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 正文

可与维纳斯媲美的东方神雕--云冈石窟

http://www.sina.com.cn 2004/02/25 10:48  《博物》杂志


  千古以来,人们为断臂维纳斯之美深深折服,殊不知位于中国山西的云冈石窟,其中也折射着古希腊的雕塑风格。它们迥然不同,却同样在世界雕塑史上辉映千古,传承后世。今天,考古学家又将这门艺术用数字化技术重新记录下来。千年云冈,过去与现实瞬间交融,它能否在数字化技术下穿越千年,获得重生?

  文成帝自有选择云冈开凿大佛的理由。距北魏都城平城(即今大同)仅15公里的云冈当年被称为武州山,坐北朝南的武州山与不急不徐流过的川水相得益彰。早在北魏初年,这里就因地处北方要塞而成为北魏先帝祈福的神山了,加之适宜砂岩岩质,云冈成为造佛的首选之地。

  唯有造大佛才能显示鲜卑族业已强大的气魄!公元五世纪,北魏,这个来自北方古老游牧民族——鲜卑族的后裔建立的王朝,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当长城不再是阻碍,强大文明的农耕世界踩在脚下,他们要加强在百姓精神世界的统治地位,他们选择了武州山岩壁开凿了这无以伦比的艺术工程。

  1500年后的今天,作为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石雕佛像群,云冈石窟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无价的宗教艺术宝库,为了更好保护属于全人类的宝贵遗产,高科技的数字信息技术正慢慢渗入石窟文物保护措施中。

  眼前的云冈大佛等值线图是在数千甚至上万张底片的基础上处理的,高科技的近景测绘技术带给云冈全新的活力。

  测绘人员事先在目标物体上选好一系列间隔不远的点作为基准点,测定它们的经纬度,然后在100米距离内,按精度要求、用测绘专用摄影机对同一区域从不同角度、方向拍摄,最后利用事先选好的基准点对多张底片加工处理,得到整个佛像的立体数值模型。

  近景摄影为珍贵的石窟文物建立了精确的数字档案,最大程度地保障着今后的“修旧如旧”。在建设部遥感制图中心,我轻轻拿起为了防止变形而采用玻璃特制的石窟底片,在图像处理仪器中,多张不同方向角度底片的融合让石窟产生了立体的效果。我仿佛又回到了云冈,徜徉在粗犷、高大的昙曜五窟之间。

  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就是北魏一代高僧昙曜主持开凿的“昙曜五窟”(下页平面图中16至20窟),五尊主佛身着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服装,目光炯炯、豪迈敦厚,据说是为北魏帝王量身订做的,这部北魏的立体史书就从这里展开。

  宗教传承者的命运与帝王的态度紧紧相连,北魏太武帝采取极端灭佛举动时,执着佛法的昙曜不得不藏匿起来。公元452年,文成帝继位恢复佛法,昙曜带着修佛如帝的想法进京(平城)请命,集中全国能工巧匠,亲手拉开了魏晋南北朝轰轰烈烈的佛教艺术工程的序幕。

  然而关于昙曜的历史记载却少之又少,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生卒年月。我们只能想象: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禅僧,带领众多匠人、弟子远离尘世喧嚣,用手中的锤凿执着地赋予顽石以灵性……一晃几年,佛容终于露出了半个脑袋,已两鬓斑白的老僧倍感欣慰。禅僧,艺术家,还是设计师、指挥家……谜一般的高僧昙曜可谓云冈石窟的开山之祖。

  建筑学家考证,云冈的石窟通常是自上而下开凿的。工匠在选定好的岩壁面前堆砌土石登高开凿,先雕刻窟顶与佛像的头部,然后向下是佛身,最后开窟门,墙壁部分以及运废石料同时完成。

  过程说来简单,可是当你走进相当于四、五层楼高的清凉石窟,面对表情丰富细腻的大佛,看着从顶到底没有一处不被雕刻纹饰覆盖的窟壁,你会由衷赞叹人的双手力量的伟大,还会为他们对佛像大小、比例、表情的控制而折服。

  文化不高的古代匠师有自己朴素的口诀——“如鼻大可小,小不可大;而眼小可大,大不可小”。与很多石窟的泥塑造像不同,云冈石窟完全在石头上作业,佛像的一衣一发、一颦一笑全靠匠人手中代代相传的锤凿与信念。云冈匠人的技法传自何处呢?

  印度是佛教的故乡,当古希腊亚历山大东征曾侵入印度西北部,带入的希腊艺术风格与犍陀罗地区的传统佛教艺术结合,形成崭新的艺术样式——犍陀罗式雕刻。

  传统佛教艺术形式翻越崇山峻岭、荒漠戈壁来到中原,与当地民俗时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云冈既可窥探犍陀罗佛教艺术的本源之美,又可体会到时代特色的独具匠心,云冈的美是独特的。

  云冈石窟中常用的莲花图案来自于佛教的母体,而产于华中的忍冬花纹样的图饰就是本地匠人精心设计的。常称金银花的忍冬,中药以其花、茎入药,而北魏的禅僧则看中了它耐寒、易生的品质,把它的叶子连续重复并不断复杂化,加入鸟兽等动物图案,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装饰花边。

  故乡的动物图案来装饰更是鲜卑民族的独到之处。石柱上、窟壁内常常可以找到来自鲜卑族远祖生活的大兴安岭的鸟兽、树木,如鹿、虎、桦树,而少见佛教传统应有的天王、鬼众等。鲜卑族虽后来融于汉民族而消失,但他们用艺术语言向世世代代前来观摩朝拜的人传递着自己的古老文化。

  徜徉于千座窟龛、数万佛像间,当年工匠在洞中的凿凿声仿佛不绝于耳。云冈石窟不同发展时期带给后人丰富的艺术享受,早期的石窟皇家大力支持气势恢弘、气质豪放的特点;皇家与王宫贵族分别经营的中期,造像大小不一、风格日趋汉化细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以后的晚期,涌现众多蜂窝似的小窟,造像也愈加接近生活化、平民化。纵观古今中外的宗教造像,人们无不是在顽石或其他材料上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把生命的幻想赋予顽石,云冈也是如此,容不得你不去仰视它不可抗拒的宏大魅力。(责任编辑 张迪)

  《博物》杂志2004年第一期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