我国的竞争优势产业推向国际竞争的大舞台,这样将能更有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改善外贸结构。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坚持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优化进口结构,着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完善有关税收制度和贸易融资机制。 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逐步推进服务领域开放。通过各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把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引进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和智力。改善投资环境,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提高法规和政策透明度。 14.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并存和共同发展是长期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我们既要学习资本主义社会中积极的东西,又要抵制其腐朽、没落的因素。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是将社会主义建设好,使之生产力发达、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充分而全面地展示其优越性。 基础题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 A.揭示经济规律 B.变革生产关系 C.明确建立怎样的生产关系以及采取什么形式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揭示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规律( ) 2.经济制度反映 A.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 3.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A.社会分工 B.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发达 C.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D.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存在( )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 A.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溶为一体,即国有企业垄断资本 B.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C.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D.垄断的工业资本与垄断的银行资本的结合( ) 6.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双重目标,我们在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时,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是 A.加强调控、稳定物价 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C.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D.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7.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担者和推动者是 A.世界贸易组织B.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C.跨国公司D.主权国家( ) 8.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 A.发展对外贸易B.开展对外技术交流 C.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D.实施“走出去”战略( ) 9.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时,都必须坚持的一个共同原则是 A.独立自主原则B.自力更生原则 C.互不干涉内政原则D.平等互利原则( ) (二)多项选择题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相比较,其区别有 A.买与卖的顺序不同B.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不同 C.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D.流通中的媒介不同 E.流通中的目的不同( )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A.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的必然结果 B.反映了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C.能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D.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E.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 3、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是由于 A.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C.资本输出的需要 D.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 E.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需要( ) (来源:1997年全真题) 4、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和重要标志是 A.世界经济的信息化 B.世界经济的市场化 C.世界经济的自由化 D.国际经济联系的主体是国家 E.现代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 5、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应当做到 A.要扩大开放,但必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B.要引进和利用外资,但更要重视自己的积累 C.要发展对外贸易,但更要注意扩大内需 D.要引进先进技术,但必须把引进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 E.要以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为依据,对外资企业加强引导和管理( ) 6、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利用外资方面的主要政策措施有 A.有步骤地推进银行、保险、电信、外贸、内贸、旅游业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 B.鼓励外商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C.积极吸引外资,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 D.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 E.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国际债券,发行并上市股票进行融资( ) 三、辨析题 现阶段我国既要求坚持按劳分配,又要求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两者是相互排斥的。 四、分析题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请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实出发分析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C【解题分析】考查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目的的理解。本题是今年的新增考点, 要重点掌握。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明确建立怎样的生产关系以及采取什么形 式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B【解题分析】考查对经济制度反映内容的理解。A项是经济制度变革的动力,C项是经济体制反映的内容,D项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只有B项才是唯一正确的选项。 3、B【解题分析】考查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理解。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生产关系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社会经济制度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因此,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就是生产关系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身的性质。所以,B项是正确的选项。A、C、D都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符合题意。 4、C【解题分析】考查对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根本依据的理解。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它决定了从事不同产品生产的各个所有者都是具有各自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需要通过对等的原则相互交换产品,即根据产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这样,产品便表现为商品,其经济形态也就是商品经济。A、B两项并不能决定相互交换的产品一定要采取商品的形式,D项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之一,具有特殊性,都不是正确选项。 5.A【解题分析】考查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基本形式的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国有企业垄断资本,二是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三是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在这三种形式中,国有企业垄断资本使资产阶级国家政权能更直接更有效地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因此,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正确的答案应该是A。 6、B【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按劳分配具体政策的把握。我国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活动的特点,把收入分配的总过程分为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和宏观收入调节过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中贯彻效率原则,在宏观收入调节过程中贯彻公平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因此,只有B项才是唯一正确的选项。 7、C【解题分析】考查对跨国公司地位和作用的掌握。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或“国际公司”,是指以本国总公司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跨国生产、销售和金融等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跨国公司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是当代国际垄断资本的主要形式。随着垄断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跨国公司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担者和推动者。因此,本题中C是正确的选项。考生回答此题时会误选D,这是从国家主权方面形成的误解,实际上很多主权国家(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是反对经济全球化的。 8、A【解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和形式的掌握。在题中给定的4个选项中,A、B、C三项都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和形式,其中A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D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而非内容和形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9、D【解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的认识和和掌握。题中的4个备选答案,A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独立自主(A项)、自力更生(B项)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C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之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因此,D是本题的正确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 1、ACDE【解题分析】考查对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区别的理解。商品流通公式是:W-G-W。资本流通公式是:G-W-G′。对比这两个公式,可以看出:第一,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因而买与卖的顺序是不同的;第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是不同的商品,后者的起点和终点是相同的货币,因而它们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第三,前者以货币为流通的媒介,后者以商品为流通的媒介;第四,前者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不同的商品,后者流通的目的是为了价值增殖。因此,该题除了B项以外,其余A、C、D、E四项都是正确的选项。 2、ABC【解题分析】考查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及其实质的掌握和理解。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的必然结果。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客观上要求国家干预。既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着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做出的调整,这种调整必然会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A、B、C选项是正确的。 3、ABCDE【解题分析】考查对二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原因的理解。本题A、B、C、D、E从不同侧面分别说明了西方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因此都是正确的选项。 4、ABCE【解题分析】考查对经济全球化所表现的特征的认识。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和资本等经济活动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经济活动更加自由、开放,联系更加紧密,信息技术得到更加广泛地应用,对外经济交流是全方位的联结方式,而不再采取国与国之间你来我往的线型联结方式,因此A、B、C、E都是正确的选项。 5、ABDE【解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和问题的掌握。题中A、B、D、E四项都正确反映了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应注意处理好的问题的方针和方法,这四项是本题的正确选项。发展对外贸易关键是扩大出口,要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实行“出口领先”的原则,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该题也是实效性、政策性很强的问题,需要先记忆后理解。 6、ABCDE【解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措施的掌握。本题内容是“十五”计划纲要规定的利用外资的一些主要政策措施,内容非常确定。题中所给定的A、B、C、D、E五项的内容都符合题意,都是正确的选项。 三、辨析题 【答案要点】(1)我国当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2)在公有制经济中,仍然要继续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要尊重和保护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按劳分配,多劳多得。(3)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这就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各类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分析题 【答案要点】(1)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可以看到,一方面,这一全球化的趋势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生产社会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表现。另一方面,这一趋势归根到底是和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说,经济全球化进程首先和主要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当代经济的全球化实质上是在当代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因此,这一趋势不能不具有二重性,从而对世界经济产生双重影响。 (2)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具有促进生产力提高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是一般的经济国际化所不能比拟的。经济全球化促进生产水平提高和全球经济的发展,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在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可望在全球经济密切交往中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各国在面向统一的全球大市场,参与世界市场竞争中,可望促使各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可望科技成果在全球快速传播;可望为当今世界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实现“后发优势”的宝贵机遇;可望更好的解决环境、资源、人口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等。 (3)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主要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进行的,它不可避免的带有资本主义的印记、局限性和弊端。这表现在:①经济全球化使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全球化了。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必然利用经济全球化推行经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③局部危机及易引起全球化的动荡甚至危机。因此,经济全球化中的矛盾和风险也是巨大的。④经济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在把社会化生产扩大到世界范围的同时,也把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这个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带到国际领域。在这里,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与形成为国际势力的垄断资本家私有制的矛盾。随之,资本主义各种固有矛盾也在国际范围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其中以国家间关系的形式表现为:新形式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但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正确的对策应该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发展自己。对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扩大对外经济开放、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迎接挑战、防范风险、维护自身安全和争取自身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最大优势。 第三部分 毛泽东思想概论 背诵要点 一、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地位。 1.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2.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它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第一,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第二,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 (3)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 二、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及其原因。 1.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 (1)孙中山创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北洋军阀扼杀。 (2)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希望建立的英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被 国民党反动派封杀。 (3)抗战胜利前后共产党提出的建立包括蒋介石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被国民党 反动派断然拒绝。 2.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破产的原因: (1)帝国主义不允许。 (2)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不允许。 (3)国民党不允许。 (4)中国共产党不允许。 (5)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四、武装斗争与其他斗争形式的配合。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十大军事原则。 1.武装斗争与其他斗争形式的配合。 (1)中国革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2)其他形式的斗争要围绕着武装斗争。 2.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1)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 (2)不是无根据地的,而是有根据地依托的。 (3)主要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作战,而是单独在外线独立作战。 (4)与正面战场、正规战不仅是战役的配合,而且是战略的配合。 (5)在长期的战争中,游击队和游击战必将向高级阶段发展,逐步变为正规军和正规战争 ,形成最后战胜敌人的强大力量,担负起战略反攻的伟大任务。 3.十大军事原则:1947年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其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1.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 2.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般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了党的成分构成与党的性质的辨证关系,科学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如何发展和壮大党的队伍,保持和增强党的先进性的问题。 六、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 1.毛泽东认为党内矛盾“是社会上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矛盾在党内的反映”。 2.刘少奇认为党内斗争“基本上还是一种思想斗争”。 3.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基本方针是团结——批评——团结。 4.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中国历史进入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八、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1.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至少需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2.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九、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最大的权利。 (1)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已任。 (2)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1.1964年2月毛泽东在对中央音乐学院一封来信的批示中,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2.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 十一、科学是关系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决定性因素。 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在报告中强调科学是关系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决定性的因素,并提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任务。 十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宣布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1962年3月全国科学工作会议和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周恩来和陈毅指出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而不是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3.1962年3月周恩来在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属于劳动人民。 十三、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1)发展教育事业:第一,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第二,1958年5月刘少奇第一次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思想:一种是现在的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里面、机关里面八小时工作的制度,这是主要的;一种是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2)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第一,1957年7月毛泽东在《1957年夏季的形势》中首次明确指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队伍……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第二,1957年10月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一文中再次强调:要“建立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 十四、社会主义国防建设。 1.建设现代化国防,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与国防工业。 2.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2)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第一,国防不可没有,一定要加强国防。第二,要加强国防,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因为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 十五、对外关系的指导方针。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 3.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营造和平建设的有利国际环境。 十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1)毛泽东提出了“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的思想与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 (2)毛泽东曾表示台湾如果回归祖国,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可以搞他们的一套, 并且可以保存军队,这就是后来“一国两制”构想的来源。 十七、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1)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就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 所开创的革命事业是不是后继有人的问题,是将来党和国家的领导能不能继续掌握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手中的问题。总之,这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生死存亡的极其重大的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2)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是真正的马列主义者。第二,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第三,必须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第四,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第五,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善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十八、思想政治工作思想。 1.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2.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基础题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1947年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其核心是 A.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开展政治工作D.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 2.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A.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中国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C.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 D.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最大的权利是 A.选举权B.表决权 C.知情权D.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 ) 4.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 A.建设小康社会B.实现四个现代化 C.完成祖国统一大业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 5.毛泽东认为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是 A.加强党性修养B.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C.掌握思想教育D.开展整党整风( ) 6.1954年毛泽东提出我军的生命线是 A.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政治工作D.打仗、生产、做群众工作( ) 7.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提出的著名论断是 A.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 8.毛泽东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一重要思想著作是 A.《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B.《论十大关系》 C.《〈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抗战时期,毛泽东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这是因为游击战争A.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 B.不是无根据地的,而是有根据地依托的 C.主要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作战,而是单独在外线独立作战 D.与正面战场、正规战不仅是战役的配合,而且是战略的配合 E.游击队和游击战逐步变为正规军和正规战争( ) 2.游击战争的最中心问题是 A.执行防御中的进攻战B.执行持久中的速决战 C.执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D.执行敌后战场中的阵地战 E.执行游击战中的正规战( ) 3.1964年2月毛泽东在对中央音乐学院一封来信的批示中提出 A.百花齐放B.百家争鸣 C.古为今用D.洋为中用 E.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 4.毛泽东提出的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主张有 A.爱国一家B.爱国不分先后 C.吸引台资D.一国两制 E.台湾如果回归祖国,可以搞他们的一套( ) 5.1964年6月毛泽东提出了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这个问题是 A.