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代昭:2004年考研政治预测试题及答案(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2/09 08:37 北京领航考研 | |
作者:林代昭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5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是指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各不相同 B.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物 C.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3.一切唯物论在认识论上都坚持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 4.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是A.理论联系实际B.实事求是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与时俱进 6.通过组织股份公司使个别资本的生产规模扩大属于 A.资本的积累B.资本的积聚 C.资本的集中D.资本的扩张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 C.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D.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体经济是 A.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劳动者的小私有经济 B.社会主义性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私营经济 D.仍旧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必然联系的经济形式 9.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A.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B.减租减息 C.土地改革D.保存富农经济 10.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作了科学解释的著作是 A.《改造我们的学习》B.《反对本本主义》 C.《〈共产党人〉发刊词》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1.在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时,应注意下列原则 A.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B.初次分配注重公平、再分配注重效率 C.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效率 1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 A.发展科学技术B.贯彻教育为本的思想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D.把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13.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是 A.理论建设B.理想建设 C.道德建设D.纪律建设 14. 2003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是 A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B是否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是否始终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D是否始终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15. 2003年8月27日至29日,六方就朝核问题在北京举行会谈,北京六方会谈的六方是 A.中国、美国、朝鲜、韩国、俄罗斯和法国 B.中国、美国、朝鲜、法国、俄罗斯和英国 C.中国、美国、朝鲜、德国、俄罗斯和联合国 D中国、美国、朝鲜、韩国、俄罗斯和日本 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6.下列社会现象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 A.劳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B.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C.企业管理水平的高和低的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E.人们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 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E.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8.物质资料生产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B.是人类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C.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取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 D.是人类从事其他活动的先决条件 E.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9.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剥削收入有 A.产业利润B.商业利润 C.借贷利息D.银行利润 E.地租 20.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原因有 A.机器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产生磨损 B.新的、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出现 C.机器设备因自然力作用形成损耗 D.同类机器设备生产成本降低 E.机器设备使用不当造成损失 21.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是由于 A.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C.资本输出的需要 D.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 E.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需要 22.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杰出贡献,这主要表现在: A.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 B.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 C.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E.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23. 1958年5月刘少奇第一次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思想,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主要是指 A.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 B.工厂里面、机关里面八小时工作制度 B.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 D.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 E.函授教育制度 24.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具有下列要求 A.科技含量多 B.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D.工业在第一、二、三产业中占优势 E.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5.经济发展速度、效益、结构和质量是辩证的统一,因为 A.速度以效益、为质量前提 B.结构是实现速度、效益的目的 C.效益是速度与结构的基础 D.持续发展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效益才能实现 E.良好的效益是优化经济结构的反映 26.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包含下面涵义 A.科技在人类社会中始终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B.科技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已经成为首要的关键因素 C.科技在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方面已经起着决定作用 D.