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考试中心 > 其他行业资格考试 > 正文

全国职称外语考试:职称考核体制的阑尾

http://www.sina.com.cn 2004/04/15 11:32  人民网-市场报

  4月11日9时整,铃声响起。在全国各地,上百万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开始伏案答题,以求通过今年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考试。

  在现有人事体制下,对全国各企事业单位数以千万计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只有通过职称外语等级考试,才有资格参与职称评定,而职称评定直接关系晋职、加薪、住房等待遇。对他们来说,这个考试不能不考。

  “一刀切”:选拔人才还是束缚人才?

  1986年始,我国将职称评定与一定的外语水平联系起来。自此,科教文卫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评定职称,必须通过外语水平测定。

  1999年始,职称英语水平测定采用全国统考方式。该考试共分综合类、理工类和卫生类三个专业类别,每个专业类别考试各分为A、B、C三个等级,是目前我国参考人数最多的考试项目之一。

  然而,自政策出台之日起,对其“一刀切”的模式,质疑之声就不绝于耳。

  质疑之一:所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必须学习外语?

  4月11日,本报记者分赴北京市汽车工业学校、机械工程学院、计划劳动学院等职称外语考试考点随机采访。

  北京某中医研究所牛大夫说:“我的专业和古汉语关系密切,与英语水平没有必然联系,可职称评定不考古汉语考英语,真是荒唐!”

  北京市第57中学教师金超说:“我教初中数学,和外语没有什么关系,但为了应付考试,我还要复习英语,参加培训班,每天忙到深夜,浪费了不少备课和钻研业务的时间。”

  感到委屈和不解的绝不仅仅是牛大夫和金老师,恐怕相当一部分参加职称外语考试的专业技术人员都有同感:虽然日常业务用不到外语,但为了职称评定却不得不硬着头皮投入巨大精力报名培训,并参加考试。

  对于职称评定中外语水平“一票否决”的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丁大建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虽然提倡国际化,但各个行业对外语工具要求的高低是不一样的。所以国家职称外语考试这种全民性‘过关’没有道理。”

  质疑之二:外语水平是判定人才的第一标准?

  职称外语是人事部门主管的强制性考试,专业技术人员要想成为国家承认的“人才”,必须跨进这第一道门槛。外语,成了国家判定专业技术人才的第一标准。

  记者在考试培训班和考场现场采访时看到,个别考生已经白发苍苍,其中不乏在各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业务骨干,但仅仅因为不能顺利通过外语关,就被隔在了职称评定的大门之外,无法获得发挥才干的更高平台。

  职称评定的初衷是对劳动者专业技术的认证,而以外语为第一道“门槛”是否合理?

  丁大建教授说:“外语作为一个语言工具,不能用来考察知识水平的高低,更不应该拿来作为专业技术评定的标准。”然而在“一刀切”的政策下,在是不是人才外语说话的环境下,一些技术能手因外语过不了关而面对职称评定一筹莫展,同时不乏一些专业技能平平、只有外语一枝独秀的人,得到了更高一级的技术职称。人才是多样化的,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一刀切”不仅造成了体制下的不公平,并且不可避免造成一定程度的人才浪费。

  对于“全民学外语”以及“强制外语考试”,在今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教授谢克昌同样措词强烈。谢教授认为,英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关键是如何学,哪些人应该学。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现行英语教育对人才培养和选拔等众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已经凸显。谢教授说,判别人才不能光看学历或职称的高低,更不能仅看英语水平的高低,而要看其为社会所作的实际贡献。他说:“英语是一种语言工具,不应当普遍性地成为继续接受教育和人才使用的必要条件;英语教育应当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动力,满足人们自由的、不断开发自身潜力的正当需求。”

  职称外语考试:提高全民外语水平的利器?

  职称外语由国家力量强制推行。丁大建教授说,强制外语学习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我国从70年代后期开始,英语学习逐渐掀起高潮。到现在,我国几乎所有的考试都以英语为必考科目,外语学习以及外语考试,成为求职求学晋职晋级的独木桥。

  记者在职称外语考试汽车工业学校考点采访时,刚刚走出考场的张女士说:“为了应付考试,我牺牲了几个月的业余时间投入复习。但所谓复习,只是学习应试技巧,培训班的考试专家着重讲述的也是应试技巧。虽然在这段时间内词汇量确实有所增加,但是对我的业务提高没有实际作用,并且为考而学,考完就忘,不会有实际效果。”记者接触的大多数被访者认为,罗女士这样的观点代表了他们的看法。

  不仅仅是职称外语考试,在由国家力量强制推行外语学习的大环境下,外语教育已经畸形发展。目前,我国的外语应试教育已经成为一门巨大的产业。其中包括各类培训学校、补习班,五花八门的考试、测验,种类繁多的英语课本、参考书、辞典,各式各样的教育辅助器材等等。据统计,英语教育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产业,年产值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为国民生产总值的1%,相当于一个较发达的中等城市的年产值。如此惊人的社会资源投入全民英语学习中去,着重培训的却是对付考试的技巧,大部分人还是不会运用英语或者没有用武之地。这样,全社会投入的庞大财力、精力、智力,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并且必然影响对专业的投入,使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分布严重失调。一正一反,社会资源的浪费不可估量。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在接收记者采访时说:“当前英语教育全民化的倾向,已经背离了英语教育本身,更造成了社会资源及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职称评定:遗留的体制性问题?

  4月6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国家主管部门,探讨职称外语考试的意义和必要性。国家人事部职称处一位处长这样回答记者:“职称外语考试年年都要考,没什么好说的。”

  “是不是人才职称说话,评不评职称英语说话。”丁大建教授指出:“这种人才使用模式很不合理,之所以一直这样执行下来,有其深层次的体制原因。”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人事管理制度,管理者没有有效的手段来运作控制,只有设定硬性杠杆,全国性的职称评定就是这种体制下出现的。职称评定不强调职业性,只强调级别性,专业被淡化,级别被强化,实质上是官本位思想在技术领域的体现。

  在职称评定中,专业水平的测定是软性的,时常由于不公平而难以控制;而外语水平的测定是一个硬性杠杆,很容易控制。这个硬杠杆虽然体现了公平,但作为一个普遍要求,不仅简单化,而且导向错误。

  丁大建指出,在人力资源市场化的今天,用人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国家。谁是人才,用人主体自己会衡量。而职称评定是由国家来确定谁是人才,谁不是人才。实际上,国家有必要控制职业准入资格,比如会计、律师等等;但入职以后,国家完全没有必要再插手进来。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推进的今天,全国统一的职称评定实际上已经没有必要,但体制的转换有一定的惯性,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这种人才判定选拔模式已明显不合时宜。(文/杨曼、董颖、王海)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