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正文

解读高考地理大纲:贴近教学 内容概念准确科学

http://www.sina.com.cn 2004/03/16 18:53  中国青年报

  作者:济南市教研室 程菊

  2004年《考试大纲》的地理部分较之2003年的《考试说明》改动较多。基本原则是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内容的描述上更加科学、准确。主要改动集中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和地图部分,共有5处改动。

  ①在“日地关系”部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之前,增加了“太阳系概况”几个字,把隐含的内容表述得更加明白;②将“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一句改为“太阳能量的来源”,使之更加符合教材内容;③删除了“宇宙环境”中的“宇宙环境保护”部分。因为目前人类还谈不上保护宇宙环境的问题,如果仅把大气高层说成是宇宙环境,则很不准确;④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部分中,删除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因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密不可分的;⑤在地质灾害部分中,以“主要地质灾害”取代了原来的分项表述,把考核内容放宽,以避免分项表述时造成的片面强调某几种灾害的倾向。

  人文地理部分共有8处改动。

  ①在“农业区位因素”部分,将“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替换为“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因为区位论对于分析点状分布的地理事物具有一定说服力,而对于片状分布的地理事物则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加以说明和解释。因此,在农业问题中强调区位,有点“泛化”的味道,使本来简单明了的问题复杂和抽象化了;

  ②在“人口数量与环境”部分,将“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改为“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把“人口发展模型形成”替换为“人口数量增长”。这两处变动均是为使表述更加符合教学实际;

  ③在“聚落的形成”中把“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替换为“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进行这种替换基于的事实是:人类社会诞生初期,聚落的形成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那个时期还基本没有“历史条件”可言。同时删除“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④在“城市的区位”部分,用“城市发展”替换了“城市区位”的提法;

  ⑤“城市化”一节将题目直接改为“城市化及其进程”,删除了“城市化的标志,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⑥“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中,原“区域发展中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和作用”表述不顺畅,改为“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⑦在有关环境的表述中,将“环境问题及其发展”改为“环境问题的产生”,将“环保事业”替换为“环境保护”。这表明在中学地理教育中不可能讲解关于环保事业的全面内容,而只能讲解其中关于环境保护的部分;

  ⑧把“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发展”改成“人地关系的演变”。因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涉及的仅仅是人地关系本身的一些基本问题,而不是人地关系思想的形成等学术发展方面的问题。

  除了以上两大部分的变化外,中国地理的“国土的整治与开发”部分也有两处主要的改动。①鉴于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河流综合治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所以,把强调正面意义为主的表述改为客观性表述,即将“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河流综合治理的意义,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改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河流综合治理”;②有关商品农业的部分,除了文字的梳理外,将“发展方向”改为“发展趋势”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实际。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