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我们共同走过:母亲眼中的大学生就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12/24 11:27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12月23日电 (记者 顾瑞珍) (女儿沉沉地倒进沙发,满脸的疲惫和失望,彭姬的心揪了起来。3个月了,25岁的女儿已给30多家单位投了30多份简历。今天去的这家,是唯一给了回音,让女儿去“谈谈看”的。看样子,结局并不美妙。 女儿明年就要研究生毕业,为了她的工作,彭姬对报上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消息特别敏感。留意,几个数字已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今年,全国大学生的就业率只有70%。明年,全国将有280万高校毕业生,比今年增加68万人。) 只有7平米的餐厅里,晚餐温馨依旧,只是我们尽量不去谈这个触动全家每个人神经的敏感话题。孩子自己就很自觉很努力了,我们不想再给她增加任何的压力。女儿始终不敢抬眼看我,我知道她是害怕自己掉眼泪。 女儿经常大清早就冒着严寒,骑自行车穿越半个城市去人才市场,而求职却遭遇着更大的寒流。她根本就挤不到前面去,平均投一份简历要半个小时,而且招聘的专业基本上都是热门的计算机、金融的一类,每个单位前排队的学生总有一两百人。一次次失利,她的自信心越来越小,心情越来越郁闷。在网上发出了大量简历,效果也不太好,没什么反馈。 我自己还没有陪孩子去过人才市场,主要是想让女儿自己体验求职的甘苦,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她在外面找工作,我在家里搜罗各种招聘启事、就业信息,其实比她还要着急。谁不希望读了这么多年书的孩子能找到自己喜爱的、能发挥专长的工作! 女儿拿到录取通知书时的情景现在还历历在目:那个晴空万里的上午,阳光通过窗帘洒了满地,我们感到无比喜悦和轻松,辛辛苦苦培养这么多年的孩子终于成人了。一直以来女儿都非常努力,但是没想到今年的形势却是这样。 女儿的求职让我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情形:40年前,我怀着鲤鱼跳龙门的心情走出大学校门,“天之骄子”的称谓让人热血沸腾,不自豪都不行。当时的流行词不是“你选择什么”,而是“国家分配什么,你就服从什么”。大家都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清晰地记得我们班31个同学,8个去了新疆,11个留在北京。 那个年代,最时髦的是中文系学生,都做着作家梦,感染着许多非中文系的同学。女儿学的也是中文,现在为了找工作,不得不补修英语,她的同学有的还在补修经济和法律。当然,国家分配的体制,让人只能一辈子做“单位人”,有着更多忍耐的辛酸。毕竟社会进步了,自主择业给每个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我们最担忧的就是孩子的社会实践经历很少,现在用人单位需要的更多的是综合能力。还有就是担心“人情求职风”,不能给孩子公平的机会。有关部门和高校应该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杜绝这种不良风气,正确引导大学生公正、合理地择业、就业。 (从阳台眺望窗外,楼下的湖边是一排柳树。褐色的枝条,在寒风中等待着春的到来。)(完) 背景: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 新华网北京12月23日电 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70%左右,其中,本科生约为83%,高职高专毕业生约为55%。2003年全国共有64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到2004年,这个数字将达到8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形势。 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共有各个层次的大学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净增67万,增幅达46.2%。2004年将达到280万。 人事部门的人士介绍说,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社会上就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或与往年持平。如2003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有10万人,2004年将达到14万人,而需求岗位只有3.9-4.9万个,与去年持平,预计明后年也不会增加太多。(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