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社会应该多关注“待就业”毕业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7/06 10:52 解放日报 | |
眼下,随着毕业生陆续离校,各高校都在统计今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反映就业情况的一个新指数———“待就业率”也进入人们的视线。“待就业”是指部分高校毕业生有就业愿望、就业能力,而没有找到工作的状态。目前,一些重点高校毕业生“待就业率”在2%—3%左右,一些非重点院校则在10%以上。教育界人士指出,对这部分毕业生应给予充分关注。 “待就业率”这个新指数为何会出现?上海交大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费毓芳告诉记者,每一届毕业生离校时,总有部分学生尚未就业。其情况较复杂:有的打算出国,有的想从事自由职业,有的专心为第二年考研作准备,这些毕业生都暂时没有就业的意愿。加上一部分想就业却“没方向”的学生,一起被纳入了“待就业”的行列。 什么原因造成部分毕业生就业受阻?不少高校对此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几种情况。一是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能很好“对接”。比如,有的高校办英语专业缺乏特色,学生除了英语能力比别人略胜一筹外,没有其他专业特长,而英语能力强的其他专业学生比比皆是。二是学生就业心态问题。一些学生死守薪水“底线”不放松,比如有的重点高校毕业生,非要3000元以上月薪才肯签约,但现实与理想总有差距,所以迟迟找不到“婆家”。三是学生自身素质问题。有的学生成绩单上挂几个“红灯”,用人单位一看就皱眉。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表达或沟通能力比较差,在面试中屡屡碰壁。还有的学生依赖性太强。比如,有的毕业生在父母陪同下到学校就业办公室,父母一个劲儿要求老师多为孩子推荐就业岗位,学生自己却站在旁边一声不吭。 教育界人士指出,随着未来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增长,“待就业”毕业生数也会随之增加,这部分毕业生如果长时间无所事事,将造成人力资源的很大浪费。所以,对这部分毕业生要进行分类研究,开展个性化指导和帮助。对于心理期望值过高的学生,高校要引导他们回归理性;对于就业能力欠缺的学生,学校应开展专门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获取求职信息和应对招聘测试的能力。据悉,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已推出了待就业毕业生信息登记制度,提供招聘信息,组织参加各种择业指导培训班等。外贸学院、上海师大等高校,对“待就业”毕业生也开展了情况调查和毕业后跟踪服务,取得较好效果。 同时,待就业率的统计和调查也是高校办学的“晴雨表”。有的专业,“滞留”的毕业生相对较多,学校应该引起重视,对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招生计划重新设置。有的学生因为基本素质和能力较弱而不能顺利就业,学校就应该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进行反思,从二、三年级开始,对在校生开展能力锻炼、职业生涯指导,使毕业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徐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