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移民海外 > 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 正文

北大清华校长访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执行难

http://www.sina.com.cn 2004/08/09 10:47  东方网-文汇报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

  关于媒体报道北大研究生入学要取消笔试的说法,是记者曲解了我的意思。至少在目前阶段,笔试还具有相对的公正性。

  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每一步都有困难。事实上还是终身制格局,未来的方向应该是“非升则走”。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

  实际上从1993年开始,清华就逐渐开始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当时就提出了“非升即走”的方案,但是执行难度太大。

  一流大学是一个外界的客观评价,世界上不同学校都有自己不同定位,没有必要用指标强求一致。高校建设最忌盲目跟着走,一定要自己把握住自己。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作为我国最负盛名的两所综合性大学,一直在各类中国大学排行榜中稳居前两位。去年北大校长许智宏的一份人事改革方案引起了全国的关注,而实际上清华大学也同时在进行着自己的改革。

  今天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记者和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进行了面对面的对话,两位校长不约而同地谈到了高校改革的敏感话题,真诚坦率地表达了自己对于高校改革的真知灼见。

  许智宏:改革的未来方向是“非升则走”

  研究生入学取消笔试是记者曲解了意思

  记者:近期有媒体报道说,您主张取消研究生入学笔试,有这样的事吗?

  许智宏:首先我必须澄清,关于媒体报道北大研究生入学要取消笔试的说法是记者曲解了我的意思。至少在目前阶段,笔试还具有相对的公正性,现在就要求北大、清华采取国外大学一样的完全自主招生是不现实的,如雪片一般飞来的申请信只能让我们无从着手。

  记者:那么您认为,研究生入学考试,要怎样做才是合理的呢?

  许智宏:研究生入学考试是遴选优秀研究型人才的考试,对受试者的能力要求很高。但是像我国这样的实际情况下,笔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目前我们正在采取措施,力图改变“高分低能”的问题:一是增加重点大学保送我校研究生的名额,因为毕竟重点大学学生的教育水准和综合素质更高;二是逐步减低笔试在录取工作中的权重,面试还是体现考生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最好方式,当然我们还要注意公正性问题,不然面试的意义也失去了。

  人事制度改革每一步都有困难

  记者:您去年提出的北大人事制度改革方案,现在到了一个什么阶段?

  许智宏:我去年就说过,那个改革方案只是一个征求意见稿,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每一步都有困难,你说现在采取聘任制,但是没能聘上的,你就能赶他走?事实上还是终身制格局,未来的方向应该是“非升则走”。

  举个例子来说,在哈佛大学的副教授中有很多评不上正教授,但是如果他们离开了哈佛,凭借自身能力在其他地方差不多都能当上教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如果我们也有一个好的高校人才流动机制,重点大学不断为新的人才腾出位置,那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只可惜现在的外部条件还不成熟。

  记者:作为北大校长,您一定感到压力很重。

  许智宏:我说自己像大学校长在幼儿园,什么事情都要管,在和外国校长交流过程中,我们都有同感——在中国当校长复杂性更大,大学无小事啊。人才教育、科研、筹资和其他社会性事务我都要管,还有教职员工的住房、子女等等问题也都要我管,很难集中精力。根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规划,2015年北大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觉得能不能得到社会各界稳定的支持是一个必要条件,为了这个奋斗目标,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顾秉林:高校建设最忌盲目跟着走

  人事制度改革执行难度太大

  记者:顾校长,北大校长许智宏去年提出过一个人事改革方案,引起了全国各界的强烈反响,清华目前有没有类似的借鉴国外大学管理经验的改革方案?

  顾秉林:实际上从1993年开始,清华就逐渐开始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当时我们就提出了“非升即走”的方案,但是正如许校长所说的,执行难度太大。所以迄今为止,清华的改革措施还是相对平稳的。按照规定,经过2个周期也就是6年,如果你还没有升职,那就应该离开,但是实际上还做不到这一点。

  创建一流大学不能唯指标论

  记者:社会上都很关注,清华什么时候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您认为,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难点何在?

