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洋打工渐升温 本土技工薪酬拼不过洋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5/17 10:04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浙江上虞某企业引进洋设备花了2000万元,请洋专家仅仅是培训和调试就花费70多万元,而维修此设备的中国技术人员月工资不足千元。 来自另一地的消息说,日本不少“下岗”(失业)工人纷纷到中国打工,报酬高的,年超过40万元人民币。 而这种高价洋人的打工势头显然还在增长。来自上海的消息说,今年一季度该市新办的外国人就业证有2954份,比去年同期增加25%。 为什么我们技工身价比不过洋打工? 浙江省就业机构的一位官员认为,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地用“崇洋媚外”来解释。毕竟,市场经济靠的是竞争。洋打工高身价自有其经济的合理性,哪个企业会花重金长期聘用不称职者?那些“洋工人”在本土的失业,并不一定是本人才能和技术的欠缺,而主要是相关行业经济遭遇低潮引发的裁员。 有资料表明,来沪就业的外国人按国籍分,居前6位的分别是:日本、美国、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德国。他们主要在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外企业在沪代表机构工作。这些国家显然大多是世界技术水平一流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技工整体水平应该说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水平。尽管他们也有下岗人员,但正如人们所普遍认为的,下岗并不意味着低能,只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更有专家这样分析:洋打工在中国的就业主要表现为地区性的“拾遗”与劳动力结构的“补缺”上,这是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规律使然,这实际上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与服务质量的国际竞争力。入世了,国际间的人才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企业永远会选择最好最能干的人才,无论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调查显示,这些洋打工其实并不是国内意义上的“打工仔”,也不仅仅是经过简单职业培训或技校毕业后的“打工族”。有关部门统计,在上海就业的外国人,绝大多数是有较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具有学士学位的占74.96%,具有硕士学位的占11.49%,具有博士学位的占2.63%。 相反,同样是技工队伍,我们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整体素质并不高。据统计,在7000万技术工人中,高级工仅占5%,技术工人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形,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近40%的水平相比相差甚远。以制造业为例,我国现代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是人才的缺乏,而这些境外人才的涌入恰好可以缓解这一供求矛盾,为制造业注入新鲜活力。 市场人士指出,总体上看,经过二十多年市场经济的摔打,大多数老板还是理智的,清醒的。相比洋打工,本土技工无论知识学历,还是日常工作精神,许多地方确实值得向人家学习。与其以“国别歧视”来把怨气撒在老板或洋人身上,不如给自己多加些压力,更多些自我激励,掌握更多的技能。 当然,专家也指出,眼下关键是需要完善相关的人事管理制度及分配制度,以保障同等地对待“洋人才”与本土人才,既不耽误企业的发展,也要避免企业本土人才的“怀才不遇”甚至流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