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创的革命事业是不是后继有人的问题 B.将来党和国家的领导能不能继续掌握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手中的问题 C.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生死存亡的极其重大的问题D.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的问题 E.干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知识化、年轻化问题( ) 6.毛泽东在1964年提出了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问题,这些接班人应具备的 基本条件有 A.必须是真正的马列主义者 B.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 C.必须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 D.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 E.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善于自我批评,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 ) 三、辨析题 1.中国革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因此可以放弃其他的斗争形式。 2.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就必须实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3.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 四、分析题 1.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2.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 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地,但 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请根据这段科学论述,来 分析说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地位。 2.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 ,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请根据这段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及其原因。 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先进理论。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的社会力量崭露头角,同时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为新思想新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道路。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请根据这段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4.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请根据这段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5.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请根据这段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 6.1956年1月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强调:“科学是关系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决定性因素”。请根据这一科学论断,来分析说明以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是如何认识科学重要性的。 7.1956年1月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强调:“为着适应国家建设的急速发展的需要,我们的知识分子队伍必须在数量上加以扩大,在业务水平上加以提高。”请根据这段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认识知识分子地位的,为什么要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努力巩固和加强人民武装力量,使其能够有效地执行自己的任务。”请根据这段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9.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指出:“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意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请根据这段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新中国对外关系的指导方针。 参考答案和解题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十大军事原则的掌握。1947年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提出十大军事原则,其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因此,备选项D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备选项A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B是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C是人民军队建设的生命线。因此,备选项A、B、C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2.B【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的掌握。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因此,备选项C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备选项A、B、D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3.D【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人民当家作主问题的掌握。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已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备选项D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4.C【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祖国统一问题的掌握。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因此,备选项C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5.C【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掌握。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因此,备选项C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6.C【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掌握。1954年4月中共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毛泽东加写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一语。因此,备选项C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7.A【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掌握。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的《〈严重的教训〉一文按语》中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因此,备选项A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8.A【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掌握。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革命工作要极端负责,要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因此,备选项A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游击战争战略地位的掌握。在抗战中,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地位,备选项A、B、C、D、E都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2.ABC【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游击战争最中心问题的掌握。毛泽东认为游击战争的最中心问题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中的进攻战,持久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因此,备选项A、B、C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3.CD【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的掌握。1964年2月毛泽东在对中央音乐学院一封来信的批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是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方针。因此,备选项C、D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备选项A、B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E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因此,备选项A、B、E都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4.ABE【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毛泽东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主张的掌握。毛泽东提出了“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的思想与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并表示台湾如果回归祖国,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可以搞他们的一套,并且可以保存军队,这就是后来“一国两制”构想的来源。因此,备选项A、B、E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备选项C、D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提出的思想,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5.ABCD【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毛泽东关于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意义的掌握。毛泽东1964年6月在北京十三陵召开的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毛泽东认为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从根本上说就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创的革命事业是不是后继有人的问题,是将来党和国家的领导能不能继续掌握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手中的问题。总之,这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生死存亡的极其重大的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因此,备选项A、B、C、D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6.ABCDE【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毛泽东关于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意义的掌握。毛泽东1964年6月在北京十三陵召开的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备选项A、B、C、D、E都是毛泽东提出的条件,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1)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它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中国革命的重要特点,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武装斗争的必要性。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武装斗争决定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党的发展,人民力量的壮大,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建设,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发展,直到全国政权的取得都离不开武装斗争。 (2)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并不是说可以放弃其他的斗争形式。开展其他各种非武装的斗争形式,诸如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以及思想政治战线上的各种斗争等也是非常必要的。(3)其他形式的斗争要围绕着武装斗争,而不能脱离武装斗争;反之,没有其他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的配合与支持,武装斗争也难以取得最后的胜利。【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和其他斗争形式关系的理解。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十分强大,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但也要注意其他的斗争形式,而且只有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2.【答案要点】(1)科学地认识党内矛盾和党内斗争的性质,这是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开展党内斗争的前提。毛泽东认为党内矛盾“是社会上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因此,不能把党内矛盾等同于阶级矛盾、敌我矛盾。刘少奇认为党内斗争的性质“是思想原则上的分歧与对立”,因此,“基本上还是一种思想斗争”。 (2)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基本方针是:团结——批评——团结。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是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处理党内矛盾和斗争的错误方法,是惩办主义的一种表现,破坏了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取消了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民主精神,使党内纪律成为机械的纪律,发展了党内。盲目服从和随声附和的倾向,因而使党的新鲜活泼的、创造的马克思主义之发展,受到打击和阻挠。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处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方针的理解。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党内矛盾和开展党内斗争,另一方面要批判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错误。 3.【答案要点】(1)1942年在延安开始的全党整风运动,创造了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来实现思想上建党的好方法。 (2)延安整风运动主要内容:第一,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这是中心任务;第二,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第三,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3)延安整风运动方针:第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第二,通过团结——批评——团结,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 (4)延安整风运动意义:第一,使广大党员干部掌握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方向,加强了思想上统一和组织上团结,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创造了党内进行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好形式,也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效形式,是思想建党原则的新发展,是对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的新贡献。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的理解。答对本题关键是要对整风运动的内容、方针和意义进行全面分析和理解。 四、分析题 1.【答案要点】(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一,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伟大的民主主义者,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第二,首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第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第四,提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纲领——民族、民权、民生为主要内容的“三民主义”,其核心是民权主义。第五,1911年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2)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第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第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3)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辛亥革命的掌握。一方面要肯定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另一方面要分析辛亥革命存在的问题。 2.【答案要点】(1)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第一,孙中山创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北洋军阀扼杀。第二,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希望建立的英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被国民党反动派封杀,胎死腹中。第三,抗战胜利前后共产党提出的建立包括蒋介石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被国民党反动派断然拒绝。 (2)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破产的原因:第一,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不允许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第二,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不允许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三,国民党统治集团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更不允许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47年国民党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严加取缔,标志第三条道路破产。第四,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所领导的革命斗争的胜利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第五,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决定了其不能实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破产的掌握。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之所以在中国走不通,是由于国际和国内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3.【答案要点】(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第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第二,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第三,马克思主义不同工人斗争相结合,还只是书本上的理论,对实际生活不会发生影响;工人运动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会是自发零散的、限于经济的斗争,不会有政治意义。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第四,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第五,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外部条件。 (2)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指导思想。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和意义的掌握。关于成立的条件要注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共产国际的帮助只是加速了其成立。关于意义要注意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使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 4.【答案要点】(1)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一开始就重视在城市中开展工人运动,在工人中发展党员,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但是在如何从中国社会特点出发,处理好吸收工人之外的农民、知识分子中的优秀分子入党与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关系问题上,党内曾经存在严重分歧。党内那些只靠书本和外国党的经验来决定我们党的建设的领导人,在党员的社会成分问题上犯了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单纯地从党员的社会成分构成来判断党的性质;片面地认为只要在农民和知识分子中大量发展党员,就会改变党的性质,就有使党变为“小资产阶级农民党”的危险,结果使党犯了严重的关门主义错误,使党在狭隘的小圈子里苦斗,难以肩负历史的使命。 (2)毛泽东首先在1927年后农村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正确对待和解决在农民中大量发展党员的问题,提出了从政治思想上教育农民出身的党员,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而把他们改造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重大任务,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如何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课题,形成了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建党思想。 (3)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应该大量吸收工人、雇农入党,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这就纠正了在党的组织发展问题上的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此后党的队伍不断扩大。 (4)1937年抗战爆发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又紧紧抓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党从秘密状态走向公开的历史机遇,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将一切愿意为党的纲领而奋斗的积极分子和群众领袖特别是大量优秀知识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迅速壮大了党的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提高了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使党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创造了整风这种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水平,使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巩固,成为争取抗战乃至整个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5)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般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了党的成分构成与党的性质的辨证关系,科学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如何发展和壮大党的队伍,保持和增强党的先进性的问题:第一,反对党员成分问题上的“唯成分论”,把来自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来自知识分子,甚至来自非劳动者阶层的革命分子,大胆地吸收到党内来,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壮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使党真正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第二,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思想、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将全体党员,特别是来自农民等其他阶级、阶层的党员的思想提高到无产阶级思想的水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在其指导下制定的纲领、路线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要求全体党员自觉地为实现党的纲领和路线而奋斗,从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保持了党的先进性,使党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并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总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这样不断地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指导下,根据变化了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党的发展要求,创造性地解决了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积极推进党的建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使党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力量。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掌握。答对本题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了党的成分构成与党的性质的辨证关系,这样才能科学解决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如何发展和壮大党的队伍,保持和增强党的先进性的问题。 5.【答案要点】(1)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至少需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第一,在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第二,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建成”作了明确的区分。第三,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之所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没有建成,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因此毛泽东强调“只有经过十年至十五年的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现在,这个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我们的国家(上层建筑)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第四,1961年在会见英国客人蒙哥马利时,毛泽东强调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50年不行,会要10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估计要花100多年。因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 (2)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第一,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关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第二,毛泽东根据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富裕的实际状况的考察,明确提出我国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这是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富有创见的一个成果,具有重要的思想理论价值,是后来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的思想来源。【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掌握。答对本题关键是要注意由于中国基础薄弱,因此要建成社会主义强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6.【答案要点】(1)科学技术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第一,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在报告中强调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技术,发展科学,科学是关系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决定性的因素,并提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任务。毛泽东提出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第二,1958年1月毛泽东明确发出“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的号召。第三,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第四,1963年12月毛泽东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好。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 (2)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确定正确发展目标:第一,1956年组成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了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1956年—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第二,1961年7月党中央批准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十四条意见》,科学工作者把它称为“科学工作的第一部宪法”。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我党充分认识科学重要性认识的掌握。答对本题关键是注意:一方面我党对科学的重要地位有明确的认识;另一方面我党在实践上制定政策,促进了科学发展。 7.【答案要点】(1)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第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对知识分子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第二,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宣布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第三,1956年1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强调党有必要进一步把知识分子问题放在全党和国家的各个部门的议事日程上。第四,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再次强调正确对待知识分子问题。第五,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2年3月全国科学工作会议和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周恩来和陈毅等就知识分子问题作了重要讲话,指出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而不是属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962年3月周恩来在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属于劳动人民。 (2)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第一,发展教育事业:首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其次,1958年5月刘少奇第一次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思想:一种是现在的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里面、机关里面八小时工作的制度,这是主要的;一种是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第二,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首先,1957年7月毛泽东在《1957年夏季的形势》中首次明确指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队伍……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1957年10月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一文中再次强调:要“建立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其次,引导知识分子走又红又专的道路:1957年10月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一文中号召:“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1958年1月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对又红又专及其关系作了明确阐释:“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知识分子问题和教育问题的掌握。答对本题关键是我党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地位,并制定了正确的教育发展的方针以培养大批知识分子。8.【答案要点】(1)建设现代化国防,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与国防工业:第一,建立诸军兵种合成军队:首先,1949年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中指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加强现代化的陆军,并建设空军和海军,以巩固国防。”其次,从1949年11月至1950年11月,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防空部队、公安部队等领导机构先后建立,人民解放军由单一军种发展成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军队。第二,统一编制,健全各种制度:首先,新中国成立后,统一了全军编制体制,确定了武装力量的组织系统和指挥关系,调整了大军区的划分,使人民解放军的编制体制确立在合理的基础之上。其次,1951年2月总参谋部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草案)》、《队列条令(草案)》、《纪律条令(草案)》。最后,1953年12月至1954年1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确定实行义务兵役制、薪金制和军衔制“三大制度”。第三,建立各级各类军事院校:首先,1950年8月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在军队中实施文化教育的指示》,决定在全军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教育。其次,1950年11月中央军委召开了全军军事学校及部队训练会议,讨论了军队学校的教育方针、教育计划和编制问题。最后,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后勤学院、高级步兵学校、军事工程学院,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军队院校体制。第四,改善武器装备,加强军事训练:首先,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起,开始大力发展国防工业,改造和新建了一批军工企业,并从苏联进口一批武器装备,使解放军武器装备大为改善。其次,人民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对军队的军事训练提出了更高要求。1955年1月毛泽东在给高级步兵学校训词中指出:我们必须掌握最新的装备和随之而来的最新技术。同年在给军事工程学院的题词中又重申:我们的陆军、海军和空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要有一批能够掌握和驾驭现代军事技术的人。第五,国防战略思想:首先,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1956年3月,彭德怀主持召开军委扩大会议,确定以积极防御作为我军的战略方针。其次,全民皆兵,平战结合。全民皆兵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做好反侵略战争准备和全民防卫思想;平战结合要求国防建设和部队教育训练必须从战争实际出发,必须以人民战争基本理论和要求为基础,平时工作与战时准备结合起来,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第六,发展现代化的国防科技:首先,1955年1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同年7月中央指定陈云、聂荣臻、薄一波组成3人小组,负责核工业建设的指导工作。1956年11月成立了主管核工业的部门。其次,1958年1月中央军委批准了《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十年(1958年—1967年)规划纲要》。再次,1960年7月毛泽东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1962年底中央成立专门决策机构,加强对原子弹研制工作的领导,组织全国大协作。最后,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66年10月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爆炸;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第一,国防不可没有,一定要加强国防。第二,要加强国防,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因为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国防建设的掌握。答对本题关键是要注意: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防,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与国防工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一方面正确认识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9.【答案要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第一,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阐明了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强调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处理,任何国家不得干涉,确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方针,提出在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处理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依据这一方针,同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同一些民族独立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第二,1954年4月,由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交部长参加的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召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第三,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来北京参加中印两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的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4年6月,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倡议将这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近30个亚非国家的确认。1956年10月周恩来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的思想:在政治上各国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相互约束”,“相互监督”,和平共处;在经济上各国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互通有无”,“互相帮助发展而不附带任何条件”;“国际间一切争端通过和平协商解决而不用武力”。 (2)“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第一,“三个世界”划分思想的提出: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首先,苏联、美国是第一世界;其次,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最后,亚洲(除了日本)、非洲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次特别会议上,第一次正式向全世界阐明了毛泽东这一崭新的战略思想。第二,“三个世界”划分思想的意义:首先,这种划分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传统观念,突出了苏美两个推行霸权主义的超级大国同全世界反对霸权主义力量的矛盾。其次,强调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强调要联合第二世界的国家和利用两个超级大国的矛盾,使中国的外交政策建立在更稳妥的现实基础上,根据不同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来制定和调整我国的对外政策,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战争威胁,努力发展同第三世界各国和其他类型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包括同美国、日本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3)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第一,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新 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的政策。为了维护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毛泽东强调必须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1950年美国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派海军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直接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以毛泽东为核心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并取得胜利,维护了国家独立和主权。第二,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苏联领导人推行“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路线,利用美国霸权地位的中落,加紧对外扩张,在政治上不断加强反华,干涉中国内政,并在中苏边境部署重兵,挑起边界武装冲突,苏联成为威胁中国安全的另一个严重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强调必须坚决反对苏联的大国霸权主义,决不充当它的卫星国。1958年毛泽东拒绝了苏联提出的在中国领土和领海建立中苏共有共管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1959年毛泽东拒绝了苏联要求我方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的承诺;1960年6月当赫鲁晓夫策划“布加勒斯特会议”,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围攻,搞突然袭击时,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明确表示:“宁可被碾得粉碎也不屈服”。当60年代初苏联撤走在华专家时,邓小平表示“中国共产党永远不会接受父子党父子国的关系”。当苏联反对中国发展自己的核力量、企图使中国接受苏联的核保护伞时,中国政府表示:“中国人民决不承认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大国垄断世界核力量,对别的国家任意发号施令的特权。”对于苏联方面的军事挑衅,中国人民坚决地给予回击,顶住了霸权主义的压力。 (4)营造和平建设的有利国际环境:第一,毛泽东强调一方面新中国应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和发展关系,尤其是加强经济、文化方面的往来,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特别是苏联等国建设社会主义经验;另一方面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第二,毛泽东一方面反对美国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另一方面采取步骤推动中美之间政治经济交往的正常化。朝鲜停战协定签定后毛泽东就考虑与美国缓和关系,1954年在同印度总理尼赫鲁谈话时透露了这方面消息。1955年8月,中美两国在日内瓦和华沙举行长达15年的大使级代表会谈,结束了中美双方不接触的局面。第三,对于中苏两党的分歧,毛泽东始终主张通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讨论来加以解决,而不影响两国之间的正常关系,采取“坚持原则,后发制人;坚持斗争,留有余地;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方针。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周恩来访苏再次表示改善关系的愿望。第四,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帝反霸统一战线的国际战略。一方面,大大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发展了睦邻友好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作,1964年中法两国建交使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政策在西欧打开一个重要缺口。第五,1971年10月在亚非拉等国家支持下,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集团“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第六,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敏锐地抓住世界局势发生变化的有利时机,采取灵活机动的措施,打破国际关系的坚冰,开创对外关系新局面。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过程的开始。1972年9月,毛泽东会见了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中日邦交也实现了正常化。此后,与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非拉各国关系获得重大发展,形成一个更加广泛建交高潮。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外交方针的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指导下,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一方面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渠道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以营造和平建设的有利国际环境。 第四部分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背诵要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3)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3)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4)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我们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4)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与发展。 (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使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思想理论基础。 (3)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十六大报告中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新概括,在原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又加进了“与时俱进”。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而客观和实际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应该不断更新观念。所谓解放思想,也就是“换脑筋”,主要的就是要更新思维结构、思维定势,更新观念,这样才能使认识跟上不断发展着的客观实际,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结合,使主观符合客观,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离开实事求是讲解放思想,只能导致怀疑一切。 (3)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 6.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3)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4)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7.发展是硬道,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这是由我们党的先进性并且要在中国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 (2)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发展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4)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 (5)发展是实现民富国强的要求。 (6)在实践中贯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世界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8.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经验。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6)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7)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8)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9)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10)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9.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全面小康社会与总体上达到小康的涵义。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00年实现了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针对这些问题,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2)党的十六大提出用大体20年的时间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因为:第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科学技术保持着迅速发展的势头,科技与经济日益融合,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这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面对这样的国际局势,我们必须十分珍惜、把握和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国内的事情办好。第二,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提出新的、更高的战略目标。第三,第三步战略目标所构想的,从本世纪初到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五十年,时间跨度比较大,有必要对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具体进程进行设计。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触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为实现现代化总体目标提出了具体部署。分阶段实现现代化,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对我国的2010年、2020年和建国一百周年这三段时期的发展目标作出了展望。这就是通俗说法的“小三步”。十六大把新世纪“三个小阶段”的前两个合起来,提出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所谓“承上”,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是承接现代化建设第一、第二步战略步骤,在这个基础上起步的;所谓“启下”,是说经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阶段二十年的奋斗,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0.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和要求。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1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1)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 第二,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三,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生产和流通。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第四,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非公有制经济,从过去的“有益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的提法,是改革实践的总结,是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上质的飞跃。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①个体经济,是指在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经济。 ②私营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 ③外资经济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外商投资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范围的“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概念,不同的经济成分在市场关系中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它们作为市场的主体,在竞争中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非公有制经济在增加社会生产、满足多方面需要、解决部分就业、扩大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作用。利用境外和海外资本还可以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扩大出口、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并培养管理和技术人才。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因为,无论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或者是促进非公有制发展,目的都为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我们在这方面的做得是否正确,最后也要靠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来检验。因此,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这一方针的正确。 12.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以激发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精神,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 1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正确处理收入分配的各种关系。 (1)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各项分配政策。 (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1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党作为执政的工人阶级政党,执政地位是通过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来实现的,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是通过组织和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来体现的。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当家作主,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这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的基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保证。在我国,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各方面的工作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区别。 (3)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和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必须适应经济文化的发展,着眼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和法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通过党的领导体制实现的,集中反映了党与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形式。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4)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只有以法制为依托,才具有可靠的保障,法制只有以民主为基础,才具有至上的权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15.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不要追求和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理论上并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实践表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都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所决定的。由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通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的水平前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第二,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第三,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第四,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3)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高相伴随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16.中国共产党的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1)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中国共产党地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5)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地位和作用。在今天,除了中国共产党,任何其他政治力量都不具备这一特性,都不能成为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都不能组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基础题型训练 分析题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4.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5.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6.加快城镇化的进程的意义及其措施。 7.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关系。 8.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9.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要点】(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继承和坚持,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创新。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理论的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特别要指出的是,邓小平理论最初是在“左”倾思想占指导地位和情况下提出的,在当时,如果不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就难以进行理论说明,创立邓小平理论。(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思想理论基础。所谓“精髓”,就是贯穿一切的东西。在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内容中,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人们不断创新,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推动邓小平理论的发展。2.【答案要点】(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内容。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首要条件。②理论联系实际,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核心内容。④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石。⑤解放思想是为坚持实事求是扫除思想观念上的障碍。(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①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而客观和实际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应该不断更新观念。所谓解放思想,也就是“换脑筋”,主要的是就是要更新思维结构、思维定势,更新观念,这样才能使认识跟上不断发展着的客观实际,真正做到实事求是。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结合,使主观符合客观,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离开实事求是讲解放思想,只能导致怀疑一切。③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尊重实践,第一,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是在实践中实现的。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实践也在不断地发展,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总结新的经验,才能保持思想的活力,防止思想僵化,也才能发现新的规律。这个过程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也是不断实事求是的过程。b.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尊重实践必须尊重群众的意愿和利益,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只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才能真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答案要点】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须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4.【答案要点】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必须进行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的生机与活力也在于始终坚持理论创新。立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5.【答案要点】(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这是因为: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第一,我国农业要为十多亿人口提供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第二,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并为对外贸易提供出口商品。第三,农业还是劳动力和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第四,加强农业也就是支持第二、三产业,为国民经济做贡献。②农业是否发展,关系到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农村地区和整个社会的稳定。③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2)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今后的20年,是承先启后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①必须真正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②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③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a.