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招办主任访谈:自主招生能否兼顾公平效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2/23 15:18 北京青年报 | |||||||||
自主招生能否突破公平效率兼顾瓶颈(供图/Photocome摄影/本报记者魏彤) 新浪网教育频道与北京青年报《人才时代》专刊联合发起“谁该走进名校大门”话题讨论,欢迎就此话题发表您的见解 编者按:上期本报对参与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及班主任、中学方面做了采访,了解
观点一: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梁宇学认为,“对于文科特长生来说,自主招生的公平性如何维护是个问题。其实并不是质疑选拔本身,而是担心像文史类学科,对如何来评定学生水平是比较难界定的,仅凭几次测试难有准确的评价,这个方面的漏洞可能会成为产生不公平的机会。” ·我们看重的还是综合素质(北师大招办主任涂清云):如果单从公平性的角度来讲,其实不仅仅文科学生难以界定,理科学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师大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实力,主要招收在人文社会科学、理科基础学科、科技发明创造及艺术等方面有特殊才能的考生,与文科特长生相关的其中一条要求是具有文学、语言文化方面的特殊才能,并是全国竞赛(“新概念”作文大赛和创新英语作文大赛)中的获奖者。但即便如此,这也只是一个入门的条件,学校更关心的还是入门之后学生的素质到底如何。在自主招生的测试过程当中,师大没有设计专业的考题,而是测试发展潜力和心理健康,文化课交由高考把关。在面试环节,专家对学生的知识面、反应速度、表达能力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优秀的就是优秀,差的可能连回答问题都不利索,一目了然。实际上,无论考生是否得过省级或国家级的奖励,需要呈现的,还是一个综合素质。 ·尽量给考生充分的选择权(北大招办副主任刘明利):在文科自主招生的笔试环节,学校把10个备选题目全部拿给考生看,让他们从中挑选一个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进行论述,这就给了他们充分的选择权。在命题的时候,学校请权威专家设计了一些能够测评学生知识面和展示其才能的试题,并在面试与学生交流时,结合学生反应的敏捷程度、表达的流畅程度,尽最大可能对其真实水平给予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估。 ·达到最科学最准确还需时间(清华招办副主任王燕):对于文科特长生来说,学校主要还是通过笔试和面试这两个主要环节来考查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水平的高低以及知识面的宽窄,但如何才算最科学、最准确的确难以有个定论,这需要时间进行摸索,毕竟自主招生才进行到第二年。不同的学科肯定有不同的要求,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选拔环节会越来越科学、公平。 观点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助理沈献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今年自主招生的自荐方式,我持保留态度。虽然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自主招生反应积极,但很多人对自主招生政策的初衷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而仅仅将其理解为多了一次上名校的机会,这非常不好。自荐的学生很多,中学方面要花很大的精力处理自荐手续方面的事务,而高校招办面对大量的自荐表也是应接不暇,工作效率受到了影响。对自主招生采取慢慢放开的态度是绝对必要的。” ·有时出现冲突不可避免(北师大招办主任涂清云):其实除了效率,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公平”更需要考虑。如果参加选拔的人太多,必然要求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面试,组分得越多,不公平的概率就越高。因为尽管都是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但不同的老师毕竟有不同的个人偏好,多一票或少一票很微妙,同一个考生到不同的组别进行测试,结果很有可能完全不一样。因此,能尽量分组少点,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测试会更加公平。此外,大量自荐生的涌现的确给高校的招生部门带来不小的压力,这也与中学在审核材料时的态度有关。有些中学甚至把一些并不是真正优秀的学生也推荐过来,或者把不是想报这所大学的学生推荐过来。我们觉得在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前提下,学生自己也要掂量是否能够达到要求。当然一项措施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需要全面权衡,有时候出现冲突不可避免。 ·中学应对学生合理引导(北大招办副主任刘明利):这个问题今年北大表现得尤为突出,取消指定中学推荐后,一下子涌进来五千多报名的。要审核五千多个考生的材料,从中挑选出最后进入复试的三百多个名额,二十多个老师加班才能完成。造成这种局面其实与中学处理不当有很大关系,举个例子,一个中学就有几十个人参加自主招生,自主招生的名额那么少,这怎么可能?建议中学对考生进行合理引导,因为毕竟取得自主招生资格还是建立在高考基础上的,如果连高考这一关都过不了,其实没有意义。 ·理性的分析必不可少(清华招办副主任王燕):应该说造成这种现象的确与考生、家长或学校对自主招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有关。很多学生认为自主招生就是高校说了算,把它当成进入大学的另一途径,缺乏理性分析,其实选择这一渠道同样是有风险的。参加自主招生的考试,必然会分散一部分备战高考的精力,加之还有来自家长、学校包括学生自身的压力。想试一试的勇气应该肯定,但冷静分析同样不可缺少。毕竟只有具备了一定条件之后申请才更有把握,考生应该认识到,自主招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以高考为主。还有的学生报名参加了好几所大学的自主招生,其实从往年的历史来看,希望押宝试试运气是不可取的。