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有理、有向--提高政治辨析题的解题能力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2/05 15:32 课堂内外-高考金刊 | |
所谓辨析题,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试题给予的观点、材料、情景等现象进行辨别分析,并作出科学评价的一种试题。这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近年高考的必考题型之一,所占分值较大,是影响考生得分高低的三大因素(不定项选择、辨析题、论述题)之一。解答这类试题,难度相对较大,要求也较高,且兼容客观性、知识性和理解性于一体。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提高辨析题的解题能力,抓好这类试题的解答训练,也就成了老师驾驭高考,学生决胜高考的关键所在。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一、有数 所谓“有数”,就是对试题所示的观点,要明确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或者哪部分观点正确,哪部分观点错误;或者观点在什么条件下正确,在什么条件下错误。要求学生对此应做到心中有数,判断准确。 以2003年高考江苏政治试题第36题为例: 例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本题属于正误混杂型的辨析题,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迷惑性,难度相对较大。 解答本题,首先要以扎实的书本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肯定第一句的合理性。其次,再依据试题的观点追问,矛盾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矛盾的多少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因而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任意制造客观上并不存在的事物的矛盾,也不能任意消灭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这样才能对试题所示观点做到心中有数,判断准确。 再以2003年高考江苏政治试题第37题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数次对政府机构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199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人员总数减少一半。2001年,又撤消了9个国家行业主管局。2003年,又将国务院的29个部门减少为28个。 辨题:建立高效政府的关键在于减少政府机构。 本题是一道由材料引出辨点的辨析题,时政性较强,且试题所示观点孤立抽象,它所涉及的知识要点,从思想政治课教材来看,基本属于知识盲点。因此,难度相对较大,对考生的能力要求也较高。 解答本题,首先要以已知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透过材料所涉及的种种现象,理清减少政府机构与建立高效政府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入手对试题进行辨别分析,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从对试题的分析不难看出,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政府机构改革的有关知识的理解。试题不是问高效政府是个什么样的政府?而是问建立高效政府的关键是什么?依据这样的审析考生将得出政府机构的减少与否,不是建立高效政府的关键因素,要建立高效政府仅靠减少部分机构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切实转变政府的职能,进而作出试题观点是不科学的判断,从而对试题所示观点做到心中有数,判断准确。 二、有理 所谓“有理”,就是要求学生能说明题中观点是正确还是错误的理论依据。即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有关理论知识说明题中正确的观点为什么正确,错误的观点为什么错误;或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在什么条件下是错误的。在解题时做到心中有理,论据有力。 仍以2003年高考江苏政治试题第36题、37题为例: 第36题着重考查的知识点有:矛盾的含义、事物的矛盾与事物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矛盾的客观性原理。依据上述知识要点,学生不难明确: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单地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从而得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结论。而矛盾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任意制造客观上并不存在的事物的矛盾,也不能任意取消或消灭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人为制造出来的矛盾,由于违背了矛盾的客观性原理,因而不论多少都不仅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反而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危害。通过上述分析,就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做到心中有理,论据有力。 第37题着重考查的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有关知识,题中所给材料侧重于强调我国政府机构的精简,给人一种政府机构的改革就是要减少政府机构的假象,并由此引出辨题:建立高效政府的关键在于减少政府机构。对此,可在前述判断的基础上,根据高考“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原则,在辨证观点的指导下,从考生已掌握的知识中提取恰当的知识要点,明确:第一,依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建立高效政府,确实要精简机构。第二,政府机构的精简不是提高政府效率的惟一因素,更不是关键因素。第三,建立高效政府,仅仅局限于精简机构是不够的,关键在于政府的职能是否真正转到高效的轨道上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做到心中有理,论据有力。 三、有向 所谓有向,就是要求学生能说明坚持正确观点的作用和意义,对错误观点进行批判。在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心中有是非,把握正确的解题方向。比如: 第36题要求学生在考试实践中能运用辨证的观点和比较的分析方法,在准确理解所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题中观点进行具体分析,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要求比较高,这对今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无疑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据考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一拿到题目,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有不少考生却陷入一个思维误区,把“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与“矛盾越多,发展的动力就越大”简单地等同起来,花费较多的笔墨去分析矛盾的多少表明的是事物的复杂程度,而事物发展的动力大小,则取决于事物矛盾解决的程度。相反,对事物矛盾的客观性以及人为制造的矛盾与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的比较,却很少分析,甚至是不分析,这必然会造成不应有的失分。这就是由于解题方向不明确所致,这种情况理应引起我们思想政治教师的高度重视,以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加以改进。 而第37题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考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解答本题的难度较大,似乎有种似是而非的感觉。究其原因,从主观上来讲,是因为有的考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对本学科的能力要求不清楚、不理解。客观原因是试题难度偏大,反驳推理的思维能力要求过高。归结到一点,依然与解题的方向感不明确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如何使学生在解答辨析题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解题方向,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的一个问题。 根据上述分析,第36题的答案可整理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这种矛盾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 (3)人为制造的矛盾与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有区别的。人为制造矛盾不仅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且适得其反。 第37题答案为:(1)建立一个高效政府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就机构而言,政府机构的合理设置是一个关键,因为机构臃肿与机构设置不足都会导致政府行政效率的下降。当前对国务院机构的精简是我国为提高政府效率而采取的措施之一。 (2)在当前中国,精简机构是建立高效政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若局限于精简机构是不够的,同时还要转变政府的职能。 (3)因此,减少我国的政府机构只是建立高效政府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更不是建立高效政府的关键。 总之,正确解答辨析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和比较的分析方法,透过试题的现象,抓住试题的本质,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理、心中有向。这是我们正确解答辨析题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