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的突出矛盾,也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目标。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的幅度连续下降。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势必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b.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主要靠调整结构、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第一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面向市场,依靠科技,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区域布局,搞好加工转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二,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小城镇建设,拓展农民变业的和增收的新空间。c.增加农民收入要加法减法一起做,积极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d.加快农村全面发展,必须实行城乡统筹解决问题的正确方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这个思路跳出了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框框,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能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全面繁荣。 6.【答案要点】(1)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意义。①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现象,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②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③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④城镇化有利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共同进步,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2)加快城镇化的思路和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但是,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来看,城镇化水平还处于滞后的状态,必须加快城镇化的进程。①推进城镇化,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②既要重视建设大中小城市,又要重视小城镇建设,要重点建设县城和一批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并使各类城市和城镇相辅相成,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③发展小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现有城镇的潜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益,防止乱占耕地和破坏生态环境,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相结构。④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实施城镇化战略,必须打破城乡分割体制,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这就要改革城镇户籍制度、用地制度、广辟投融资渠道,建立符合城镇化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 7.【答案要点】(1)速度、效益和质量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①经济效益和质量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只有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建设就难以进行。②经济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为前提,持续的经济发展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离开经济效益和质量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就失去了经济发展的真正内容和真实意义。(2)效益与质量也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经济效益是指在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或劳动占有与所取得的符合和人民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只有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才意味着生产力的实际上的提高。提高社会主义生产的质量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3)结构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础。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比例关系。比例协调,意味着按照社会需要合理分配社会劳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国民经济处于良性循环之中,这是保护高速度和高效益发展的基本条件。(4)在社会主义社会再生产中,速度、结构、效益和质量的关系表现为,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速度为保障,合理的结构是基本条件。在经济工作中,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出发点,以优化经济结构为基本条件,争取国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8.【答案要点】(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坚持公有制为经济基础。只有坚持公有制为经济基础,才能坚持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方向。(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①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第一,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力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作用。它的存在和发展对满足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第二,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角色,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重要作用。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一样,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的主体,它的存在和发展,它的投资、生产、营销活动,都直接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对其起重要作用。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生产力并存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强国民经济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③为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的发展,党的十六大确定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第一,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第二,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第三,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等等。(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因为,无论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或者是促进非公有制发展,目的都为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我们在这方面的做得是否正确,最后也要靠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来检验。因此,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这一方针的正确。 9.【答案要点】(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领域许多问题,如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机构重叠庞大、人员臃肿,政府职能错位缺位越位、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严重存在等,都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形成制约。这就迫切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政治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和价值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只有根据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当家作主的要求,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特别是推进政治体制创新,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生机和活力。(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成果,表现为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是须臾不可分离的。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并使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第五部分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背诵要点 一、世界经济及其主要行为主体 世界经济是指生产力的发展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区域内的自给自足、画地为牢的状态而越来越具有了社会化、国际化的属性,最终使得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的经济组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有机整体。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作用和影响的实体。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行为主体有国家、国际经济组织(包括世界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组织)和跨国公司。二、主要世界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功能和特点 主要世界经济组织是指在当今具有较大影响的全球性经济组织。通常是指世界贸易组织(前身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这些组织在世界经济生活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及其作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政府间国际金融组织。它成立于1945年12月,1947年11月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但在经营上仍然维持独立运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章程的规定,该组织的宗旨是:为会员国在国际货币问题上进行磋商与合作提供必要的机构,促进国际的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发展;促进各国汇率的稳定;为经营性交易建立一个多边支付和汇兑制度;为会员国融通资金;争取减轻各成员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2.世界银行及其作用 世界银行,全称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样,它也是根据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起来的。世界银行的主要宗旨是:为用于生产目的的投资提供便利,以协助会员国的复兴和开发;通过保证或参与的方式促进私人对外投资;鼓励开发生产资源,促进国际贸易。 3.世界贸易组织(WTO)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它的前身是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使命,是制定的多边贸易规则已成为各缔约国普遍接受的共同规则;主持多轮多边贸易谈判,使各国关税大幅度下降;为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提供了谈判和合作的场所,为调解各国的贸易纠纷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经过长达15年的艰难谈判,中国在2001年成为其正式成员。区域性经济组织是指主要在世界的某一个地区发挥作用的经济组织。例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 三、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 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作用和影响的实体,是权力和义务的载体。当代世界政治的主要行为主体有国家、国际组织(按照其活动范围进一步分为世界性组织和区域性组织)。 四、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雅尔塔协议,联合国于1945年10月24日建立。联合国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间最大的一个国际性组织,现在联合国已有189个成员国,第三世界国家占78%以上。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联合国的基本原则是: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来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等等。 在联合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间里,它被美国所控制,成为美国操纵下的表决机器,其宗旨和原则没有得到落实。60年代的联合国是美苏争霸的场所。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第三世界崛起,大批亚非拉加入联合国,从而大大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尤其是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进一步改变了它被少数大国操纵的状况。在冷战结束后,联合国成为单极势力和多极势力角逐的场所。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干扰,联合国的权威面临严峻的挑战。小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其“单边主义”倾向急剧膨胀,美国不断向联合国的权威提出挑战。2003年,美国不顾联合国多数国家的反对、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向伊拉克开战,违背了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的精神,使联合国的命运面临严峻的考验。除联合国外,欧盟、东盟、非洲联盟、上海合作组织等地区性组织,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 和平问题是当今世界的重要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战争的手段和特点发生了质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根本的威胁。 (二)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发展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一般指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中心的整个世界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发展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第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遇到了严重困难。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需发展,但阻碍发展的危机也十分突出。第三,世界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向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发展问题的核心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我们所说的发展,是各国的共同发展,倘若一些国家发展,另一些国家不发展,甚至一些国家的发展建立在损害别国发展的基础之上,那么这种发展的价值不仅大打折扣,而且难以持久。贫困是战争的根源,贫富悬殊也会产生弊病,只有各国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才能为持久和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和平与发展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和平与发展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彻底解决。当今的世界,战乱依然存在,军备竞争仍在进行,天下并不太平。不少国家的经济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还存在粮食危机。南北差距、债务问题严重阻碍一些国家的发展。所以,要实现和平与发展,仍需艰苦奋斗。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四)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所谓南北问题,是指南方国家即发展中国家与北方国家即发达国家的关系问题。当前,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巨大,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悬殊,这些都构成为对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形下,没有南方国家的摆脱贫困、经济繁荣,北方国家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经济发展。南北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对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只有实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同国家里的人民才能消除分歧、误解和敌视,而代之以理解和尊重,从而建造起持久而稳定的世界和平。六、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国际新秩序与国际旧秩序是完全对立的,其实质是各国的平等,其基本目标是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和繁荣。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等广泛的内容,其架构和面貌需要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创造。政治新秩序基本要求是使各国相互尊重,共同协商,避免将某个国家的意志强加给别的国家;经济新秩序的基本要求是使各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避免贫富悬殊;文化新秩序的基本要求是使各国相互借鉴,共同繁荣,避免文明的排除和冲突;安全新秩序的基本要求是使各国相互信任,共同维护,实现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最终达到集体安全的目标。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经验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发展民族经济和争取经济独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国内是在殖民主义者留下的低级的产业结构、二元制的经济结构、弱小的民族资本和严重的对外依赖的畸形经济形态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国际上是在已经形成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世界经济环境中求得发展的。 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六个阶段:(1)发展的准备阶段(1945-1955年);(2)起飞阶段(1956-1965年);(3)高速增长阶段(1966-1973年);(4)开展石油斗争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阶段(1973-1980年);(5)停滞阶段,80年代里发展中国家年均经济增长率仅达1.5%,被称为“失去的十年”。(6)调整、改革阶段。在冷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普遍推行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使经济形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是:必须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必须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科技创新相结合;必然把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可持续发展相统一;必须把政治经济变革和政治社会稳定相统一。 八、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面临的严峻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首先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其次表现为发展结果的不平衡。今天世界上160多个发展中国家,按照其经济收入的状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高收入的石油出口;(2)中上收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的韩国、新加坡,拉美的巴西、墨西哥等;(3)中下收入的国家和地区,这类国家占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4)最不发达国家,大约49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了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有:(1)债务问题;(2)粮食问题。此外,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也严重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九、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进步与存在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比较复杂,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及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具体来说发展中国家的政权体制有下列几种类型:(1)议会共和制;(2)总统制;(3)君主制;(4)军人政权。此外还有政教合一制。伊朗实行这种政体。战后50多年,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政治上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位,成为国际舞台上有独立地位的行为主体。第二,政治参与程度不断提高,民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不少国家开始了从集权体制向民主体制的转变。第三,一些国家摸索、制定了一套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维护了国内局势的稳定。但由于其内部的和外部的原因,总的看,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历程艰难曲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政局不稳;第二,民族问题严重;第三,宗教冲突加剧。十、发展中国家普遍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发展中国家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存在着种种差异和不同的特点,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其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立场是一致的,即推行“和平、中立与不结盟”的对外政策,有时也称“独立自主政策”。其基本内容是:维护和巩固民族独立、国家主权,这是和平、中立与不结盟对外政策的本质;积极反殖、反帝、反霸、反种族主义,支持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承认一切种族平等,承认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不参加任何大国军事集团,主张和平解决一切国际争端,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改革旧的国际秩序,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新秩序,采取对各国都有利的方式解决全球的经济、社会、人口和环境问题,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努力。 十一、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我们党和国家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尊重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遍环境,形成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经验。 基础题型训练 分析题 1.下面是有关反恐斗争的若干材料 材料1 “9·11”恐怖袭击事件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共同谴责。这一事件的发生再次表明,恐怖主义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定不移地谴责和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国际社会应加强对话与磋商,开展合作,共同打击国际恐怖活动。摘自江泽民在德国外交政策协会的演讲:《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新世纪》材料2“9·11”事件以后,美国布什总统公开向全世界宣称,在这场反恐战争中,世界各国要么站在美国一边,成为国际反恐联盟的一员;要么站在恐怖分子一边,成为国际恐怖主义一分子,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在反恐高压下,美国取得了反恐斗争的主导权,它不仅得以放手在阿富汗大打出手,而且还使得世界第一次在‘美国拍了桌子之后,全都鸦雀无声’;第一次出现了无分敌国友国,也无分东西南北,不是帮美国打恐就是静如寒蝉不吭声,一切都是美国说了算,它说谁是恐怖主义,谁就是恐怖主义;它说谁不是恐怖主义,谁就不是。在基本收拾了阿富汗塔利班和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后,美国又将伊拉克、伊朗和朝鲜圈进‘邪恶轴心’,并威胁要对这三国动手。但美国至今也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这三国与恐怖主义有瓜葛。 摘自《世界知识》2002年第9期文章 材料3美国的反恐斗争,包括在格鲁吉亚境内的反恐斗争,只是一种投机手段。反恐斗争仅是让美国人进入欧亚大陆种种借口。这也正是美国地缘政治理论的实质。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少将马汉就提出了所谓“蟒蛇套”理论。在阿富汗以“蟒蛇行动”作代号不是偶然的。西方地缘政治家提出的世界霸权的公式是:谁拥有核心地带(意指原苏联地区),谁就拥有欧亚大陆;而拥有欧亚太陆,就掌握了世界命运。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都推崇过这一公式,美国现政府在自己的对外政策中实施的也正是这一公式。至于今天在俄罗斯周围部置美国军事基地,换言之“蟒蛇套”,恰恰是美国地缘政治理论的体现。美国在阿富汗、高加索和中亚的军事存在不仅对俄罗斯,而且对中国、伊朗和印度都是危险的。只要仔细读一下美国当局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国家安全战略,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21世纪的行为准则。这就是控制关键的资源丰富地区、压制不同意见和操纵世界的全球变化。换言之,就是企图使世界按美国一北约的标准发展,形成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秩序。 摘自俄罗斯《议会报》2002年4月5日文章“在俄罗斯周围下‘蟒蛇套’” 材料4 自从“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来,布什的白宫通过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和范围更广的反恐怖运动展示它组建国际联盟以达到其全球目标的决心。几位专家指出,令欧洲国家感到不安的是:上述联盟没有自动将欧洲国家包括在内。欧美关系紧张的原因在于美国拒绝考虑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重视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和生物化学武器条约等问题。此外,欧美还在应该援助哪些发展中国家、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以及华盛顿对巴以冲突立场等问题上分歧重大。在如何鉴别恐怖主义及其资助者问题上,美国与欧洲盟国的分歧也越来越大。 摘自美国《华尔街日报》2002年5月21日文章:“布什与欧洲的分歧日渐扩大” 请回答:(1)阅读材料1,为什么恐怖主义成为国际一大公害,它产生的主要背景是什么?(2)美国反对恐怖主义行动的真实战略目的是什么?(3)中国在反恐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与政策是什么? 2.结合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进程分析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存在的严峻问题,并分析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上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上奉行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立场是什么? 3.20世纪最后一天,叶利钦突然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同时任命普京为代总统。从此,俄罗斯进入了所谓的普京时期。普京上台后,本着“强国富民”的目的,大刀阔斧地采取行动,使俄罗斯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明显的改观。试结合分析普京政府致力于振兴经济,加强中央权力和提升大国地位的全方位外交。4.俄罗斯既是一个欧洲国家也是一个亚洲国家。俄罗斯政府不仅在政治上也在经济上向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靠近。俄罗斯还利用法德俄非正式的三国体制与美国的优势抗衡。……俄罗斯在亚太地区几乎没有影响力。为了摆脱配角的角色,俄罗斯加入了亚太国际经合作组织,而且还参加了东盟地区论坛。但摆脱配角只是俄罗斯的意愿,它目前还没有这种国力。摘自[俄]特列宁:《亚洲对俄罗斯意味着什么》日本《外交论坛》2003年5月号评述以上材料的观点,讨论俄罗斯对外政策的特征。 参考答案及解析 分析题 1.【答案要点】(1)恐怖活动出于对现实的不满,滥杀无辜,破坏起码的人类道德界限,而且也损害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9·11”事件后,恐怖主义的国际化、网络化和大型化,使它成为国际公害。但恐怖主义产生是对国际政治中的强势作风和世界经济中贫富差距扩大的反弹。(2)美国反恐斗争的真实战略目的在于对新世纪世界政治重新洗牌,把世界纳入美国主导的政治秩序之中,这才是美国反恐斗争的真实所在。(3)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但打击恐怖主义要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和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充分发挥联合国和安理会的作用,应有利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长远利益;不能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和宗教混为一谈,不能打击恐怖主义有双重标准;不能借反恐主义推行影响世界和地区和平发展的别的政治意图。恐怖主义无论在何时、针对何人、以何种方式出现,都应坚决予以谴责和打击。 2.【答案要点】(1)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在1979年以前的30年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80年代也遇到了困难和问题,促使这些国家从8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在进入90年代以后,纷纷进行经济战略的调整及经济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①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普遍的以出口导向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相结合的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②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在调整经济结构中重视工业和农业相适应发展,注意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努力实现工业、农业、能源、交通等产业的协调发展。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一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普遍实行减少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和控制,重视加强经济杠杆的作用,将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二是微观经济基础的改革,主要采取了对国有企业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减少国家对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限制,以及对保留的国有企业进行深化改革的措施。④实行对外开放。8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行了对外开放,注重对外经贸关系的多元化和多方位,以经济利益为重,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并制定了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保障外资利益,改善了投资环境。(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面临的严峻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原先是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国,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贫困。