科技使管理日益现代化 E.科技进步在当代是决定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根源所在 27.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修改宪法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足我国国情,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利于 A.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B.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D.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E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8.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7月28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非典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宝贵经验包括 A.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果断决策,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负责,靠前指挥,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广大基层党组织战斗在第一线,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最前面,成为群众搞击非典的主心骨、贴心人 B.实行全民动员,群防群控,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社会各方面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形成了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全民族万众一心、迎难而上,伟大的民族精神得到锤炼和升华,形成了凝聚人心、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支柱。 C.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和科学技术力量,使科学技术成为战胜疫病的有力支撑 D.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制定和运用有关法律法规,使用法律成为战胜疫病的有力保障 E.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统筹安排、促进发展,为战胜困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29. 2002年12月4日,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施行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20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宪法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表现在 A.宪法保障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宪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C.宪法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D.宪法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E.宪法保持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 30. 2003年1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外长会议一致通过了一项打击恐怖主义的宣言。宣言的主要内容包括 A.一切形式和表现的恐怖主义都是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最严重威胁,要击溃国际恐怖主义,必须按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行事,采取持久、全面的方式,由所有国家和区域组织积极参与,彼此合作 B.要求联合国所有成员国采取紧急行动,“防止并压制一切主动或被动支持恐怖主义的行为”尤其是必须遵守安理会各项有关决议 C.呼吁各国按照国际法,将那些资助、策划、支持或犯下恐怖行为,或为恐怖分子提供庇护的人绳之以法 D.敦促安理会反恐委员会进一步努力推动各国执行联合国第1372号决议,同时呼吁各区域和次区域组织与反恐委员会和其他国际组织合作,推广反恐斗争的最佳做法,并协助其成员履行打击恐怖主义的义务 E.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对会议期间各国提出的建议及相关反应进行归纳总结,并在28天内向安理会提交报告 三、辨析题(共3题,每题6分,共18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1.人的认识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所以绝对真理是可望不可及的。 32.建国初期的国营经济与当今的国有经济都是全民所有制经济。 33.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指导思想必然是多元的。 四、分析题(共4题,其中第34、35、36题每题9分,第37题10分,共37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下面是一组讨论人类历史如何创立的材料: 材料1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相互冲突中生产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697页 材料2 “从世界史的观察,我们知道世界历史的进展是一种合理的过程;知道这一历史已经形成了‘世界精神’的合理的必然的路线——这个‘世界精神’的本性永远是同一的,而它在世界存在的各种现象中,显示了它这种单一和同一的本性。……这种本性必然表现它自己为历史的最终结果。” 摘自《西方哲学著作选读》第447-448页 材料3 “以拿破仑为例。革命时期的法国,以及革命前的法国,原可以产生与拿破仑相反的典型,但也产生了拿破仑。……在法国只有他是主人。伟大是必然的,而他们出现于其中的时代是偶然的;他们之所以几乎总是成为时代的主人,只是因为他们更强大、更古老、他们身上的积聚过程更悠久。” 摘自尼采《偶像的黄昏》第107页 请回答: (1)材料1所讲的“历史是这样创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1同材料2表达的中心思想有何区别。 (3)材料1同材料3表述的中心思想有何区别。 35.请看下面材料 江泽民在“5·31”讲话中谈到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时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试运用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两种实现形式的理论,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36.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0一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依据、目标特点及其提出的重大意义。 37.本题为选做题,请在I、II两道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I: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迭宕起伏,复杂多变。军事冲突、选举风波、恐怖事件、政局剧变……一连串似乎出人意料的事件将世界搅得无法安宁,也对我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自《瞭望》2002年5月20日第21期《当今时代的主题》 从邓小平作出两大问题的判断以来,又是将近20年的风云翻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注视各地炽烈的冲突,冷眼强权者霸道的嘴脸,怒对靖国神社的黑色幽灵……有人不禁提出疑问:和平与发展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吗? 摘自《瞭望》2002年5月20日第21期《当今时代的主题》 两极格局终结10年来,国际形势跌宕起伏,新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大国关系互动频仍,地区热点此起彼伏,世界经济前景扑朔迷离,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调整期。一些长期积聚起来的矛盾呈激化之势。“9·11”事件是国际格局转换过程中综合矛盾的一次极端反映,它反过来又强烈冲击着现存的国际安全与战略观念,刺激了国际关系中许多深层矛盾的联动与发展。 摘自《瞭望》2002年3月4日第10期《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大势》 材料2 纵观人类历史的长河,单极世界难以持久。谁都不可能主宰世界。