  顾秉林:我觉得有四点,一是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存在问题,二是缺少世界知名学者,三是没有充足经费支持,四是学科结构有待改善。其中我着重要说经费不足,外界也许觉得奇怪,清华都会经费不足?我可以举一组数字说明,清华大学每年的运营费用是30亿,而每年从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等方方面面获得的拨款不到10亿,通过清华科研人员的努力,能再争取到10亿的各类科研经费,还有10亿的空缺我们只能从校办企业、出版社等方面筹措。而根据测算,要真正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准,年运营费用要在40-50亿之间。

  不过我们也不是没有优势——我们拥有最好的生源。外国校长问我,你们的生源当中有多少是属于前5%的,我一算才知道,在全国的考生中,能进清华、北大的基本上都是前1‰的。我们学生的优秀是毋庸置疑的,清华就要想办法让“高分”变成“高能”。现在的学生独立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只愿做红花,不愿做绿叶,如何为人的这一课清华也要帮他们补上。

  记者: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多硬指标,如发表的论文数量、要有诺贝尔奖得主等等,您怎么看这些指标?

  顾秉林:我认为,唯指标论只能适得其反。现在有些青年教师每年出好多篇论文,清华在SCI检索的论文数量也越来越多了,但是质量却未必很高。这就是一个评价体系的问题,你只提指标,就会造成“唯指标论”。那么即使达到了指标,也未必就是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是一个外界的客观评价,而且世界上不同的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定位,没有必要用指标强求一致。高校建设最忌盲目跟着走,一定要自己把握住自己。

  记者:前面许校长谈到做大学校长的难处,你有同感吗?

  顾秉林:说起来很简单,校长就管两样——人和钱,但是做起来却很难。要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要改善运行机制,要更新管理者理念,还要争取为大学筹集资金。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外国校长应该做的,中国校长要做,外国校长不该做的,中国校长也还是要做。文/本报驻京记者 吴筠  (本报北京8月8日专电)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

  关于媒体报道北大研究生入学要取消笔试的说法,是记者曲解了我的意思。至少在目前阶段,笔试还具有相对的公正性。

  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每一步都有困难。事实上还是终身制格局,未来的方向应该是“非升则走”。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

  实际上从1993年开始,清华就逐渐开始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当时就提出了“非升即走”的方案,但是执行难度太大。

  一流大学是一个外界的客观评价,世界上不同学校都有自己不同定位,没有必要用指标强求一致。高校建设最忌盲目跟着走,一定要自己把握住自己。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作为我国最负盛名的两所综合性大学,一直在各类中国大学排行榜中稳居前两位。去年北大校长许智宏的一份人事改革方案引起了全国的关注,而实际上清华大学也同时在进行着自己的改革。

  今天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记者和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进行了面对面的对话,两位校长不约而同地谈到了高校改革的敏感话题,真诚坦率地表达了自己对于高校改革的真知灼见。

  许智宏:改革的未来方向是“非升则走”

  研究生入学取消笔试是记者曲解了意思

  记者:近期有媒体报道说,您主张取消研究生入学笔试,有这样的事吗?

  许智宏:首先我必须澄清,关于媒体报道北大研究生入学要取消笔试的说法是记者曲解了我的意思。至少在目前阶段,笔试还具有相对的公正性,现在就要求北大、清华采取国外大学一样的完全自主招生是不现实的,如雪片一般飞来的申请信只能让我们无从着手。

  记者:那么您认为,研究生入学考试,要怎样做才是合理的呢?

  许智宏:研究生入学考试是遴选优秀研究型人才的考试,对受试者的能力要求很高。但是像我国这样的实际情况下,笔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目前我们正在采取措施,力图改变“高分低能”的问题:一是增加重点大学保送我校研究生的名额,因为毕竟重点大学学生的教育水准和综合素质更高;二是逐步减低笔试在录取工作中的权重,面试还是体现考生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最好方式,当然我们还要注意公正性问题,不然面试的意义也失去了。

  人事制度改革每一步都有困难

  记者:您去年提出的北大人事制度改革方案,现在到了一个什么阶段?