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多数国家面貌有较大变化。当然,由于原来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国内政局稳定程度的不同,发展战略和改革调整水平的不同,科技、教育、文化重视程度的不同,以及其他地理条件、人口状况等因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由于种种原因,发展中国家同时也存在一些阻碍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债务危机、粮食危机、人口问题以及影响经济发展的政局不稳、地区冲突、局部战争等政治因素。(3)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战后50多年,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其内部的和外部的原因,总的看,其政治发展艰难曲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政局不稳,冷战时期军事政变频繁,90年代后,许多国家在民主化运动中政局动荡;民族问题严重,许多国家都曾发生和正在发生民族冲突、民族战争;宗教冲突加剧。造成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艰难曲折的原因是多方面而且错综复杂的。从外部来看,一是许多国家独立后所采取的国体和政体深受原殖民国家的影响,未必适合本国国情;二是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对第三世界的争端制约着第三世界政治的发展;三是冷战后苏东剧变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非洲国家原有体制的严重冲击,再加上西方国家竭力兜售自己的民主价值观,鼓吹多党民主,这些都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影响。从内部看,一是发展中国家独立后选择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这与原传统势力存在尖锐的矛盾;二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多民族、多宗教国家,由于殖民主义者埋下的祸根,加上有些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失误,是民族冲突与宗教冲突交织在一起,使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更加复杂而难以解决。(4)发展中国家普遍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发展中国家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存在着种种差异和不同的特点,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其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立场是一致的,即推行“和平、中立与不结盟”的对外政策,有时也称“独立自主政策”。其基本内容是:维护和巩固民族独立、国家主权,这是和平、中立与不结盟对外政策的本质;积极反殖、反帝、反霸、反种族主义,支持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承认一切种族平等,承认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不参加任何大国军事集团,主张和平解决一切国际争端,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新秩序,采取对各国都有利的方式解决全球的经济、社会、人口和环境问题,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努力。 3.【答案要点】(1)在经济方面,调整经济政策,振兴经济。在产权结构上,保持国家的合理控制,反对全盘私有化。普京一方面肯定私有化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强调要保留必要的国有经济。特别是公共产品部门和天然垄断部门的企业,仍然要保持国家所有或国家控股,以保证规模效益,防止过度竞争。在宏观运行机制方面,强调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建立有效财政金融体系。首先简化税种,降低税率。其次,提高国家预算,推行积极财政政策,以增加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再次,整顿银行系统,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管,建立合理的融资渠道。最后,降低通胀率,稳定卢布汇率,保证经济稳定增长。此外,普京还采取断然行动,打击官僚资本集团,维护正常的经济次序。以上措施,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俄罗斯经济出现了好转的迹象。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是转轨10年来的首次增长。2000年俄罗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势头,全年GDP增长76%。2002年,俄罗斯经济增长保持稳定,投资有所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2)在政治上,普京加强、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横向上,加强总统权威,拓展权力空间。纵向上,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分立。普京采取行动建立一个宪法秩序下的有着强大权力的国家。而加强国家权利的重心则是政体的改革,并采取了几项重大措施:①建立联邦区,在全国划分七大行政区,行政区长官由总统任命并对总统负责,让他们负责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监督总统政令在地方的执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②设立国务委员会。2000年9月,普京下令建立国务委员会,把89个联邦主体的领导人聚集在一起。一方面是对地方领导人失去上院议员资格的补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挥地方领导人参与国家重大决策的积极性,增加向心力。③改变联邦会议(议会上院)的组成原则,上院议员不再由联邦主体的行政长官兼任,而由地方议会选出,成为专职职务。④联邦主体领导或者地方法规如果违反联邦宪法和法律法规,总统有权解除主体领导人的职务和解散地方立法机构。普京用这些做法,使俄罗斯政坛出现了难得的稳定局面。两年来,总统、议会、政府三者关系保持正常,社会趋向和谐。(3)在外交方面,普京推行与俄罗斯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全方位外交。首先,普京提出了一套明确有效的外交战略方案,即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民族精神为动力,选择适合本国国情道路,重振大国地位。普京对外交战略更多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特点,将维护俄罗斯国家利益置于对外政策的首要地位,反对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化,突出强调军事安全和推动经济发展,实行务实外交政策。他主张“世界多极化”,反对单极世界;主张建立新型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强调这一过程中应发挥联合国和安理会的作用;强化俄罗斯的核威慑能力,强调俄罗斯“有足够的能力”捍卫主权与安全和民族利益;积极融入国际社会,通过合作促进自身利益。可以说,普京外交思维的核心内容就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实用主义外交和以地缘政治利益为中心的大国均衡外交。反映在外交实践中,普京把独联体、欧洲、美国和亚洲列了为俄罗斯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着力通过相互交往获取国家利益,提高国家地位。普京的外交政策,在战略上坚持维护国家利益,同时在策略上讲究实现国家利益手段的灵活性,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给俄罗斯的外交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4.【答案要点】(1)苏联的演变和解体意味着社会制度的改变和国家实力的削弱。作为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选择西方社会的模式作为自己转轨方向。意识形态的因素加上国家利益的推动,决定了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以处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为重点,或者叫做有亲西方的特征。(2)在建国初期,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惟西方的马首是瞻,对美国更是亦步亦趋,希望换取其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但事与愿违。总结教训之后,俄罗斯调整了自己的外交政策,开始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在国际舞台上,俄罗斯主张建立多极世界,反对美国的单极主张。由于国力的不足,俄罗斯还不具有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实力,所以它联合德国、法国共同行动。(3)普京上台之后,俄罗斯基于大国地位的全方位外交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比以往更重视与发展亚洲国家的关系。但国力的不足,使其愿望无法充分实现。 第四编2004年政治理论热点问题应试突破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热点问题 1.关于中国人在抗击“非典”中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可用精神、意识的能动性和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以及精神文明原理综合分析说明。 2.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文化的本质和功能、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分别说明或综合分析说明。 3.关于创新问题:可用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综合分析说明。 4.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问题:可用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原理综合分析说明。 5.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可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分析说明。 6.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可用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分析说明。 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8.关于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可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分析说明。 9.关于“以德治国”的思想:运用社会意识形态中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分析二者的关系。应试突破 1.江泽民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请依据江泽民的论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 【答案要点】(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互相渗透,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这种关系的建立使事物保持着稳定、联合、团结、统一的状态,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性质。这种性质的存在使得事物呈现出动荡、不稳定、变革的状态。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制约斗争性。但同一性并非是无差别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这种同一的许多条件要通过斗争来建立,所以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2)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解题分析】本题是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掌握及其运用。回答此题,首先答出所运用的哲学原理,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然后运用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的原理分析江泽民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具体关系的论述;最后说明处理好三者关系的重要意义。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分析回答该题,基本要点是可以答出来的。如果有的考生丢分,会丢在分析问题欠全面上。 2.以下是一组关于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关系的一组材料: 材料1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在实现共产主义的时间上犯了欲速则不达的错误,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的描述犯了过于具体、因而是空想的错误。 材料2 我们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论者,忘记了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材料3 既要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更要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我们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某些特征和发展方向可以作出科学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与材料2,用矛盾观点说明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关系。 (2)比较材料1、2、3,说明重点论的哲学思想。 (3)比较材料1、2、3,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1)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只有把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才符合辩证法关于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材料1说明作为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最高纲领若是脱离了最低纲领,就会犯空想的错误,而最低纲领若是脱离了最高纲领,就会迷失方向。矛盾分析方法要求我们,在看到最高纲领的同时要看到最低纲领,在看到最低纲领的同时要看到最高纲领,把二者结合起来。 (2)材料1、2、3表明,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是统一的,但是这种统一不是绝对均衡的,而是区分主次的。在看到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是统一性的同时,必须有重点,这个重点就是正在做的事情,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和出发点。 (3)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充分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必须以量的积累为前提。要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必须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要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我们只有做好了现阶段的各项工作,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作好量的积累,最后实现质变。 【解题分析】该题是考查考生对矛盾规律、重点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掌握及综合运用。回答此题抓住三个点:一是回答矛盾规律的内容,然后运用矛盾观点分析两个纲领的关系。二是用重点论分析两个纲领不是平衡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重点,要抓住当前的重点工作。最后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实现最高纲领必须以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为前提,必须先做好现阶段的各项工作,才能实现质变。这样就将所要求的内容比较全面的回答出来。3.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说:“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根据江泽民的论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①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反作用。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①以德治国,有利于全社会正确估量道德的社会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党全国重视道德建设的自觉意识。②对于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和腐败、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题分析】此题主要是考查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的掌握和理解。回答此题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道德的原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分析该题就是很全面的了。有的考生可能会由于原理答不全面或谈意义不到位而丢分。 4.“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依据材料请回答: (1)“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哲学依据。 (2)“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怎样? (3)作为治国方略“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和法律既联系又区别。二者的区别表现在:①道德是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的自我约束力量而存在并实现其对社会的作用;而法律则是通过成文的条例、条文而存在,并通过强制的手段实现其对社会的作用。②道德的社会作用比法律的社会作用更广泛。道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仅可以使个人自我节制,还可以使人们为某种理想、信念自觉献身。③道德与人类社会并存始终,而法律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国家的消亡而消亡。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社会关系、约束人的行为的规范,二者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2)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①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②以德治国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依法治国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③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法治必须以社会上公认的道德作为其前提和基础;德治也要有强硬的法律规章制度的支撑和制约。 (3)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地结合起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解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回答此题要以回答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为前提,然后再揭示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此题没有太大的难点,只要紧紧抓住“两个关系”,即道德和法律、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并将这两个关系讲清楚,也就抓住了采分点。 5.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这一论断。 【答案要点】(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因为:①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大多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能力就蕴藏在这个社会大多数当中。他们的利益和意志反映和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②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担当者和体现者。社会诸领域的历史活动,即构成人们的社会生活过程、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切活动都是人民群众参加的,都渗透着人民群众的影响和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产物。只有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展示出人类历史活动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④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就要坚持三个“一致性”,即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三个“一致性”是共产党人思想和行动的原则。其中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最为根本。 (3)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①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主体,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表现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性的。②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决定了我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就要自觉地把“两个尊重”有机地结合起来。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此题的全部答案都是江泽民“七一讲话”中的原本内容。命题规律说明,凡是根据党和国家政府相关文件命制的考题,标准答案都是原文,因此,这种考题的内容政策性很强,少于个人的理解,只能强行记忆。 6.材料1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材料2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材料3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根据材料请回答: (1)材料1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 (2)材料2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 (3)材料3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观点? 【答案要点】材料1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生活决定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国共产党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真正体现共产党的生命力,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也才能解决好其他一系列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材料2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反作用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因,文化等社会意识也会以反作用的形式影响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大力倡导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中国现代化的独特社会主义精神风貌,同时,也为物质文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3)材料3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其中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只有代表人民,依靠人民和服务人民,才能取得各项事业的成功和胜利。 【解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哲学依据。该题非常重要,但难度不大。一般考生都能将每一个“代表”所对应的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答出来。 7.阅读材料: 材料1 公元2003年的春天,当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降临到我们的头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又一次考验和锤炼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这就是抗击非典的斗争。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无形长城迅速筑起:领导干部临危不惧,深入一线;共产党员迎难而上,冲锋在前;白衣战士日夜奋战,视死如归;科技人员携手共进,并肩战斗;祖国大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事实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危难之中见精神;事实给世人一个鲜明的昭示:我们的党和国家、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是任何危难都压不倒的。 ——摘自“人民日报”2003年5月15日“危难之中见精神” 材料2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中国人民不仅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从来不在自然灾害面前退却,而且还在同各种敌人和困难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中造就了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更坚强。越是遇到危难,这种精神越发放射出耀眼夺目的光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疾风知劲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等,就是对危难之中见精神的写照和赞美。 ——资料来源同上材料3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是在我们祖国和民族的危难中诞生,在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成长壮大、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我们党聚集了千千万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大无畏气慨,排除万难,一往无前,谱写一曲又一曲惊天动地的壮歌,诠释着危难之中见精神的深刻内涵。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就是民族精神不断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资料来源同上请回答: (1)依据材料1,从认识论上分析说明危难之中见精神。 (2)依据材料2,从价值观上分析说明危难之中见精神。 (3)依据材料3,用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说明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必将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答案要点】(1)危难之中见精神,从认识论上讲,就是不断认识真理、在改造世界中掌握客观规律。客观世界在矛盾中存在和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并进。矛盾就包含着困难险阻。无论革命战争的规律,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规律,都是经受危难的严峻考验,在艰辛探索中逐渐掌握的。 (2)危难之中见精神,从价值观上讲,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我们总是为着解决各种困难去工作、去斗争,并在团结、依靠群众克服各种困难中造福于人民的。 (3)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必将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中具有能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大更好的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揭示的一条基本原理。把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力量,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决策,全面落实党中央的部署。 【解题分析】这道分析题是考查考生对抗击“非典”的伟大斗争哲学意义的理解。这是一道综合性的分析题。要求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认识论、矛盾观、价值观综合分析在这次抗击“非典”的伟大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考生回答此题要紧紧围绕所给出的材料和所提问的问题,运用相关原理进行分析说明。该题有相当的难度,比较全面地回答是不容易的。但是这种类型的题则是近几年常出现的。考生一定要引起注意。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热点问题 1.货币流通规律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问题。 2.价值规律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问题。 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理论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启示。4.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及其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问题。 5.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股份公司等原理及其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启示。 6.平均利润,地租理论等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7.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总资本运行等原理及其对我国企业资金运行的意义。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个人收入分配问题。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问题。 10.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 应试突破 1.试述货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以说明当前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 【答案要点】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金属货币,所以,它也称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已不是金属货币,而是各种货币符号,如纸币、支票、汇票、银行券、期票等,它们本身没有价值,但其在流通中又代表贵金属执行货币的有关职能,因此,它客观上要求货币符号的发行量应与其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相适应。如果货币供应量大大超过了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也就是说,货币符号(纸币)供应过多,社会发生货币贬值,造成物价普遍上涨。这种经济现象就是通货膨胀。相反,如果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过少,则会导致货币升值,引起物价普遍下跌,这就是通货紧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中,通货膨胀现象一直是经济生活中的一大顽症。我国在成功地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软着陆之后,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的严重影响,我国近年来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表现为出口下降,内需不足,物价普遍下跌等。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继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实施积极的(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以保证经济的正常、稳定发展。 2.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股份公司的基本原理及其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股份公司的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是:股份公司是在机器工业和信用事业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股份公司的出现,促进了资本的集中,推动了生产的发展;股份资本是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资本,因而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是私人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的一种扬弃;股份公司的显著特征是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份公司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没有根本改变企业的资本主义性质;股份公司的发展还会出现投机和欺诈活动等消极现象,加深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股份公司是资本转化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通向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过渡点。