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21世纪》留学杂志 > 正文

特稿:海归的发展空间

http://www.sina.com.cn 2004/03/22 14:45  《21世纪》留学

  文/冻千秋

  国内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很多人近几年想当然地以为“海归”是不愁没有工作的,而且必然是高薪的。也是这种想法促使许多人不惜一切代价异国求学。正是这种机会成本与金钱成本的大批量投入,使他们形成回国就业的高期望值。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飞速发展,国内产出人才的质量不断提高,导致水平参差不齐
的“海归”就业也面临种种问题。有的人甚至对当初留学的抉择产生了怀疑。留学生究竟应该怎么锤炼自己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的需要,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他们心中的困惑。

  北京一家酒店招聘前台接待,要求应聘者具备高中学历即可。令招聘单位意外的是,一名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的陈先生要求应聘这个岗位,而且开出了600元的薪水;

  中关村某家软件公司以月薪2500元招聘一名软件工程师,提出“有留学背景优先”,原以很难吊起“海归”的胃口,没想到一下子引来三名“海归”硕士竞聘……

  有人视海归为“空降兵”

  今年的职场,将会使越来越多的职场人感受到竞争的压力。据51job公司对全国今年1月份的职场调查显示,人才竞争的总有效职位数比2002年12月锐减1868个。这预示着今年人才市场依然严峻,无论海归派、大陆派还是港台派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从数字来看,京沪穗深四地今年1月的月平均有效职位数与去年末相比,都呈下滑趋势,尤其是上海的月平均有效职位数流失了1430个。

  在目前就业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很多“海归派”从现实考虑,大幅降低薪水要求,将开高薪的计划放在进单位做出业绩之后。澳大利亚某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坦言,以前他也曾向用人单位开价年薪10万元,但用人单位普遍不能接受,结果一家单位也未落实。现在他表示,只要单位开出的薪水不比留学前低即可。

  有关资料显示,在过去的20年里,有40万中国人留学海外。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3万名留学生学成归国。与此同时,“海归派”的人数还在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不过,在招聘会现场,甚至招聘广告上,已经很难看到留学背景这一条件。尽管出国留学人员曾经抱有“镀金”就业的初衷,但许多有着留学背景的人员,并没有像他们所期待的成为招聘市场中抢手的人才。一位刚从英国某大学毕业的学生回国寻找机会。然而,因为缺少工作经验,雇用他的一家咨询公司只开出4000元人民币的月薪,职务也是从最底层做起。这个薪水自然和他“投资”几十万元的留学支出很难成正比。

  对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有关人员说,前几年欧、美、日经济发展较好,留学人员回国少,加之国内毕业的MBA等高级人才数量不多,而中国经济又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因此,供不应求的状况使得海归派吃香,他们在国内的收入甚至超过了其在国外的收入。

  随着美、日经济的衰退,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特别是“9·11”事件之后,人才回国,本来感觉很好,但实际遭遇的情况却大不相同,甚至几个月找不到工作的事也有。

  “海归”已不再是人才市场上被热炒的概念。一家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将“海归”形容为“空降兵”,认为许多“海归”并不了解国内企业的情况,而是生搬硬套国外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这种理想化、超前化的做法与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甚至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的团队合作。

  当留学仅仅是一种背景时

  关于海归遭遇冷落的现象,有关专家分析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回国人员越来越多。仅以上海为例,现在每年出去的人虽然仍以30%的速度增长,但回国人员的增长速度却是50%;二是本土人才迅速成长起来了,他们在技术与国际化视野上并不逊色于海归派;三是中国高校培养的MBA等高级人才也越来越多,他们不需要出国就可以拿到国际上能用的资格认证书;四是国内企业也不再盲目“崇洋”,对人才的引进更趋理性化。

  外企服务集团人力资源分公司总经理王晓平分析后认为:“海归”派分几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是在国内有经验、有学历背景的,他们出国进修或者在国外有工作经历,也就是真正“镀金回来”,是很受外资公司、民营、国营企业青睐的,其薪酬的增值幅度最大,翻几倍都是正常的。第二种是没有专业工作经历的“海归”们,他们对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经营管理、电子商务方面比较了解,但他们通常的想法是由于出国“投资”比较大,一回来就想快速把“成本”收回来,因而对薪酬的期望值也比较大,甚至要3万—5万美金的年薪,实际上1万—2万的都难找。而国内这几年发展得很快,不少大学生的外语也很好,如果“海归”能把自身放回国内同等水平,把自身价值放在市场上衡量,先把基础打好,增值也是很快的。另外一种就是在国外瞎混的,包括一些高中生,学习也不怎么好,未必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有钱、有机会,能出国混个洋文凭回来,但有的人甚至连外语说得都不利索,他们的前景就比较令人堪忧。