当然觉得自己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自行申请,毕竟机会均等嘛!但无论是学校还是考生自己,理性分析必不可少。 观点三:有评论文章认为如果实行自主招生的高校依然围着分数打转转,那么扩大推荐中学范围也好,允许考生毛遂自荐也罢,实际作用都很有限。高考成绩过硬的考生自然无须毛遂自荐,而高考成绩不过硬的考生即使毛遂自荐了,跨不过分数这道“门槛”又有何用?高校自主招生的分数“门槛”能否可以再低一些,使那些高考成绩并不好的特长生有更多的机会? ·今后发展单靠一点点特长不够(北师大招办主任涂清云):从我们大学的角度来讲,还是一直强调自主招生是在综合素质高的基础上选拔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拔尖人才,他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的综合素质是很优秀的,因为目前自主招生的程序是先通过学校测试这一关,然后还要经过高考这一关,如果高考这一关没有过,同样无法进入大学的视野。学校认为,单靠一点点特长是不足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构建一个宽广的平台的,因为本科教育实际也还是在打基础。我们不妨看看曾经一度被热炒的“少年班”,里面的神童最后到底发展如何? ·降分基本不具备可行性(北大招办副主任刘明利):说实话要降分对北大来讲有很大困难,基本不具备可行性。北大每年在全国各省招生,哪怕就是1分都会刷下去好几十人,假如一下降50分进行自主招生,那么报名参加自主招生的恐怕就不止五千人了,至少上万甚至更多。自主招生作为高考的一个补充,我们觉得口子还是先开小一点,等逐渐成熟之后再考虑扩大。 ·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更具潜力(清华招办副主任王燕):各个学校有不同的政策,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从培养发展的角度来讲还是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那就是为他们的将来打造一个更大的平台。因此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当然,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可以试行不同的政策,让那些具备一定基础又有特长的学生能够有机会进一步深造。 观点四:南京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赵清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发表过这样的看法:自主招生是为了跳出“一张试卷定终身”的框框,但现在会不会变成用“一张试卷”代替“另一张试卷”?学校出的题目,选拔性究竟如何?谁能保证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学生肯定是学校想要的学生?另外,如果大家都来组织考试,学生就会“疲于奔命”。 ·个性化的选拔方式尚待完善(北师大招办主任涂清云):的确,在以往的高考当中,有些地区出现了“你考什么,就学什么、教什么”的现象,这对于选拔人才是不利的。自主招生尚在摸索之中,师大之所以没有在笔试环节再出与学生专业有关的试题,而是改为测试发展潜力与心理健康的试题,也是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考查选拔学生,这种个性化的方式是否具有科学性和推广性,值得大家进一步探讨,我们也在进行追踪监测,不断完善。至于考生参加不止一所大学的自主招生,想法可以理解,他还是想多争取一次机会,但也应该客观考虑到由此带来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以及成本过高等负面的东西。 ·我们很看重面试(北大招办副主任刘明利):事实上自主招生不是用“一张试卷”代替“另一张试卷”,高考是没有面试环节的,但自主招生为高校和考生提供了一个直接对话的机会,比一张试卷定终身更科学些,北大自主招生笔试和面试成绩就各占一半。此外,学校在命题过程当中也会根据自己的特色和办学理念来进行。至于学生参加多个学校的自主招生,可以理解,也看个人的意愿了。 ·还是要靠合理引导(清华招办副主任王燕):清华自主招生的笔试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40%,也是为了全面公正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个人认为,应当尊重学生的选择自由权,但要合理引导。因为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学包括学生自己都涉及一个成本问题,中学可以适当分流,多种方式并举,为考生选择一所理想的大学创造条件。 自主招生网友评论 ·高考的不合理之处,主要是一考定终身。如果借鉴美国SAT考试的办法,随便你考几次,只算最好的一次,不就解决了吗?中国也可以成立一个ETS那样的专营考试的机构嘛,这样就不必各个大学另外花钱费力去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了。 ·推荐、自主招生———弊端太多,给走后门创造了机会。 ·在中国现阶段越是没有人为因素介入越公正,考试是现阶段中国最不坏的选材标准!什么保送(特长除外)、三好学生加分都是应该取消的。 ·在很大程度上,读名校的目的是希望在专业领域内有出色的表现吧。语文的能力相当重要。研究中国的问题要精通中文,研究尖端的技术要精通英文,研究佛教要精通梵文……否则,正规资料读的少,知道的慢,甚至难以交流,总是有影响。所以,对特长生应该谨慎。像北大,除总成绩拔尖外,大概还需要有语文、外文优异的底线;清华,虽然是工科校,恐怕英文的要求也不能例外。因为英文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前沿用语,只能要求好上加好。 另外,我们的学生活动能力还是弱。虽然美国考试要求学生参与多,表现出效率差。但是,学生的活动能力无形中却得以锻炼。所以,现在名校招生的时候给予借鉴,方向是对的……至于其他高校的学生,希望他们有机会补上这一课。至少硕士生招生要想想办法……博士生应该有高级专业推荐书的要求。很难想象,一个博士生对国家高级专业领域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我小孩去年被浙江大学自主招生录取,整个录取程序严格得很。具体执行的老师工作非常认真,以至于高中最后几次模拟考试成绩非常好(已经有把握上北大清华)也没有放弃浙大。孩子说:如果另换学校不去浙大就太对不起浙大自主招生的老师了。哦,最后我小孩高考成绩确实能去北大清华。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