这一原理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义是:股份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或资本组织形式,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企业和资本运作效率,可以利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所以,是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我们应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3.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说明,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是确定改革目标模式问题的核心。 【答案要点】(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现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其基本要求来说,就是要改革传统的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 (2)在确定改革目标模式问题上,核心是正确认识与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种错误的认识,压抑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使市场只存在于国家大一统计划管理的某些缝隙之中。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逐步摆脱传统观念,形成新的认识,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中首次提出了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论断。这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市场问题打开了思路,改变了人们对市场范围的狭隘理解。其理论意义在于:第一,阐明了计划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而非社会主义固有;第二,明确了市场、市场机制、市场调节都是商品生产的产物。它们同计划、计划机制、计划调节一样都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第三,强调了计划与市场不是相互排斥和替代的,而是互补的。它们在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内发挥作用。邓小平这些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的突破,成为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理论依据。 4.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形成价格的原理说明,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 【答案要点】(1)所谓市场形成价格,主要有下列涵义:第一,价格的形成不仅要反映价值规律,而且要反映供求规律;第二,价格的形成还要反映纸币流通规律;第三,定价的主体应当是企业即企业根据成本、盈利及供求状况自主定价。 (2)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①从价格形成的基础来看。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而,价值是价格形成的基础。价格的制定,必须体现商品的价值。②从价格形成的现实过程来看。价格现实的运动形式,不仅要反映价值的生产条件,而且应反映价值的实现条件,即受市场因素的影响。③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来看,原有体制下的以计划形成价格为主,经过多年的运行,暴露出许多弊病,只有改革价格机制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才能解决。 (3)所谓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是指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形成,在此前提下,某些特殊商品、特殊地区的价格不完全由市场形成。比如,对城市公用系统产品的定价适当实行低价政策;对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适当实行保护和优惠价格。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会主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36页 材料2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8~149页 材料3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资本主义就没有控制,就那么自由?最惠国待遇也是控制嘛!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4页 材料4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 请回答: (l)怎样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的论断? (2)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说明: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答案要点】(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的思想主要有下列涵义:①相对于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来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和方法,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要搞经济建设,而市场经济能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在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问题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体制,找到了结合点。②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因而,不能将实行哪种经济体制作为区分两种制度的标志。区分两种制度的根本标志是生产资料所有制。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与资本主义社会相似,但却有根本的不同。这就是说,市场经济既有共性和普遍性,也有因社会制度不同、国情各异而造成的个性与特殊性。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主体。 (2)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说明: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①从市场的功能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调节功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实现优胜劣汰,并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与此同时,市场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它也需要与计划手段相结合。第一,市场的调节是事后的调节,供大于求了,才去减少生产,缺少预见性。第二,经济主体是从自身局部利益出发,根据市场信号作出选择。当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往往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全局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三,市场自发的分配作用,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影响共同富裕原则的实现。第四,有些领域如公共工程、环保、教育等,不属于市场经济活动的领域,这些事业需要发展,要有投资,显然,市场对其是无能为力的。市场的上述缺陷本身就要求从宏观上加强计划调控。因此,市场调节和计划指导对于社会主义市场都是不可缺少的。②从市场经济的作用来看,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它并不排斥计划调节,因为市场作用的结果是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这与计划调节的功能是一致的。③从建立市场经济的目的来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调节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只搞计划经济或只搞市场经济不搞计划调节,都会影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 6.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有时代性,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如何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正确认识上述问题对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有哪些启示? 【答案要点】(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因而体现出时代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新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论。(2)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必须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①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随着分工的发展,生产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是由许多劳动者的分工合作完成的。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实际上已经突破只是由单个劳动者创造的状况,理应认识为由“总体工人”共同创造价值.而且,社会分工越发展,“总体工人“的范围日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特别是科技劳动、管理劳动与直接生产劳动的分离和相对独立化,要求我们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不断扩展。不能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局限在工人的直接生产劳动上面。②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价值与财富联系在一起,当今不仅财富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且财富的存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精神财富也可更快的迅速增长。特别是科技劳动创造的非物质形态的财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3)要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相互联系在一起,二者都是生产活动的结果。①创造价值的是人类的抽象劳动,生产财富即生产使用价值是人类具体劳动,而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二者是统一的,是人类劳动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②价值的创造以财富的生产为前提。价值要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承担者,在商品经济中,价值与使用价值是统一的,生产价值必须首先生产使用价值,因而生产使用价值的条件也是生产价值的条件。没有物质条件,生产不出使用价值,也生产不出价值。因此,一切生产要素,也是生产价值的必要要素。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又不能完全等同。①价值创造是一个历史范畴,财富生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创造必须具备社会条件,即必须是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而财富生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人类的劳动和一切自然经济中的劳动都生产财富,但不形成价值。财富是同人类社会并存的。②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因素是不同的。创造价值的唯一因素是人类的抽象劳动。生产财富的因素是多种的,生产使用价值的因素,除人类的具体劳动之外,还必须有生产资料(自然物质)。没有生产资料,仅有人类的具体劳动,是不可能生产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③价值的创造与财富的生产,两者并不是始终同比例增长。财富的增长与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正比例增长。而价值的增长并不一定与财富的增长成正比。因为从单个商品看,它所包含的价值是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这就表明价值量与数量是两个具有不同变化规律的量。从社会角度看,单个商品所包含的价值要能够转化为社会价值,还必须经过交换环节,要受到供求关系、竞争等的影响,这又使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4)关于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启示①这一原理告诉我们,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社会主义生产中,即要肯定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人类劳动,又要看到创造价值与创造财富是有区别的,财富的生产需要多方面的条件。②这一原理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既然社会财富是多方面因素参与才能创造的那么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社会财富分配中,也应该参加社会主义的分配,得到相应的回报。(5)党的十六大报告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的深化及现实发展。在这一问题上,党的十六大有下列新突破。①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②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③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7.请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影响说明应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应如何应对?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答案要点】(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又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新的科技成果在全世界更快的传播,让世界各国人民都有可能享受生产发展的成果。 (2)同时也应看到,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是在旧的世界经济秩序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这也使得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3)我们既不盲目的赞同或反对全球化利大于弊的论断,也不轻率一般的赞成或反对全球化弊大于利的论断。经济全球化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关键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自己,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①对全球化有没有全面的和足够的认识。②对全球化给本国带来的利弊得失有没有符合实际的估计。③对本国融入全球化有没有充分的准备。④有没有趋利避害的切实措施。 (4)面对经济全球化,全面拒绝,将本国孤立于经济全球化之外,是完全错误的;全面迎合全球化,更是错误的。我们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②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中,一定要反对私有化,自由化和非调控化。尤其要反对西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名义下在中国推行私有化的图谋。③在扩大对外开放中,一定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团结一致的进行有效的斗争。 (5)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 同一把“双刃剑”,它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许多机遇,一是国际贸易的加快发展,有利于我国扩大出口,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中国入世后,这方面的促进是明显的。二是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资本流动迅速增加,再加上跨国公司的大发展,是我国能够更好的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一方面可以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及先进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走出去”参与跨国投资,利用海外资源,2002年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直接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三是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国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向全球转移的机会,加速自己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是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和升级。四是可以利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机会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等。然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还意味着挑战和风险,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制定正确政策,发展自己。我们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做好参与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的各项工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三部分毛泽东思想概论 【热点问题】 1.关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问题:可以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三大经济纲领和经济建设方针、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和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的中心任务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方面体现出来。 (2)关于发展先进文化问题:可以通过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方面体现出来。 (3)关于代表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问题:可以通过群众路线等方面体现出来。 2.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体现出来。 3.关于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问题: 可以通过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以及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等方面体现出来。 4.关于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可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文化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最大的权利、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内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现民族平等的好制度,实行民族区域制度的基本原则等体现出来。 5.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 可以通过建设现代化国防,发展现代现代化国防技术与国防工业以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等方面体现出来。 6.关于“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可以通过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主张等体现出来。 7.关于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 可以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营造和平建设的有利国际环境等体现出来。 8.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可以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和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等方面体现出来。 9.关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问题: 可以通过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等方面体现出来。 【应试突破】 1.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请根据毛泽东这一科学论断,来分析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以及重大意义。【答案要点】(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通过实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才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3)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的。正是由于我们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路线、纲领、方针,体现了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从而使我们党能够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辨证统一。由此可见,我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目的的掌握。答对本题关键是要注意革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改变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请结合毛泽东这段科学论述,分析说明新民主主义文化代表了五四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答案要点】(1)关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第一,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第二,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并为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服务。 (2)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代表了五四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一,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第二,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是新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标志。 (3)新民主主义文化主要特征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4)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需要革命知识分子。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中强调:没有知识分子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5)新民主主义文化代表了五四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一,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背景下诞生的,从一开始就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腐朽文化展开斗争,推进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第二,文化的指导思想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正因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以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而共产主义思想是当代最科学、最先进、最革命的理论,它本身就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精华,又代表着人类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因此,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代表了五四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掌握。从文化与政治、经济关系出发,分析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和特征,由此说明新民主主义文化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在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上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一切在民族革命与土地革命中的英勇战士,都应该吸收入党,担负党在各方面的工作。”请根据这段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如何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 【答案要点】(1)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中国共产党从它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为保持自身先进性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3)民主革命时期,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特点,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也有不少来自知识分子,还有来自非劳动者阶层的革命分子。但是,我们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4)瓦窑堡会议上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应该大量吸收工人、雇农入党,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这就纠正了在党的组织发展问题上的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此后党的队伍不断扩大。 (5)党的队伍迅速扩大,给党的建设带来新的问题,因此毛泽东强调要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这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为此必须做到:第一,进行马列主义的思想教育,克服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断提高战斗力重要保证。第二,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办好一切事情的保障: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第三,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好形式。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把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经验。答对本题关键是要从国情出发,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以及采取的具体措施。 4.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根据毛泽东这段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怎样制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两步走发展战略的。 【答案要点】(1)革命最终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革命最终归结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现代化运动。 (2)工业化的发展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毛泽东在战争年代就重视工业化问题:在《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中基本形成关于工业化的思想。 (3)把工业化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第一,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第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三大改造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由之路;实现工业化则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必要条件。 (4)逐步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第一,毛泽东在1955年七届六中全会初步形成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二,195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首先宣布四化最初设想: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第三,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中再次提出四化问题: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第四,196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分两步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第一步: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到20世纪末全面实现四化。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两步走战略的制定的掌握。答对本题关键是要注意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到工业化;再从社会主义工业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种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 5.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请根据毛泽东这段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问题。 【答案要点】(1)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第一,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指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工业化的。”第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酝酿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时,便把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提出来的,并通过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来实现。第三,毛泽东提出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即从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这个基本情况出发,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的经验,特别要注意吸取苏联和东欧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教训,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2)要在中国实现工业化,首先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第一,一五计划在处理农轻重关系方面,没犯原则性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适当安排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事业的发展。第二,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他辨证地论述了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关系,提出了发展重工业的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重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这里已经有了农业是重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思想。 (3)把发展农业放在非常重要位置,这是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的特色:第一,1957年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毛泽东集中论述重视发展农业基本观点,他强调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第二,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把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提出了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思想。 (4)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深化:第一,毛泽东后来进一步提出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方针。第二,到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把“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确定为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解。