多极世界符合历史潮流,有利于公正地处理国际问题,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我们看到,世界多种政治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世界主要国家间战略关系的调整在加快,而且更加深刻,新的战略框架正在逐步形成。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相互影响的特征更加明显。可以肯定地讲,21世纪既不是单一的欧美世纪或者亚太世纪,也不是由某种宗教和意识形态价值体系主导的世纪。 摘自《瞭望》2002年5月27日第22期《世界秩序与中国国家安全》 材料3 由于和平力量的发展壮大,世界和地区组织协调处理各种国际事务的能力不断增强,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世界性的战争可以避免。但是,必须看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国际安全新秩序的建立,任重道远。从当今世界的情况看,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世界的热点问题,都是不同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汇点。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突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应高度警惕。 摘自《瞭望》2002年5月27日第22期《世界秩序与中国国家安全》 材料4 中国要在新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仅会加速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而且会对世界格局的变化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巨大影响。应该讲,在完成这一伟业过程中,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利益,也会遇到挑战。从新世纪面临的世界形势看,我国国家利益受到的威胁是多元的,这是由我国特殊的国家属性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追求经济发展、对亚太地区和世界事务负责任的大国。由此,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所面临的“渗透与反渗透”的政治安全是摆在第一位的;参与和营造世界经济安全是十分突出的;稳定亚太地区和促进多极化发展所遇到的“争霸与反争霸”的国际安全又是不容回避的。 摘自《瞭望》2002年5月27日第22期《世界秩序与中国国家安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3回答当今时代的主题及其核心是什么? (2)根据材料2回答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为什么? (3)根据材料3回答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什么? (4)上述材料说明应树立什么样的安全观。 选做题II 结合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进程分析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存在的严峻问题,并分析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上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上奉行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立场是什么? 参考答案及解题分析 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5分) 1. D【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特征的确认。题中所给出的4个备选项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但该题作为单项选择要求在4个选项中选出表示“根本特征”的选项,只能是D项。考生选做此题如果复习不到位,得到这一分也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时,对于那些答案独一无二的知识点要单独集中记忆。 2. A【解题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意识具有主观特征的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就其内容而言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就其形式而言则是主观的,即意识具有主观特征。意识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和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人、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映,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题中所给出的4个备选项,只有A项的内容才是符合题意的。 3. A【解题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观点。在哲学史上一切唯物主义在认识论问题上都坚持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A项)这个“反映论”的共同原则。而旧唯物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承不承认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实践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以此为依据分析4个备选项:由于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懂实践,不懂辩证法,而B、C、D三个选项都与实践、与辩证法相关,所以不是它们的观点,是不符合题意的干扰项,排除掉,这样只有A项是正确选项。 4. D【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生产方式所体现、反映的关系的把握和确认。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生产方式反映双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考生不懂得将生产方式分解开来思考,仅仅就生产方式这个层面选择的话,肯定有一大批考生会误选择A项。象这种可以分解的哲学概念经常出选择题,力争在复习中要到位,不然一叫真时叫不准就会丢分的。 5. D【解题分析】考查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品质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理论品质也是与时俱进。选项中B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C项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二者都属于党的思想路线范畴,A项是党的优良作风之一,因此,只有D项才是唯一正确的选项。本题学生容易误选A项,以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用理论去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这是必须要注意的。本题也可以出成辨析题,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是理论联系实际。 6. C【解题分析】考查对资本集中的理解。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实现的。资本集中本身又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竞争,即通过资本之间的兼并;二是通过信用,如组建股份公司等等。所以,个别资本通过组织股份公司使生产规模扩大是资本集中。正确选项是C。 7. C【解题分析】考查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的掌握。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 8. A【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经济的性质、地位的掌握和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体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个体经济有根本的区别,因而D项不合题意;它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私营经济也有根本出路在于区别—私营经济属于私有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体经济是个体劳动所有制,因而C项也不是正确选项。在A、B两项中,A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9. B【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抗战时期我党土地政策的掌握。在抗战时期,由于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在土地方面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便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同盟者。