  事实正是如此,随着近两年就业形势的严峻,许多留学生是因为在国内没有找到合适的学校才出国留学的。这种留学生出国学习的目的并不明确。在国外几年的留学生活中,既没有学到国外的先进知识,在外几年又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这样的人还不如本土的优秀人才。

  沃尔玛人力资源部的邢文超先生介绍说,中国外企里的海归人,实际上处在一个相当尴尬的位置。海归人从海外回来后,单靠从西方学到的经验,来管理中国内地经验丰富的员工,没有相当的本事,不是那么容易可以“搞定”的。同时,海外总部给这些海归人的压力也很大,因为他们常常被美国总部反问:“作为美国公司的代表,你如何在中国实施全球战略?”具体到沃尔玛的用人原则,邢先生说:“我们用人的标准是人与岗位是否适合。而不在乎你有什么样的背景,且我们选择的人不见得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最适合的。”

  真正的“海归”绝对不会失业

  就在部分海归面对自己的失宠而叫苦不迭的时候,北京双高人才中心和中关村园科技区组团赴美国硅谷高薪选贤,这些空缺岗位主要来自联想、用友和紫光等著名企业。用人方最为缺乏的是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关于年薪,底价为20万元,上不封顶。

  根据最新统计,截止今年8月底,中关村高科技园区8900多家企业中由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达1357家,约占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3%。园区留学人员近4000人,是1999年的4倍。从技术和专业方面,对“海归派”的需求主要集中在IT和生物制药领域的稀缺专业。从管理人才方面,则需要有国外工作经验的、成熟的、能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操作规律的人才。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派出各类出国留学人员45.8万,其中13.5万人已经学成归国创业或为祖国服务。近10年来出国留学工作发展迅速,出国留学人数迅速增加。1992年至今,出国留学人数累计达30多万人,学成回国工作的有8万多人,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

  为吸引和支持优秀留学人员长期回国工作或短期回国服务,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1990年制定了《回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管理规定》,截至今年6月,共资助21批2万多回国留学人员,资助总金额达4亿元人民币。全国创办多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园内企业有1300多个。为了支持留学人员短期回国讲学、学术交流、合作科研等活动,教育部于1996年制定了“春晖计划”,到2001年共资助了3000多人回国服务,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据有关部门介绍,截止到8月底,我国已建立60多家留学人员创业园,“海归派”创办企业近4000家,去年总产值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从1998年起,海外留学人员归国人数年均递增13%。

  有海归人士说,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归国,“海归派”越来越不吃香了。北京市主管科技教育的副市长范伯元反驳说,海归派从来没有“越来越不吃香”。北京市正在研究制定新的政策,继续鼓励出国人员回国创业。但他后来补充的话很有意思:并不是所有从海外回来的人都能成为“海归派”。他们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确实学有所成;二是确实心系国家的发展,把自己的创业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如何锻造自己为成功“海归”

  如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把自己培养成真正适应国内市场需要的人才,这其中的学问可大了,从想出国留学到怎么留学才能更适应市场的需要,海归人士智联招聘网的CEO刘浩都会告诉我们的。

  首先,出国留学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不能盲目。出国本身不是目的,如果在80年代出国留学存在盲目的可能性还情有可原,因为那时国内的经济环境所能给人才提供的机会还很有限,远没有国外能提供的机会多;而到了现在,国内可以提供很多很好的机会,出国就意味着放弃这些机会,代价是很大的,一定要认真设计自己的留学之路,不要把时间荒废了。

  其次,要事先熟悉西方的文化,这绝不仅仅指语言方面。事实证明,熟悉并能迅速融入西方文化环境中的人往往容易取得成功。

  第三、心理素质的准备也很关键。在这点上,现在的年轻人由于条件比较优越,心理素质往往比较差,很多人对投入一种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几年时间抱着紧张甚至恐惧的心理。所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很重要。

  第四、对即将准备出国的学生和家长,我想建议他们在出国前调查一下:国内未来5年的市场是什么样?哪些专业热,哪些专业会降温?用人单位未来5年更看中应聘者的哪些能力?如果能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将来回来就业时也许会有的放矢。

  第五、在国外,以积极的心态学习和积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留学生性格往往比较内向,“豁”不出去;应该努力将心态开放,尽可能扩大接触面,力争成为通才。有个同学求学的心理学系本来是不收非心理学或教育学本科学历的学生的,她为了争取到学习的机会,自己跑去找到一位该系非常有名的教授进行交流,最后教授认为她可以,亲自为她写了推荐信。