  许智宏:我去年就说过,那个改革方案只是一个征求意见稿,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每一步都有困难,你说现在采取聘任制,但是没能聘上的,你就能赶他走?事实上还是终身制格局,未来的方向应该是“非升则走”。

  举个例子来说,在哈佛大学的副教授中有很多评不上正教授,但是如果他们离开了哈佛,凭借自身能力在其他地方差不多都能当上教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如果我们也有一个好的高校人才流动机制,重点大学不断为新的人才腾出位置,那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只可惜现在的外部条件还不成熟。

  记者:作为北大校长,您一定感到压力很重。

  许智宏:我说自己像大学校长在幼儿园,什么事情都要管,在和外国校长交流过程中,我们都有同感——在中国当校长复杂性更大,大学无小事啊。人才教育、科研、筹资和其他社会性事务我都要管,还有教职员工的住房、子女等等问题也都要我管,很难集中精力。根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规划,2015年北大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觉得能不能得到社会各界稳定的支持是一个必要条件,为了这个奋斗目标,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顾秉林:高校建设最忌盲目跟着走

  人事制度改革执行难度太大

  记者:顾校长,北大校长许智宏去年提出过一个人事改革方案,引起了全国各界的强烈反响,清华目前有没有类似的借鉴国外大学管理经验的改革方案?

  顾秉林:实际上从1993年开始,清华就逐渐开始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当时我们就提出了“非升即走”的方案,但是正如许校长所说的,执行难度太大。所以迄今为止,清华的改革措施还是相对平稳的。按照规定,经过2个周期也就是6年,如果你还没有升职,那就应该离开,但是实际上还做不到这一点。

  创建一流大学不能唯指标论

  记者:社会上都很关注,清华什么时候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您认为,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难点何在?

  顾秉林:我觉得有四点,一是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存在问题,二是缺少世界知名学者,三是没有充足经费支持,四是学科结构有待改善。其中我着重要说经费不足,外界也许觉得奇怪,清华都会经费不足?我可以举一组数字说明,清华大学每年的运营费用是30亿,而每年从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等方方面面获得的拨款不到10亿,通过清华科研人员的努力,能再争取到10亿的各类科研经费,还有10亿的空缺我们只能从校办企业、出版社等方面筹措。而根据测算,要真正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准,年运营费用要在40-50亿之间。

  不过我们也不是没有优势——我们拥有最好的生源。外国校长问我,你们的生源当中有多少是属于前5%的,我一算才知道,在全国的考生中,能进清华、北大的基本上都是前1‰的。我们学生的优秀是毋庸置疑的,清华就要想办法让“高分”变成“高能”。现在的学生独立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只愿做红花,不愿做绿叶,如何为人的这一课清华也要帮他们补上。

  记者: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有很多硬指标,如发表的论文数量、要有诺贝尔奖得主等等,您怎么看这些指标?

  顾秉林:我认为,唯指标论只能适得其反。现在有些青年教师每年出好多篇论文,清华在SCI检索的论文数量也越来越多了,但是质量却未必很高。这就是一个评价体系的问题,你只提指标,就会造成“唯指标论”。那么即使达到了指标,也未必就是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是一个外界的客观评价,而且世界上不同的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定位,没有必要用指标强求一致。高校建设最忌盲目跟着走,一定要自己把握住自己。

  记者:前面许校长谈到做大学校长的难处,你有同感吗?

  顾秉林:说起来很简单,校长就管两样——人和钱,但是做起来却很难。要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要改善运行机制,要更新管理者理念,还要争取为大学筹集资金。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外国校长应该做的,中国校长要做,外国校长不该做的,中国校长也还是要做。文/本报驻京记者 吴筠  (本报北京8月8日专电)

  ·专题报道: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新浪留学出国 新浪招聘

  欢迎进入出国论坛:留学考试 奇闻狂贴 出国心语 远足 热点留学




评论】 【出国论坛】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