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杨东平写高考作文:包容之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6/15 17:33 新京报 | |
◆性情中人型 杨东平,学者,1949年生,现任职于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著有《通才教育论》、《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等。 一见题目,进入应试状态,脑子翻腾起来:包容、宽容、忍让、大度、中庸、兼容 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包容作为一种文化态度,对于大多数善良之人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只要不是极端分子,对不同宗教、民族、文化抱有尊重、理解、取共存共荣的态度,推己及人,可以说是人之常情。日前看凤凰卫视节目,净空法师讲“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方知佛教对世界的理解、对文化多样性、生态多样性的体认远早于环保主义、远甚于知识分子。认为包括矿物质在内,石块和水,世界万物都是活的,有生命、有情感的!于是,宗教圣地往往草木葱茏、生机勃勃。 包容之难,其实难在人生哲学上。例如,包容人的缺点。我一直觉得我算是个性情温和、比较能够接受别人的人。恰如不挑剔、无个性的口味,无论南方北方的饮食,酸甜苦辣,臭不可闻,均能得其妙而食之。但年龄渐长,发现自己的耐心竟大不如前,对不能闻道的学生难免火冒三丈,甚至恶颜相向,说明自己修养不足,修炼不够。 中国的词语之妙,在于它内涵复杂,难以穷尽,而且可以向正反两个方向延拓。因而,在生活的语境中,包容不仅意味着平和、宽容,也经常与另一类态度混淆:不必较真,眼开眼闭,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等等,指向忍让、苟且、退守、犬儒主义的态度,即所谓的“包涵”。虽然随着生活的磨砺和阅历的增长,自己早已超越“愤青”心态,知道世事多不平,不能包打天下,也难以兼济天下;但在社会转型、价值失范的大环境中,面对重大是非和种种怪事乱相,仍很难保持平静闲适、与我无关之心,难以随俗。因为人生还有另外一套价值准则:诚实、正直、实话实说、义务教育“一个也不能少”……在这个意义上,包容易而坚守难。因而想到,敢于愤怒、敢于坚守,或许也是一种包容?当鲁迅说“绝不宽恕”时,他守护和包容的,不是正义的价值吗? 作者:杨东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