  第六、在国外的工作经历一样要选好起点。要时刻想到自己所走的每一步在多大程度上能对自己将来回国发展产生价值,选择有在亚洲乃至中国拓展业务计划的公司,是为将来回国打好铺垫的上策。

  第七、保持从前在国内的人际网络。不要因为出国就疏远了从前的朋友,否则将来回国一切要从头来过,会有孤立的感觉,关系网重新建立也会耗费很大的精力,并且效果还不如关系一直保持下来的好。

  第八、不要惧怕改变。不要死抱着从前的专业不放,在国外,你能得到的机会及可能性都是多方面的,改变也许意味着一个全新的起点,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取得物理学硕士后,在美国生活三年的经历让刘浩改变了自己从前“学者型”的规划,转攻法律;第一年是比较艰难,但之后的学业便非常顺利了。有的时候改变并不如人想象得那般可怕,只要你跨出了这一步,眼前就会豁然开朗。

  第九、选择适当的时机回国。力争进入在亚洲或中国有业务发展计划的公司,被派回到国内来。刘浩认为,单枪匹马回国的海归人员取得成功的难度往往比较大,被国外公司派回来的海归人员,起点可以高一些。他在旧金山的风险投资公司,大部分投资项目在中国;在这家公司工作的三年时间里,他的大部分工作时间都是作为投资方的代表在国内工作。后来,他的角色由投资方转变为管理者,正式成为智联招聘网的CEO,最终回到了国内。

  无论在大公司或小公司,尽可能快地作出成绩,证明自己的实力。现在许多企业看重的并不是你是不是海归人员,而是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从这方面说,你是不是具备留学背景都不再重要。

  留学生归国后的职业规划

  前两年海归热的时候,他们大可不必考虑包装自己的问题,可是现如今竞争如此激烈,不可避免,他们要想方设法展示自己的特长,以谋得一个好的差事。但是,很多海归人员由于在国外学习和工作时间较长,当他们回国后,对就职的技巧往往缺乏一些基本的认识,对他们就业不利。

  对此,上海某猎头公司的负责人介绍说:任何一家猎头公司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对人才进行包装。当然这种包装是绝对以事实为依据的,我们不会夸张或虚报其经历。

  包装的内容主要有培训和指导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猎头公司实际上扮演了一个职业经纪人的角色,对海归人员的就业提出指导和建议。

  首先我们会帮助他们正确定位,作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根据他以往的经验,他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其次是结合他的实际经历和综合素质,分析他的强势和薄弱的地方,在就业过程中,如何在简历、面试等环节将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并弥补其薄弱环节。我们会提出建议,让他去参加哪些长期和短期的培训课程;再者,在每一次面试时,我们事前都会对公司进行具体分析,为应聘人员度身定做面试的方案,以助其成功就业。

  海归人员在面试时,首先应当明确公司所在国家文化背景,并对公司的面试风格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到有备而来。

  亚洲的公司,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在国内的企业,由于同属亚洲,很多方面都较相融,因此他们在面试时会比较严谨,有时候甚至会表现的很苛刻。他们会很注重细节,整个面试的气氛会较压抑。欧洲的公司,如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企业,由于他们强调工作就是生活,把工作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来看待,因此这些公司的面试会进行的很随意,谈话的内容也会是一些休闲类的,他们考察的主要是你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等。美国和德国的公司较相似,美国公司的整个过程是非常正规的,他们自己往往有一套专业性的题目,而且面试也会分成人事主管、人事经理、大老板以及几个专家一起面试等多个层次。到这样的公司面试,应当有充分的准备。德国公司就更为严格了,这与德国人严谨的工作态度有关,他们一旦设定了一个规则,就会严格的执行下去。

  海归就业最关键的是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大部分海归派不知道如何做自己的职业规划,建议他们去找一家咨询公司,让其协助进行。要全面的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劣后,就可以明确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准备,今后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鉴于目前海归人员就业的现状,他们其实可以适当的降低门槛,从低往高做起。由于他们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国际化经验,只要他们保持一个平常心态,相信他们会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因为他们从国外回来,其实面临的是与大学毕业时一样的境遇。对于海归人员来说,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因为他们出国前都是带有很高期望值的,现在回国了,会有较大的心理落差。第一份工作找不好,会对他们的信心有较大的打击。适当的降低门槛,找到一份有发展潜力的工作,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会很有帮助。

  现如今,中国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发展迅速,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他们对海外优秀人才的需求量还会大幅增长。民营企业今后会为海归人员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留学生们能够扎扎实实、充分掌握国外大公司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且深入了解中国国情,灵活自如地实现“拿来主义”,到那个时候,海归也就真正实现了“海归”!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