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解析——语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4/16 22:30 课堂内外-高考金刊 | |
变化中透出稳健——语文 (张泽勇) 与近几年的高考题相比较,也许2003年的考题是考生叫“难”最多的一年。但,我们从全卷的结构来看,试题应该说与去年并无差异,按理考生不该有陌生之感。但实际情况 1.基础知识部分 本部分共6题,分别考查语音、字型、近义词选用、成语使用、病句(含第5、第6题)。考生反映较难的主要是第1、2两题。 第1题从教师角度看,选项中的“盥”、“隘”、“谄”都极容易辨别出来,区分度非常明显,并无多大的迷惑性,但这只是对教师或者认识这几个字的人而言。对一部分考生来说,其中的“盥”虽然经常“听到”,却很少将音与形真正对应起来,故“盥”对考生来说是较为生疏的一个字,所以影响了做题的准确性,加之B项中“乖戾”的“戾”也是一个不经常用的词,因而考生反映该题较难。 第2题考查同音引起的别字。难度较第1题要高,因为其中的“部署”、“恰如其分”、“伶牙俐齿”等都是容易出错又不易分辨出的词语,干扰性较强。同时本题最大的障碍出现在“可望而不可即”的“即”字,因为在平常的使用中大都用为“及”,故有些考生一开始就以此排除“A”,这自然就为后面的选择设下了一个陷阱。 从这两题来看,其难度显然高于2002年及以前多年的考题,可以说与前些年在这两个题目上遵循的“常见、耳熟能详、使用频率高”的原则并不相符,甚至可以说较为生僻。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今后的备考中对那些易错、易被忽略的知识点应该更加谨慎,做到吃透、记牢,如“恰如其分”的“分”等。至于较为生僻的字词,并不能因为今年出现就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还是应该立足“常用”。 所以,第一部分应该说总体难度较2002年有所增加,稳中有变。同时,两个较难的题刚好处于试卷最前面的位置,对刚进考场、心情极为躁动的考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这必然影响考生心理的稳定,引发紧张,导致发挥失常。考生叫难也就不足为奇了。 2.科技说明文阅读部分 该题的选文依然沿用了2002年《沙尘暴》同样的文体,如《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一般社会科技类、自然科学类”,该大题共12分,采用客观选择题型。文章主要讲述了“温室效应”,较2002年《沙尘暴》线索更加清晰,内容呈现更加简单,易于把握,语言精练流畅,基本上没有使考生为难的术语和理论。 设题体现了文章阅读的方向:引导考生认真阅读文本,从文本的表述中去获取信息,在阅读中去理清文章内容的逻辑联系。总体来看,本部分应该是卷中较为容易的一个板块,重在考查阅读的能力,读文的基本技巧,同时材料的选取、题目的设置都体现出较大的稳定性。 3.文言文阅读部分 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依然沿用人物传记,有一定的情节,可读性强,有利于“猜读”。但人物形象有所变化,是发展的,而非往年的人物形象或忠或奸都是一贯而终,这为考生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段大意带来了一定难度。同时文段为两部分,不是出自同一典籍,对学生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造成了一定困难,特别是在考场特定的气氛下,这两方面无疑使学生读懂文言文有了较大的阻碍,故学生会感到文言文较往年难。 从设题来看,实词、虚词的考查选点较好,都是平常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字词。如第11题中的四个被考词:“讽”是《周忌讽齐王纳谏》中学过的;“哂”、“务”虽然较少应用,但现代汉语中“哂笑”、“务工”等词语还在使用;“遇”在《廉颇蔺相如传》“不如因而善遇之”中有同样用法。第12题考查了虚词“为”、“以”、“焉”、“因”,既在《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之内,也是文言文阅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而且都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用法。 所以从考查字词的题目来看,文言文并无多大难度,关键是考生要能熟练掌握平时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能举一反三。 因而,今年文言文阅读恰好是在文言文的整体把握方面增加了难度,强调考生阅读时整体理解。这是一个较好的导向:文言文关键在于读懂,汲取其中所蕴涵的思想内容,至于词句是读懂的基础,相当关键,但却并非最终目的所在。因而不应该成为考查的关键所在。 文言文翻译难度主要在第一句“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其中“廷”、“面”二字都是名词作状语,虽然《考试说明》中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加了号,作为不考点,但实际上阅读中仍然无法回避。 4.现代文阅读部分 作为主观题的现代文阅读选取了以极富文化内涵的话题“乡土情结”为内容的散文,题目中的“情结”二字,可谓给选文加上了“文化”标签。从行文来看,文字较为浅显,充满情感,可读性强,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好奇心。 从思路来看,有这样几个层次:什么是乡土情结;乡土情结是童年留下的烙印;许多人为了各种浪漫或现实的理由离开了乡土但乡土情结挥之不去。 内容层层推进,有利于学生迅速把握文章的思路,有利于准确理解内容主旨,有利于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筛选、综合文章信息。所以,文章阅读没有障碍。 从设题来看,依然是四个题目。