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名称去“农”舍“林”就能发展吗?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8/10 18:13 每日新报 |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建议去掉校名中“农业”二字 据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曾以农业院校招生难、就业难和人才引进难为由,提起是否该去掉校名中“农业”二字的话题。言论一出,便在论坛内外引起了广泛讨论。人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高校改名到底是为了迎合市场还是为了变革内涵?农林地矿水院校,要发展就要先改名吗? 事实上,一些学校的改名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受社会认可程度确实在不断提高。而在许多社会舆论看来,一些大学去“农”舍“林”,是为了迎合社会的某种虚荣,迎合了许多私益的功利。 一些社会学者对农业类大学去“农”的改名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农业”这个牌子在高等院校校名中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东西,它包含着高等教育对农业的智力支持,包含着社会有机体对农村的人文关怀,还包含着国家在国民温饱问题上的投入。对农民来讲,这个“牌子”的存在还意味着一种情感寄托,一种精神安慰,一种增长的信心。而在去“农”的冲动下,这些和谐的、公益性的东西面临着被打破的危险。 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农林类院校要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能仅仅在名称上下功夫。从一所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着力点上看,办出特色和优势才是根本解决之道。实际上,诸如河海大学等一些学校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换了名字获得的。 据河海大学校长张长宽介绍,河海大学成立于1952年,原名华东水利学院,在1985年正逢高校改革浪潮,大量学院升格为大学,华东水利学院顺势更名为“河海大学”。张长宽说:“河海大学改名后,学校明确定位、方向、目标,重新调整设置学科专业,逐步建成一所以水利为特色的工科多科性学校,特色非常鲜明。学校最热门、招生分数最高的专业还是‘水’字头专业,这类毕业生供求比有的能达到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