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战略――与区域发展共融的基础教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3/12 16:38 上海教育 | |
近年来,生活在上海市杨浦区的居民会发现,身边相继冒出了复旦实验中学、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民办同济大学实验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双语学校、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等名称上带有大学校名的中小学。对于这些学校来说,校名的变更不只是对高校品牌的一次借用,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次重新焕发生机的契机,而这正是杨浦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战略――依托高校,与区域发展共融。 如何理解依托高校办学?杨浦区教育局局长姚家群用三句话作了鲜明概括:依托高校品牌提升基础教育的品位,依托高校师资提升基础教育师资人文素养与科学底蕴,依托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拓展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空间。 借助名校的品牌资源 这些日子,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新鲜事”不断,高校教师来校开设选修课,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教授组成导师团定期开设讲座;学生可进大学课堂进行旁听,参与大学的各种活动……提起发生在这所学校里的显著变化,就不得不提杨浦区推行了四个年头的基础教育依托高校办学的改革举措。四年来,这一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批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 在上海,杨浦区是出了名的高校集聚区,60余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分布着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17所高校,约占上海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可谓著名学府与科研机构林立,专家教授与专业人才集聚。但以往,很多中学与高校距离虽近,有的甚至是一墙之隔,但却大多与高校“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更谈不上互相之间的合作,而多数高校把全部精力投注到自身的教学与科研之中,与基础教育少有接触。 随着上海“二级政府,三级管理”政策的实施,“科教兴市”口号的提出,打造“知识杨浦”目标的明确,地处杨浦的高校相继提出了要为当地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正如杨浦区区长蒋卓庆在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揭牌成立时说的,传统工业杨浦向知识经济杨浦的飞跃正蓄势待发,要依托高校,本着推动杨浦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共同为学生发展和受到最优化教育创造新的空间。这就需要有更多的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携起手来,创造更多相互合作的契机。 面对高校如此强大的发展态势,杨浦区一直在思考基础教育如何适应区域发展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适应现代社会青少年身心发展对提升素质的迫切要求,从而对现有的教育理念、办学体制、教育内容、方法直至技术手段作出调整和革新。顺着这样的思路,挖掘高校教育资源这一丰富的宝库,对杨浦区的基础教育而言,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姚家群提出的理念是“实现共享、互动和双赢,依托高校办学,探索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于是,2000年,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挂牌成立,这也标志着杨浦区基础教育依托高校办学的正式开始。 引入雄厚的师资资源 如何依托高校办学?杨浦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定位很准:首先瞄准高校雄厚的师资资源。 李秀萍,原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师,由她带领的7名大学英语教师直接“进驻”上海外国语大学双语学校,担任学校全日制英语教师,进行学校“英语精读”教学工作;汪中民,原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现已是该双语学校的校长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步入中小学校的大学教师已经越来越多。 自2000年起,同济一附中每年都会有同济大学的教师前来兼课,校长陆戌令介绍说,在同济大学教授、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开设了邓小平理论学习和基础德语等课程,丰富了学校的拓展型课程;学生不仅可以自行开展课题研究,还可以参与到大学生的课题研究中,这样,研究型课程的实施途径得到了拓宽;学校还进一步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旁听大学课程,并建立了学生高中阶段所修大学课程学分有效认定的机制。 同济一附中的例子并非个别,高校和基础教育学校之间的课程教材合作已普遍在杨浦区铺开。杨浦高级中学邀请多所高校的各科教师来学校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课程,上海理工大学打算将学校机器人、计算机等优势专业的课程向上海理工大学附中的高中年级延伸,同济大学也准备把建筑艺术专业的课程延伸到高中年级……在依托高校办学的过程中,高校教师直接参与中学的教学已成为一大亮点。 