其中19题重在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限定答案不能超过28个字,这是为了进一步考查概括能力,同时也是为了体现2003年《考试说明》中有关现代文阅读的“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改为“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这一变化而来,意在引导考生能够对信息作出处理。21题属于“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与表达技巧”,重在考查鉴赏评价能力,属于较难的一个题目。考生必须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明白第四段与前面几段的关系,把握其在表达主旨中的作用,这需要考生有整体把握能力。本文从乡土情结说起,但并非简单地介绍了乡土情结,而在于借中国文化中的这一深入骨髓的内容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到了第四段,开头一句“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已经明确地将乡土情结升华到“民族传统”的高度,紧接着写到的清朝华工、孙中山檀香山发动革命、共产党人曾法国勤工俭学……更是把“乡土情结”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紧紧结合,这显然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情绪”。因而本题之重要已可见一斑,所以这是读懂、读透的关键之处,其设题意图与其说是在考查考生的阅读水平,不如说是在引导考生将文段读透,深入理解。22题依然是多项选择题,分别从把握文章思路A,理解文章关键词句的含义C、D,评价写作技巧B,评价作者观点态度E来设立选项。应该说错误之处较为明显,考生只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再仔细一点,应该完全能够正确做出该题。 从以上分析来看,现代文阅读总体难度适中,与2002年相比略有下调,但考查的能力更为全面,更加注重对写作技巧的分析,突出鉴赏评价的能力。 5.作文部分 2003年的作文依然是话题作文,但也有变化:话题不再是如2000年的一个判断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也不再是2001年和2002年的一个概念——“诚信”、“心灵的选择”,而是一个并列短语,要求对并列的两个方面“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因而从写作来看,对考生思想认知水平的要求提高,要求考生辩证思维,不能只是如同原来的文章那样对某方面如“诚信”作出孤立、片面的思考也可得分,而是应将视角对准整个生活。引导考生关注人生,关注生活,思考社会,思考自我;引导考生在思辨中立意,从生活中取材,从真情中下笔,这成为作文的一个走向。 但由于话题的原因,考生写作时往往容易入题,却难以深入,难以找到更准确的材料,因而考生绝大部分会说“作文难写”。其实也只是难在“写”,而并非难在“思”,即构思立意。 从前面的分析看,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有如下特点: 1.紧扣考纲,关注教材 考点范围完全在《考试说明》的规定之中,知识点与能力点(特别是文言文)尽量涉及高中教材,也基本上是近几年来考题的特点。因而在2004年及今后的备考中,考生和教师都应该遵循这一原则:用好教材,钻研教材,理清教材中的能力点与知识点,真正学好、学活,到考场上才能做到自如地“反三”,否则,“反三”之举便成为无本之木,是走不长远的。 2.突出能力,重在应用 语文首先是一种工具,故必须用来阅读,用来表达,用来获取信息,用来书写自我情思。因而读懂、读透、读出个性,写得准确、写得规范、写得富有文采,便成了考查的方向。无论是基础知识部分的词语使用、词语的锤炼,还是后面的其他题型都是围绕这一方面来命题,所以应该注意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同时,应用能力的考查,往往不需要多么深奥的材料便可以测试,所以不要掉入求异求僻的误区,不要走进“回字有四种写法”的小技巧中,而应关注平常语言材料,关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所体现出来的语言能力。 3.关注文化,关注生活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因而高考题无可避免地涉及到人类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的内容,不会不去思考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所以,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将眼光投向更加广泛的文化历史之中,拓宽自己的阅读面,这就要求“多读书”。现在的考试早已不是对教材的机械复制,因而用勤奋而敏锐的眼睛去关注文化、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情感,才能形成深厚的语言积淀,才可能在考场中从容镇定。这也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教材走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让学生多读:读教材,读课外书籍,读生活,读社会;让学生多思:思自己,思别人,思前人,思将来。这样才能教“活”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容应对高考。 4.难度有所增加 这恐怕会成为今年高考题的一个遗憾。应该说由于在基础知识部分和文言文中都增大了难度,可能给今年考生增加不适应。作文话题的选取,使学生不易下笔也应该是值得命题者注意的一个问题。2004年及以后的考生和他们的老师们都应该保持清醒,不能因此走进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