因此,备选项B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备选项A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实行的土地政策;C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实行的土地政策;D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新解放区实行的政策。因此,备选项A、C、D都不符合题干要求,不是本题正确答案。 10. A【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一著作的掌握。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从此,实事求是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因此,备选项A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11. A【解题分析】本题是十六大提出的新原则,命题概率较高。 12. C【解题分析】A、B是依据,C是关键,D是根本途径。 13. C【解题分析】思想道德建设包括A、B、C、D四个方面,其中A为核心, C是主体。 14. A 15. D 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6. DE【解题分析】此题是一道事实辨析选择题,是考查考生对生产关系所包括的具体内容的辨认。以生产关系所包含的三大基本要素,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产品分配关系为判据,对题中的5个备选项进行筛选:A项是指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关系,属于生产力范畴;B项的内容明显与生产关系无关;C项的内容也属于生产力范畴;所以只有D项和E项的内容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考生回答此题问题会出在A项和C项上,会有一批考生因为没有深入理解这两个选项的关系和性质多选了它们而丢分。象这种类型的选择题,需要考生必须对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观概念搞清楚,不然是难以应付考试的。 17. ACE【解题分析】此题是一道综合知识选择题,考查考生对认识辩证过程的理解和掌握。题干中所给出的5个备选项中,A、C、E项的内容正确地反映了人的认识的辩证过程,所以是正确的选项。对于这3个选项,一般考生都能轻松地选出。有的考生会在B项和D项出问题。可能会由于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个概念的陌生仅凭感觉盲目地选了B项而丢分。还会因为将D项即辩证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的辩证过程等同起来,误选了该项而丢分。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没有较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这2分是很难的。通过此题提示一下考生复习时除了一些原理单独记忆之外,有些相关的知识点一定注意综合理解运用,这是近几年命题的一个重要规律和特点 18. BCDE【解题分析】考查对“物质资料生产在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这一考点的理解。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用自己的劳动改造自然并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才能生存;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以发展,社会也才能得以发展。因此,本题B、C、D、E是正确的选项。 19. ABD【解题分析】考查对平均利润的理解。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以资本转移为内容的部门竞争,会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趋于平均化,也就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根据这一原则,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都要获得平均利润,因此,A、B、D是正确的选项。利息是平均利润与企业利润的差额,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平均利润;而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使用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交纳的货币额,它是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所以,C、E两项是错误的选项。本题考生容易误选C项,这是必须要注意的。 20. BD【解题分析】考查对资本运动、固定资本损耗的认识。解题时,应当从无形损耗的表现着手分析原因。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又称精神损耗,指的是与物质形态损耗(如生产中的磨损)无关的价值上的贬损,因而其原因也必须是非物质性的。显然,A、C两项所列的情形均属物质损耗,也就是有形损耗。而B、D两项都是由于技术进步,设备生产成本降低或新的效率更高的设备出现导致的设备贬值,因而属无形损耗。E与题目无关。 21. ABCDE【解题分析】考查对二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原因的理解。本题A、B、C、D、E从不同侧面分别说明了西方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因此都是正确的选项。 22. ABDE【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掌握。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庄严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因此,备选项A、B、D、E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23. ABCD【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思想的掌握。在1958年5月,刘少奇第一次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思想:一种是现在的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里面、机关里面八小时工作的制度,这是主要的;一种是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因此,备选项A、B、C、D符合题干要求,为本题正确答案。 24. ABCE【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概括。十六大概括为ABCE。 25. ADE【解题分析】速度、效益、结构、质量四者关系表现为:效益为目的,质量体现效益,结构为速度,效益、质量的基础,速度为效益、质量、结构的条件。A表述正确,D、E是上述关系的派生,B、C表述不准确。 26. BCDE【解题分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人类社会初期,科技还处于萌芽状态,不能说成“第一生产力”,只有到当代,科技迅猛发展,才成为“第一生产力”,A不为正确选项。 27. ABCDE 28. ABCDE 29. ABCD30. ABCDE 三、辨析题(共3题,每题6分,共18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1.【答案要点】(1)绝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完全正确的认识。绝对真理的这种绝对性,是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的,而不是之外,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便构成绝对真理。人们在认识相对真理过程中也就在认识着绝对真理。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 (2)该命题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割裂开来,不懂得人们在认识相对真理的同时也就在认识绝对真理。 (3)人类不能一下子达到绝对真理,不等于绝对真理永远达不到。认为绝对真理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否认了人的思维至上性,会导致不可知论。 32.【答案要点】(1)建国初期的国营经济与当今的国有经济实质上都是全民所有制经济。 (2)建国初期的全民所有制经济称为国营经济,当今的全民所有制经济改称为国有经济,反映了我国经济在两个时期中的不同指导思想。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当时的指导思想是国家对全民所有制经济不仅具有所有权,而且还要进行具体的经营。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指导思想是国家对国有资产具有所有权、监督权,但一般不进行具体经营。 33.