高校专家来中小学开设讲座、作报告并不为奇,但能长期、系统地在中小学开设前沿知识性讲座和报告,就是依托高校办学学校的特有优势了。由同济大学资深教授组成的导师团,定期到同济一附中开设各类科普、科技前沿动态和当前热点问题的讲座。至今,已有范立础院士开讲“桥梁美学”,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专家王汝建教授谈北极研究,同济大学外事办副主任李梅博士结合亲身经历讲上海“申博”的“趣闻轶事”……这一切极大地开拓了师生的视野。 最近,随着杨浦区构建“知识杨浦”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杨浦区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各基础教育学校在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均衡化的道路上携手共进,开设了“杨浦大学城院士论坛”。2003年11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教授作为“杨浦大学城院士论坛”的第一位院士,为杨浦高级中学的师生作了《理想?立志?成才》的演讲。与此同时,上海体育学院附中、上海理工大学附中也在为每学期开设教授论坛进行积极的筹划和准备。 如果说直接借助高校师资对中小学来说是一股创造性的强劲动力,那么,依托高校师资,通过指导、合作、进修等灵活而紧密的形式,从整体上提升各校师资队伍水平,则是各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同济一附中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赴同济大学旁听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以提高教师的学力水平和理论层次;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王兴扬、杨性义两位教授则每半个月就会去双语学校听课、开讲座、与教师们进行双语教学方面的研讨。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上外双语学校的生物学科教师谢敏,经过大学教师的听课、点评和点拨,生物双语课上得精彩生动。在这所学校,像谢敏这样取得快速进步的教师为数不少,这使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共享双赢的发展资源 同济一附中从同济大学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和文化底蕴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以同济大学“同舟共济”作为附中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精神,积极参与同济大学的各类文化、科技、科研及各种交流活动,倡导并鼓励附中的学生团委、学生会及学生社团加强与同济大学学生团委、学生会及学生社团之间的沟通、交流等联谊活动,以此逐步提升附中师生的人文素养。 “近水楼台先得月”,上外双语学校依托上海外国语大学,从中获得了不少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美国亚洲基金会每年都会通过上海外国语大学向中国高校赠送一大批图书、资料,上外双语学校也就有机会在这些图书、资料中,挑选适合中学生阅读和教学的教材、课外阅读资料等。此外,上海外国语大学还为双语学校的教师办理了借书证,从此他们就可以“享用”大学图书馆里丰富的资料了。 2000年9月正式开学的复旦实验中学为杨浦区依托复旦大学办学系列划上了一个完美句号。杨浦区依托、依附复旦大学而办的学校,分别有复旦大学幼儿园、复旦大学附属小学、复旦二附中和复旦附中等,其中,复旦附中是市重点中学,复旦二附中是初级中学,而复旦实验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依托、依附著名高校的较为完整的基础教育体系,使复旦大学的优势资源在基础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辐射。 依托高校办学,是否意味着高校仅仅是一味地“奉献”和“输出”?事实表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整个合作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上海体院附中校长沈洪告诉记者,“合作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文化合格、技能特长”的、有文化的体育人,体院附中的学生如果优秀,毕业后可以直接升入上海体育学院。如此一来,体院附中就成为了体育学院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时,体院附中还是体育学院理想的科研基地、实验基地。上海体育学院院长于信汇认为,上海体育学院与体院附中的合作不是利益的合作,而是培养人的合作。同济一附中不仅为同济大学解决了人才引进方面的“后顾之忧”,同时在同济大学艺术节、圣诞新年联欢活动中,同济一附中的民乐队、合唱团被邀请去同济大学演出,在艺术中加强了交流。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孔德云告诉记者,学校将作为上海理工大学创造教育实验基地,为该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条件,共同探讨高中与大学的教育衔接和人才培养模式,对此,区教育局将给予充分支持。另外,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可优先录用上海理工大学推荐的优秀毕业生从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上海外国语大学希望双语学校能够为其提供优秀的生源,为此,他们给上外双语学校提供了直升入学的名额,保持了学生在语言学习上的连续性。尽管上外双语学校成立仅有三年,但是学校的现有表现已经让人们看到了其良好的发展势头。姚家群认为,杨浦区依托高校办学也将为上海高校的特色专业发展贡献创新性的力量。(徐晶晶 陶小青 周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