答对本题关键是要从中国是农业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 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八十年的实践还启示我们,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请根据江泽民这段科学论述,分析说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执政条件下的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思想。 【答案要点】(1)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新考验:容易沾染上脱离群众和实际的官僚主义习气,滋长骄傲自满情绪,产生宗派主义倾向。 (2)保持党的优良传统,警惕“糖衣炮弹”攻击:第一,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建设问题,要求全党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第二,建国后,我党在反对消极腐败方面开展了整风、整党、三反等运动,保持了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作风,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3)反对官僚主义,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第一,邓小平在中共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强调贯彻群众路线,克服官僚主义。第二,中共八大决定在全党进行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第三,周恩来指出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一种政治病症就是官僚主义,必须同官僚主义作斗争。第四,毛泽东强调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4)执政党必须接受来自党内外的监督:邓小平在中共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强调:我们需要实行党的内部的监督,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对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无论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其关键都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发扬我们党的传统作风。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加强执政党建设思想的掌握。考生在回答本题时,要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新考验历史条件下出发,从接受党内外监督,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反对官僚主义等方面综合分析,并注意其现实意义。 7.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请根据这段科学论述,分析说明党的群众路线是怎样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要点】(1)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毛泽东思想基本点。 (2)群众路线形成:第一,周恩来最早明确使用群众路线这个科学概念。第二,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第三,在七大上毛泽东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我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标志之一。第四,刘少奇在中共七大关于修改党章报告中概括了群众观点: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第五,邓小平在中共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强调了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3)群众路线基本内涵:第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第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群众路线基本要求:第一,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第二,一切依靠群众: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尊重和支持群众首创精神,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虚心向群众学习,倾听群众呼声,注意群众议论,从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第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人民群众学习,先做群众学生,后做群众先生;发扬民主,既听正面意见,又听反面意见;把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5)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第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第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群众路线的掌握。考生首先要回答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对群众路线提出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之后紧紧围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来回答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8.下面是一组有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材料: 材料1 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摘自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 材料2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其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摘自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 材料3 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如何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总结我们党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经验是什么?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是什么? 【答案要点】(1)马列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指南,但是马列主义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则,而不是也不可能是绝对适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国家的一成不变的结论和公式,因此在坚持马列主义一般原理的同时,又必须按照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来运用和发展马列主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全面考察、分析中国社会、历史和民族的特点,深入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阐明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把马列主义由欧洲形式和语言变成中国民族形式和语言,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语言说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方针政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但不拘泥于马列主义已有的结论,是根据中国特殊情况所做出的理论创造。 (2)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这种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 (3)第一,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第二,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科学理论,它的基本原理,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必须坚持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只是为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马克思主义必定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就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解。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这样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二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既体现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9.下面是一组有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材料: 材料1 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从来反对离开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早在1930年,他就提出反对本本主义,强调调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第一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在延安整风运动前夕指出,主观主义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这些精辟论断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一大解放。……毛泽东同志上述的思想路线,我们党永远坚持。摘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 材料2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必须洗刷唯心精神,防止一切机会主义盲动主义错误出现,才能完成争取群众战胜敌人的任务。必须努力作实际调查,才能洗刷唯心精神。……………………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那些具有一成不变的保守的形式的空洞乐观的头脑的同志们,以为现在的斗争策略已经是再好没有了,党的第六次全国大会的“本本”保障了永久的胜利,只要遵守既定办法就无往而不胜利。这些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完全是一种保守思想路线。这种保守路线如不根本丢掉,将会给革命造成很大损失,也会害了这些同志自己。 摘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 材料3 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摘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19日) 材料4 我们党内的主观主义有两种: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他们都是只看到片面,没有看到全面。如果不注意,如果不知道这种片面性的缺点,并力求改正,那就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但是在这两种主观主义中,现在在我们党内还是教条主义更为危险,因为教条主义容易装出马克思主义的面孔,吓唬工农干部,把他们俘虏起来,充作自己的用人,而工农干部不易识破他们;也可以吓唬天真烂漫的青年,把他们充当俘虏。我们如果把教条主义克服了,就可以使有书本知识的干部,愿意和有经验的干部相结合,愿意从事实际事物的研究,可以产生许多理论和经验结合的良好的工作者,可以产生一些真正的理论家。我们如果把教条主义克服了,就可以使有经验的同志得着良好的先生,使他们的经验上升成为理论,而避免经验主义的错误。 摘自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2月1日) 材料5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摘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12月13日) 材料6 我们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战胜挫折,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01年7月1日)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摘自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请回答: (1)根据材料1-3,指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怎样提出来的? (2)根据材料1、5、6,指出实事求是基本内涵是什么? (3)根据材料1-5,指出实事求是基本要求是什么? (4)根据材料1-6,指出实事求是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答案要点】(1)实事求是提出过程: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第一次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这个科学概念;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中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解释。从此,实事求是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 (2)实事求是基本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3)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第一,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应用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探索中国社会和革命的内部规律性,从而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第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还包括解放思想深刻含义,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一方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达到解放思想;另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重要条件。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保证做到实事求是。第三,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对实际情况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环节,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第四,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反对主观主义,也就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要反对教条主义。 (4)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是最有特色、最根本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它在其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实事求是的掌握。考生在回答本题时只要把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回答清楚,就能把本题答准确和完整。 第四部分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热点问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是硬道,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经验。 5.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6.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7.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意义,加快城镇化的思路和措施。 8.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发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0.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意义。 1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12.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1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正确处理收入分配的各种关系。 1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1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实施以德治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7.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8.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9.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全国各 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20.加强党的建设按照“三个代表”的思想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应试突破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案要点】(1)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我们党之所以在世纪之交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在于我们所面对的外部世界已经发生并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①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②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③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利于各民族的思想文化相互学习、交流和借鉴。但与此同时,一些错误的、落后的甚至是腐朽的思想文化也严重冲击着我国的思想文化阵地,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造成消极影响。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面临的问题。 (2)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①中国共产党80年以来的基本经验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正面的依据。②世界上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进程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反面的教训。 (3)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与此同时,我国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经济成为、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给我们党执政和领导各项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上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科技教育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这就是我们党面临的国情。同上述世情的国情相联系是我们党的党情。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二是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这样社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 2.“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示了我们的立党之本,进一步回答了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总结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当好“三个代表”。只有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目标和方向去建党,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党,才能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险的考验,真正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作用。(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示了我们的执政之基,进一步回答了党应该怎样执政的问题。只有坚持“三个代表”,当好“三个代表”,我们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基础,稳固执政地位。(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示了我们的力量之源,进一步回答了党怎样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问题。 3.怎样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案要点】(1)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提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们党的理论和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与时俱时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理论品质。坚持与时俱进的政党,才能永葆青春。 (2)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提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谛和精髓。从最直接的意义上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着眼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先有“先进”,后有“代表”;惟有“先进”,才能“代表”;只要先进,就能代表。 (3)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提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最高标准,始终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4.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答案要点】(1)坚持与时俱进,首先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因为时代变化了,情况变了,问题不一样了,解决问题的理论、思想、方法和措施也就不能不变。如果不加改变地照搬旧时的理论、思路、方法和措施来面对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必然四处碰壁、遭遇失败。(2)坚持与时俱进,还必须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把握规律性。因为时代发生了变化,事物就要随着发生变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联系构成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也必然要发生变化。要坚持与时俱进,就必须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把握事物变化的新规律、新趋势,并用对新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来指导我们的行动。(3)坚持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归根到底要体现在“进”上。“进”就是向前进。但是,向前进不可能被动地实现,必须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这就需要开拓进取、大胆创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通过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通过总结中国社会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历史,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程,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正常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段话突出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 5.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案要点】根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论断。①这是由我们党的先进性,并且要在中国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党已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成为执政党,当前,正面临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在执政后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上来。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②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极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高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条件。③发展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当前,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世界经济在起伏中进一步增长。与此同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中,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面临着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压力,能否加快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取得主动,将决定我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前途。④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才能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我们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护稳定局面,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离不开发展;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同样离不开发展。⑤发展是实现民富国强的要求。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的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党在这样一个国家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又面对世界范围日趋激烈的竞争,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2)在实践中贯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①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世界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②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③发展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6.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内容和提出的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工业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把“基本实现工业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一个“历史性任务”为经济建设提出了具体方向。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①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这些年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②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大趋势,就是因为工业化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但是,我国现在实现工业化,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历史条件有很大不同。当代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全球制造业生产能力和产品大量过剩,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实现工业化,又不可能像发达国家当年那样依靠同广大殖民地的不平等交换,而必须依靠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在国内和国外市场上打开销路。因此,必须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紧密结合,着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③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以说“先发展,后治理”,代价是很大的。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④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我们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扩大就业。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和要求。①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②经济效益好,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通过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③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实际,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节约的转变,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④环境污染少,就是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从宏观管理入手,注重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避免走旧工业化过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⑤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从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制定推进工业化的具体政策,处理好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通过教育和培训加强劳动力资源的能力。(3)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的重大意义。①新型工业化从世界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和我国国情出发。对工业化要求作了全面的阐述,进一步拓宽和丰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内容。②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作出了科学规划,为我国实现工业化指出了明确的方向。7.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请说明其依据和重大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的原理,依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要求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强调要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就准确地把握了当今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相互用的原理,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指出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加深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规律性认识,并充实了执政党的先进性内涵。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提出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就为我们党在新世纪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和加强党与人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出了明确的要工指明了方向,同时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原理,第一次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文化建设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思考和指导党的建设,突出了党的先进性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一致性,揭示了党的先怀性的基础、灵魂和本质,形成了一个崭新、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深化了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内涵。