【答案要点】(1)任何社会的经济、思想意识形态都是丰富多彩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使我们国家出现了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出现了经济成份、利益主体、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就业方式、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出现了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2)但是,任何社会的经济思想意识形态都有主导的力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政治上,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属于领导地位;经济上,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决定了在思想形态方面,马克思主义必须属于主导地位。 (3)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是辩证的统一,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又要坚持指导思想一元性,即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四、分析题(共4题,其中第34、35、36题每题9分,第37题10分,共37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答案要点】(1)它的中心思想是:第一,历史的结果是一种“合力”,即许多单个人的意志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产生的,而每个人的意志都是他的“生活条件”造成的;第二,历史发展的整体、基本过程和趋势不是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一个服从客观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2)材料2的中心思想是:历史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世界精神”或“绝对精神”的活动过程。“精神”、“理性”是“世界的主宰”、历史的推动者,历史发展的合理性在于“世界精神”的活动。材料1反对这种观点,它认为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的意志是生活条件决定的,历史发展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因此,材料1与材料2是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3)材料3的中心思想是:像拿破仑这样在法国历史上起了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其产生是偶然的,其作为历史的主人,与当时历史条件是无关的。材料1承认个人的意志对历史起作用,但同时否定任何个人主宰历史的观点。前者是英雄史观,后者是群众史观,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35.【答案要点】(1)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两种实现形式的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扩大再生产按其实现的方式不同划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实现的扩大再生产。 (2)建国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经济的增长基本上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特点的粗放型增长。这种忽视经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前经济生活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根据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效益差的国情和现状,必须尽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其中之一是把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是要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中,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道路,把经济建设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36.【答案要点】(1)党的十六大提出用大体20年的时间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依据。①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科学技术保持着迅速发展的势头,科技与经济日益融合,产业技术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这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面对这样的国际局势,我们必须十分珍惜、把握和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国内的事情办好。②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同时也要看到,我们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提出新的、更高的战略目标。③第三步战略目标所构想的,从本世纪初到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五十年,时间跨度比较大,有必要对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具体进程进行设计。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②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③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④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特点。①体现了党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间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不仅要有坚定的决心,而且要有一整套完成这一任务的战略步骤。邓小平制定的发展战略和步骤为实行这一任务指出了具体方向和目标。②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思想。分三步走战略步骤,从我国还是一个经济文化的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出发,强调了这要一步一步的实现,即台阶式的发展。③强调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是全方位的,既有经济、科技方面的规划又有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规划,既有物质文明建设又有精神文明建设。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进行。④强调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奋斗目标之一,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4)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为实现现代化总体目标指出了具体部署,分阶段实现现代化,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对我国的2010年、2020年和建国一百周年这段时期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展望。这就是通俗说法的“小三步”。十六大把新世纪“三个小阶段”的前两个合起来,提出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所谓“承上”,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是承接现代化建设第一步战略步骤,在这个基础上起步的谓“启下”,是说经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阶段二十年的奋斗,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界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37.选做题 选做题Ⅰ:【答案要点】(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2)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多极化在继续发展。这主要是因为:①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她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之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或美日欧联合主宰世界的局面,世界舞台上的几大力量都在继续发展,力求争得在新格局中自己的有利地位。②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大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现在各大力量实力有差距,但均衡化是趋势。任何一大力量都要凭借实力来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③多极化趋势是在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冷战后,霸权主义搞单极的图谋不会改变,多极与单极的矛盾和斗争也会日益突出,中俄和中法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公开主张多极化,反对单极世界,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赞同。可见,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单极格局决不会实现。④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当前国际上各种力量仍在分化改组,国际关系仍在深入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无论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都有了新的发展。各种区域性、全球性的活动和国际会议空前频繁。当然,由于国际力量的对比在短期内不可能出现根本性改变,多极化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3)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征是“三个总体与三个局部"。即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4)我国一贯主张,各国应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社会应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国际和平环境。各国在安全上的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共同点在增多,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实现其安全目标。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安全挑战,实现普遍和持久的安全。各国应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从根本上减少不安全因素,维护全球战略平衡和稳定。 选做题Ⅱ:【答案要点】 (1)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在1979年以前的30年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80年代也遇到了困难和问题,促使这些国家从8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在进入90年代以后,纷纷进行经济战略的调整及经济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①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普遍的以出口导向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相结合的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②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在调整经济结构中重视工业和农业相适应发展,注意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努力实现工业、农业、能源、交通等产业的协调发展。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一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普遍实行减少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和控制,重视加强经济杠杆的作用,将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二是微观经济基础的改革,主要采取了对国有企业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减少国家对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限制,以及对保留的国有企业进行深化改革的措施。④实行对外开放。8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行了对外开放,注重对外经贸关系的多元化和多方位,以经济利益为重,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并制定了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保障外资利益,改善了投资环境。 (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面临的严峻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原先是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国,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贫困。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多数国家面貌有较大变化。当然,由于原来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国内政局稳定程度的不同,发展战略和改革调整水平的不同,科技、教育、文化重视程度的不同,以及其他地理条件、人口状况等因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由于种种原因,发展中国家同时也存在一些阻碍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债务危机、粮食危机、人口问题以及影响经济发展的政局不稳、地区冲突、局部战争等政治因素。 (3)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战后50多年,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其内部的和外部的原因,总的看,其政治发展艰难曲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政局不稳,冷战时期军事政变频繁,90年代后,许多国家在民主化运动中政局动荡;民族问题严重,许多国家都曾发生和正在发生民族冲突、民族战争;宗教冲突加剧。造成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艰难曲折的原因是多方面而且错综复杂的。从外部来看,一是许多国家独立后所采取的国体和政体深受原殖民国家的影响,未必适合本国国情;二是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对第三世界的争端制约着第三世界政治的发展;三是冷战后苏东剧变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非洲国家原有体制的严重冲击,再加上西方国家竭力兜售自己的民主价值观,鼓吹多党民主,这些都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影响。从内部看,一是发展中国家独立后选择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这与原传统势力存在尖锐的矛盾;二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多民族、多宗教国家,由于殖民主义者埋下的祸根,加上有些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失误,是民族冲突与宗教冲突交织在一起,使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更加复杂而难以解决。 (4)发展中国家普遍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发展中国家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存在着种种差异和不同的特点,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其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立场是一致的,即推行“和平、中立与不结盟"的对外政策,有时也称“独立自主政策"。其基本内容是:维护和巩固民族独立、国家主权,这是和平、中立与不结盟对外政策的本质;积极反殖、反帝、反霸、反种族主义,支持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承认一切种族平等,承认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不参加任何大国军事集团,主张和平解决一切国际争端,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新秩序,采取对各国都有利的方式解决全球的经济、社会、人口和环境问题,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努力。 以上资料由北京领航考研提供新浪网独家使用,严禁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