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第一,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第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建设的新局面;第三,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第四,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衡量我们党执政兴国成败的标准,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解题分析】考查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的掌握。(1)回答依据时,分别从“三个代表”的“三个方面进行,并集中到党的先进性上来”。(2)回答意义时,集中阐述“三具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目标任务的深化。本题可改为选择题。 8.十六大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请阐述这一论断的依据,并回答当前如何坚持与时俱进。 【答案要点】(1)与时俱进的根据。①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指南,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一面指导着各国的革命和建设,另一方面它又在与各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反映时代要求和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先进思想体系。它在产生时期是反映时代要求和无产阶级利益的,在产生后的发展时期也是始终反映时代要求和代表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而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基本根据。 2)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认为,世界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的,理论也是这样,因此,马克思主义从不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根据变化了实际,发展理论,纠正错误。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是它必须与时俱进的根本依据。 3)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思想体系。无产阶级实践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与时俱进的根本动力。 (2)如何坚持与时俱进。①坚持与时俱进,首先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因为时代变化了,情况变了,问题不一样了,解决问题的理论、思路、方法和措施也就不能不变。如果不加改变地照搬旧时的理论、思路、方法和措施来面对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必然四处碰壁、遭遇失败。②坚持与时俱进,还必须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把握规律性。因为时代发生了变化,事物就要随着发生变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联系构成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也必然要发生变化。要坚持与时俱进,就必须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把握事物变化的新规律、新趋势,并用对新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来指导我们的行动。③坚持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富于创造性。与时俱时,归根到底要体现在“进”上。但是,向前进不可能被动地实现,必须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这就需要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正常永葆生机的源泉。【解题分析】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的理解。(1)回答依据时,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征进行分析。(2)回答当前如何与时俱进时,要联系实际。本题可改为选择题。 9.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实际,说明,十六大提出用20年的时间来建设小康社会的依据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重大意义。【答案要点】(1)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的依据。 ①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科学技术保持着迅速发展的势头,科技与经济日益融合,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这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面对这样的国际局势,我们必须十分珍惜、气氛和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国内的事情办好。②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簋不平衡的小康。要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提出新的、更高的战略目标。③第三步战略目标所构想的,从本世纪初到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五十年,时间跨度比较大,有必要对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具体进行设计。(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②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③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④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3)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为实现现代化总体目标指出了具体部署,分阶段实现现代化,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邓小平同志人我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对我国的2010年、2020年和建国一百周年这三段时期的发展目标涂出了展望。这就是通俗说法的“小三步”。十六大把新世纪“三个小阶段”的前两个合起来,提出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这是实现现代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所谓“承上”,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是现代化建设第一、第二步战略步骤,在这个基础上起步的;所谓“启下”,是说经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阶段二十年的奋斗,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界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解题分析】考查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理解。答题时要注意扣题,要把“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由说出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依据有可能出选择题。 10.十六大报告把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作为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请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明,如何正确处理好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关系? 【答案要点】(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的一项重要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是妥善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分配中,效率是指经济效率,即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程度。“公平”则有两个涵义: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机会公平,即竞争规则相同,结果公平,即收入的均等化,它可以用收入的差别程度来加以衡量。 (2)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①效率与公平相对立的一面,来自市场经济本身。一方面,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使收入分配日趋不公平。另一方面,当政府为缩小收入差距而通过税收等手段对收入分配进行干预时,又会抑制人们追求资源有效配置的动力,从而降低经济效率。②效率与公平两者又是相互统一的,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它既要求重视效率又要追求收入分配公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基础上,效率和公平这两个原则必须兼顾,忽视哪一个,都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 (3)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收入分配方面,要正确处理下列关系。①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各项分配政策。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放悬殊。②在收放分配的不同环节正确把握调节重点。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实行机会均等,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解题分析】考查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目的是共同富裕。在答题时,要抓住这一根本目的进行阐述。本题可改出另一分析题:“如何理解效率优先,兼顾”的目的是共同富裕。11.试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以及按照“三个代表”的思想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1)江泽民同志指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同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目标总要求是一致的。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应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 (2)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对党的先进性作出的新概括。这“三个代表”是有机联系的紧密整体。①生产力不仅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②先进的文化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的智力支持,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③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将人民团结起来,将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克服一切困难,立于不败之地。在当代中国,这三者有机地统一于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当前,国际形势已经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国内改革和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我们党也进入了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针对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这两个历史性课题作出的回答。它丰富和深化了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内涵,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新发展,是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纲领。 (4)只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我们党才能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解题分析】考查对“三个代表”思想在加强党的建设中的重要性的理解和掌握。本题答题分四个要点,一是“三个代表”的提出;二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内涵和特点;三是意义;四是重要性。复习时注意掌握其基本要点和内容。本题可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第六部分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热点问题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以科技为先导、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各国不断调整经济结构等。 2.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乱、紧张、动荡。大国关系深入调整。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等。 3.关于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可用哲学的相关原理和观点来分析说明。 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主要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和本质。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调整。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以及西欧日本的外交政策。 5.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及对外关系。 6.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7.俄罗斯的对外关系。东欧国家的对外关系与欧盟扩大和北约东扩。 8.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的发展和我国外交关系的新局面。 应试突破 1.在入世的起始之年——2002年的2月21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办了为期5天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世贸组织”专题研究班。在研究班结业时的座谈会上,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对15年来我们围绕加入世贸组织开展工作取得的经验,要认真总结,从中汲取有益启示。他还进一步指出:“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在这个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继续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请结合说明,我们应从争取加入WTO的历程中汲取哪些有益启示?应如何应对入世的机遇和挑战? 【答案要点】(1)加入WTO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争取加入WTO的进程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前进的步伐。可以说,我国争取加入WTO的15年历史,就是不断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向国际通行规则靠拢的历史,就是不断加快对外开放、逐步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历史。 (2)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善于从国际国内政治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切实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根本利益。这就是我们从争取加入WTO的历程中得到的重要启示。 (3)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加入WTO,从总体上始终要有辩证的观点,既要看到挑战,又要看到机遇,既要看到不利因素,又要看到有利条件。归结到战略思想上和基本态度上,既要注意防御,又要注意进攻。而且从根本上来说,现在以及今后,我们更需要的是进攻、进取。 (4)对机遇与挑战的分析不能割裂开来,机遇与挑战往往是联系和并存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如何转化,应对得当,挑战可以转化为机遇。应对不当,再好的机遇也会溜走。更重要的是,对机遇和挑战必须从总体上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利大于弊,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作出加入WTO的重大决策时就作出的判断。我们迄今为止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证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是有利的,加入WTO,权衡利弊,是值得的。 (5)加入WTO要看到困难和冲击,应采取及时的防范措施,但防御是积极的,而不能是消极的。参加WTO,根本上还是为了谋取对我们更大、更好、更多的利益与机会。要以进取的姿态、战略、措施去应对。要正确处理好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迭宕起伏,复杂多变。军事冲突、选举风波、恐怖事件、政局剧变……一连串似乎出人意料的事件将世界搅得无法安宁,也对我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摘自《暸望》2002年5月20日第21期《当今时代的主题》 从邓小平作出两大问题的判断以来,又是将近20年的风云翻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注视各地炽烈的冲突,冷眼强权者霸道的嘴脸,怒对靖国神社的黑色幽灵……有人不禁提出疑问:和平与发展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吗?摘自《暸望》2002年5月20日第21期《当今时代的主题》 两极格局终结10年来,国际形势跌宕起伏,新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大国关系互动频仍,地区热点此起彼伏,世界经济前景扑朔迷离,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调整期。一些长期积聚起来的矛盾呈激化之势。“9·11”事件是国际格局转换过程中综合矛盾的一次极端反映,它反过来又强烈冲击着现存的国际安全与战略观念,刺激了国际关系中许多深层矛盾的联动与发展。摘自《?暸望》2002年3月4日第10期《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大势》 材料2 纵观人类历史的长河,单极世界难以持久。谁都不可能主宰世界。多极世界符合历史潮流,有利于公正地处理国际问题,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我们看到,世界多种政治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世界主要国家间战略关系的调整在加快,而且更加深刻,新的战略框架正在逐步形成。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相互影响的特征更加明显。可以肯定地讲,21世纪既不是单一的欧美世纪或者亚太世纪,也不是由某种宗教和意识形态价值体系主导的世纪。摘自《暸望》2002年5月27日第22期《世界秩序与中国国家安全》 材料3 由于和平力量的发展壮大,世界和地区组织协调处理各种国际事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世界性的战争可以避免。但是,必须看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国际安全新秩序的建立,任重道远。从当今世界的情况看,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势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世界的热点问题,都是不同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汇点。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突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应高度警惕。摘自《暸望》2002年5月27日第22期《世界秩序与中国国家安全》 材料4中国要在新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仅会加速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而且会对世界格局的变化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巨大影响。应该讲,在完成这一伟业过程中,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利益,也会遇到挑战。从新世纪面临的世界形势看,我国国家利益受到的威胁是多元的,这是由我国特殊的国家属性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追求经济发展、对亚太地区和世界事务负责任的大国。由此,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所面临的“渗透与反渗透”的政治安全是摆在第一位的;参与和营造世界经济安全是十分突出的;稳定亚太地区和促进多极化发展所遇到的“争霸与反争霸”的国际安全又是不容回避的。摘自《暸望》2002年5月27日第22期《世界秩序与中国国家安全》请回答 (1)根据材料1、3回答当今时代的主题及其核心是什么? (2)根据材料2回答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为什么? (3)根据材料3回答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什么? (4)上述材料说明应树立什么样的安全观。 【答案要点】(1)当今是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2)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多极化在继续发展。这主要是因为:①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她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之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或美日欧联合主宰世界的局面,世界舞台上的几大力量都在继续发展,力求争得在新格局中自己的有利地位。②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大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现在各大力量实力有差距,但均衡化是趋势。任何一大力量都要凭借实力来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③多极化趋势是在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冷战后,霸权主义搞单极的图谋不会改变,多极与单极的矛盾和斗争也会日益突出,中俄和中法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公开主张多极化,反对单极世界,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赞同。可见,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单极格局决不会实现。④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当前国际上各种力量仍在分化改组,国际关系仍在深入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无论在全球范围内,不是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都有了新的发展。各种区域性、全球性的活动和国际会议空前频繁。当然,由于国际力量的对比在短期内不可能出现根本性改变,多极化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3)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征是“三个总体与三个局部”。即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4)我国一贯主张,各国应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社会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国际和平环境。各国在安全上的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共同点在增多,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实现其安全目标。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安全挑战,实现普遍和持久的安全。各国应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从根本上减少不安全因素,维护全球战略平衡和稳定。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地区齐心协力抑制中国日益壮大的军事实力。这是副国务卿理查德·阿米蒂奇5月中旬出访东京没有人胆敢称之为遏制。但在太平洋沿岸国家的防务分析人士看来,美国显然正设法让整个、汉城和新德里之后出现的外交传闻。与此同时,立场强硬的新任国防部副部长保罗· 沃尔福威茨遍访欧洲各国,包括与中国接壤的俄罗斯。二战结束后,为了遏制苏联,美国曾经千方百计从经济上和文化上孤立莫斯科,到处建立军事基地,阻挠莫斯科大展宏国。在亚洲,美国的政策是在商留等诸多事务上跟中国保持全面接触。但显而易见,美国的全球战略开始了里根时代以来的最大转移。有人以为奉行洁身自好路线的右翼影响着布什的政策,但根本上不是那么回事,向布什频频进谏的是一些冷战老兵,他们认定,美国必须采取果断行动维护它在全球的利益。在亚洲,中国想最终摧毁美国的主宰地位,美国的目标则是制止它如愿以偿。但假如亚洲国家掂量一下他们已经全球化的经济会受到什么影响,以及他们跟中国的关系会受到什么影响,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决定最好跟美国保持一定距离。美国《商业周刊》2001年5月28日一期文:美国在亚洲的新战略 材料2 美国《华盛顿邮件》刊登了一篇题为《凯南的忠告》的文章。 今年95年的凯南是人们熟知的美国外交家和思想家,是二战之后冷战思维的始作俑者,著名的“遏制”政策就是他提出来的。50多年前,正当盛年的凯南充满了好胜之心,提出了对异己思想和力量进行遏制的政策,成为当时西方反共思潮完整体系的主要论述者。15年前,80岁的凯南则有了一种老年人世界洞明的淡泊之气,建议“我们国家看问题应谦虚一些”。今天,95岁的凯南似乎更具一种大文化的视野,他相当尖锐地指出了美国的病根,即美国的文化自大。这位经历世纪风云、被称为“美国最睿智的老人”,在世纪末究竟向美国提出了什么忠告呢? 凯南开门见山说出了自己忠告的意向,即“尽量削弱我们朝着可能成为世界领导者的方向发展的梦想和愿望”。凯南认为,“我们其实没那么强大,我们当今也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问题”,美国对世界的“最佳帮助”就是能表现出“稍稍更具想象力,勇敢地、坚决地面对那些问题”。凯南的第二个忠告是“用别人审视我们的眼光来审视我们自己”。他引用了亨廷顿最近在《外交》杂志上发出的警告:“占世界人口2/3的国家的精英们——中国人、俄罗斯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穆斯林和非洲人——视我们为‘对其社会造成威胁的唯一最大外部力量’。侵犯他人、干预主义、霸权、伪善、从事‘金融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活动”。 凯南第三个忠告是告诫美国政府“远远超然于(其他国家的)内部事务之外”。凯南对比了中国和法国,说这两国都以自己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而骄傲,都希望不被别人干预。—古平:《老成谋国的忠告》,《人民日报》,1999年9月6日 材料3 美国前驻华大使普理赫说,“一个崛起的中国是无害的”,“想围堵中国是错误的”。基辛格指出:对中国“奉行冷战遏制政策可能会使美国在亚洲乃至在全世界遭到孤立”。中国领导人也一再倡导,中美双方要登高望远,求同存异,“增进了解,减少麻烦,不搞对抗,发展合作”,共同努力构筑建设性友好合作关系。转引自《直面中国》,《人民日报》2001年5月31日 材料4 美方记者提出“您认为美国是合作者还是竞争者”这一问题时,江主席说,现在国外有一种说法,认为中美必然走向冲突。这种看法没有依据。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虽然存在一些分歧,但在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并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经济全球化加快的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在经济、科技、贸易、人才等方面存在竞争,这是世界发展的一个特点,中美之间也不例外。这是正常的。但中美之间也有许多重要的合作,而且我认为合作的前景是广阔的。中美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意义也是重大的。《江主席纵论中美关系、祖国统一和改革开放》《人民日报》2001年3月26日 请回答:(1)结合美国遏制战略的提示,乔治·凯南在遏制战略的制定方面起了什么作用? (2)比较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战略与当今美国政府的对外战略。 (3)材料2所列的乔治·凯南的忠告说明了什么?为什么遏制战略是行不通的? (4)结合材料1、2、4,评论材料3中的观点:“一个崛起的中国是无害的”,“奉行冷战遏制政策可能会使美国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遭到孤立。” 【答案要点】(1)遏制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1946年~1947年,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多次提出必须把苏联看作政治上的敌手,采取强硬政策,这为遏制对象奠定了理论基础。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苏联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 (2)所谓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当前,冷战已经结束,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年美国作为遏制对象的苏联已经解体,但是,基于社会主义中国在政治、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政府的一些决策者又想继续端起遏制战略。所不同是,当初以遏制苏联为主,当今以遏制中国为主。 (3)材料2乔治·凯南原来是遏制战略的始作俑者,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他开始认识到,遏制战略的错误,他对美国政府的忠告有力地说明,遏制战略行不通。遏制战略行不通的主要原因是:①处理国家之间之间的关系的准则应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不应该是“遏制”。社会主 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方面有原则的区别,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既是“竞争”者,又可以是合作者,完全可以在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前提下,实行竞争共存。②国家之间之间存在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和竞争的碰撞更是难免的,这些问题应通过劝说来解决而不是用对抗和遏制来解决。③社会主义国家是当今世界一支进步的力量,社会主义运动符合历史潮流,是任何力量所遏制不了的。 (4)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世界的和平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崛起和稳定的中国对于世界各国包括美国,不仅无害而且是有利的。美国推行遏制战略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他们所说的中国的威胁,而是乔治·凯南所提出的“成为世界的领导者”,从这点出发,美国不仅企图遏制中国,而且与世界各国人民为敌,因此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许多国家把美国视为“对其社会造成威胁的唯一最大外部力量”,如果美国坚持推行遏制战略,必然会象基辛格等人所说的那样“将使美国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遭到孤立”。 4.2000年6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提出:这里,我想提出几个需要全党同志共同深入研究,从思想上政治上进一步取得科学认识和作出正确回答的大问题,请大家一起来思考。第一个问题,关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这是我们党的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建设面临和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意义。 【答案要点】(1)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因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否定都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新事物既克服了旧事物的消极因素,又保留了旧事物的积极因素,并在新事物基础上得到改造和实现了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2)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因为:事物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一个周期,在形式上仿佛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否定因素开始时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历反复斗争的曲折过程;在特定条件下,新事物还可能失败,出现暂时的倒退。 (3)掌握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①坚持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当代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已经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②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社会主义是新生的社会制度,又是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成长的,只有经过长期、复杂、曲折的斗争,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走向完善。社会主义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长期过程中出现严重曲折,这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我们要充分估计和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认清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把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以上资料选自2004年考研精品《政治题型训练及高分过关》,由北京领航考研提供新浪网独家使用,严禁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