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子女李蓉蓉:每天爬山一个半小时去读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8/12 16:27 新京报 | |
6岁女孩李蓉蓉从陕西山区来到北京,借钱报了名却无力支付学费 助学档案 姓名:李蓉蓉 年龄:6周岁 原居住地:陕西安康山区 现居住地:北京通州区梨园镇 家庭情况:爸爸在工地做搬砖等体力活, 妈妈在渔场给人锄草, 还有一个5周岁的弟弟李杰 家庭收入:爸爸一个月600元(从5月份开工到现在还未发工资),妈妈一个月300元面临困境:交不起学费,只能先借钱报名 即将就读学校:通州区七彩学校 即将就读年级:一年级 学费:一学期380元 最初见到李蓉蓉,采访一度停滞。面对记者的提问, 这个6岁的女孩只是摇头或点头,或者干脆用手臂遮住脸不回答。 同来的老师只好介绍了一下李蓉蓉的基本情况,“这个孩子是这次希望工程助学活动中,第一个到我们学校报名的。当时有个好心的邻居看到《新京报》,就通知她家啦。她没上过学前班。”李蓉蓉忽然反驳,“我上过的, 唐老师教的!” 因为这上学的话题,她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上学途中要经过坟墓 到山脚下去读书,来回要走一个半小时的山 路。途中要经过两座坟墓, 李蓉蓉晚上经常会从噩梦中惊醒。 李蓉蓉提到的“唐老师”并不是什么学校的老师,只是一个住在山脚的好心的残疾人,以修家电为生,平时给附近的十几个孩 子免费上课。 那时,李蓉蓉的家在陕西安康的一座大山上。李蓉蓉的妈妈梁金燕介绍,山里没有小学,从去年9月起,李蓉蓉每天去那位残疾人家里读书,直到今年5月全家来到北京,她才中断了学习。 谈到上学,李蓉蓉咧开嘴笑了,嘴里缺了几颗牙齿。 她又赶紧捂住嘴,害羞地说: “我没有门牙,丢啦。” “我们天天去念书。我有一个好朋友崔凤燕。她家住在山顶,比我们家还高。我起得早的话,就对着山顶大叫‘幺 女!(崔凤燕小名)’,她听到后就出来,我们一起下山去上课。”李蓉蓉还示范地大叫了一声“幺女”,然后转过头,歪着脑袋笑着说,“就这样叫的!” 梁金燕补充道,从山上到“唐老师”在山脚的家得至少走半个小时,而放学回家时因为是上坡,蓉蓉至少得走一个小时以上,她为了上学, 每天会乖乖地4点多就起 床。“有一回她睡过头了,没有听见崔凤燕叫她,等她起床后上课已经迟到了,她就 坐在家门口呜呜地哭,可伤心了。后来我就给她买了个闹钟,孩子上学少不了啊。” “路上有那么高的石头呢!我有时候都爬不过去,得爬啊爬啊爬才能爬上去。”蓉蓉手举到一米高的样子,比划了一下。 “还有坟墓呢,有两个,每天都要经过的,有时候回家天黑了,就很害怕呢,我就跑,一个劲地跑。”蓉蓉提到“坟墓”时,身子缩了一下。这时,身旁的弟弟李杰插了一 句:“她看后都会做噩梦,半夜老是‘妈妈,妈妈’地叫。”蓉蓉 害羞地低下了头,又猛地抬起头,直直地盯着记者,说,“我 ……我经常梦到死人。我也没办法,不是我胆小。” 李蓉蓉回忆,她上学的教室(“唐老师”的家)只有一 张小桌子,十几个孩子都挤在长板凳上,抱着书放在腿上写字。上课时,大家都很安静,没有人吵。“老师让下课吃饭了,我就掏出妈妈给我烙的大饼吃,都是硬硬的,妈妈前一天晚上做的。” 书包没底只能倒着背 书包的底儿破了,李蓉蓉只好倒过来背,一路走,书一路掉。邻居捡到了书,送来了一个旧书包。 “山路太难走了,我基本不下山,那次难得的下山就是给孩子买书。从我们住的地方去新华书店得50块钱的车费,可是孩子上学没有书怎么行呢,所以我就一口 气给她买了四五本学前班的书。”梁金燕说。 李蓉蓉从书包里找出一 本皱巴巴的书,“被我翻成这样了。”她腼腆地一笑,一边翻一边念书上的拼音,带着陕西的口音。“ai、ei……”她用手指着字母挨个念着,发音因为没有门牙有些露风。 “蓉蓉的书包还有一段故事”,梁金燕说到这里时, 一直紧皱着的眉舒展开了。 蓉蓉上学时,她花5块钱给蓉蓉买了个书包。但没过几 天就坏了,得天天缝。有一 天,住山腰的邻居给她送来 了几本蓉蓉的书,她当时不 明白是怎么回事。邻居就解 释说,蓉蓉上学一路走,书本 一路掉,正好被她捡到了,就 给送过来了。“蓉蓉的书包实 在太破了,她就把她孩子用 过的书包给了我,虽然旧,但 至少不破,不像蓉蓉的……” 蓉蓉在一旁嚷着,“对!我 的书包早就破了,书包的底破 了,所以,我就只能将包倒过来背,底儿在上面。就这样!”她用 小手比划了一下,“可惜这样也没用,书还是掉出来了。” 这个书包会陪着蓉蓉到几年级?梁金燕说,只要没坏,就会一直用。 没有桌子趴地上写字 两张别人给的桌子拼起来,就是4口人睡觉的地方。妈妈说这已经比陕西老家好多了,在那里,蓉蓉只能趴在地上写字。 梁金燕说,那时山上大概住五六户人家,不上学的时候,李蓉蓉喜欢去别人家玩,有时候也跟着别人去放羊,天黑才回家。 李蓉蓉解释说,“因为家里什么都没有,人家的家里有电视看呢。” 提到电视,梁金燕苦笑了一下,“我们那个家别说电视,连电表都没有,从亲戚家接了一条电线,每个月轮着摊电费。家里带电的就一个灯泡,也是别人给的。到八九 点才开一会儿灯,不舍得开呀。孩子都在天黑前做完作业。现在的家里还好点。” 李蓉蓉现在所住的家只有十几平方米,进门就是一张特宽的床,占据了整个屋三分之二的空间。“你们家的床怎么这么大?”梁金燕笑了 一下,她示意记者掀开床单 看一下。床板下是几个抽屉。 梁金燕解释,“这不是床,是两张大桌子拼的。桌子是别人给的,高低不一样,我们就把桌子的腿给锯短,挺像床的吧?” 家里4个人都睡在这张床上。梁金燕说,她就睡在两张桌子拼合的地方,“硌得慌,不过,也没办法。” “以前的家连桌子都没有,孩子写作业就只能坐在地上,本子也放在地上,趴着写。”梁金燕正说着,李蓉蓉拉了一下一脸疑惑的记者,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阿姨,就这样子写字。”她拼命把腰弯下去,做出写字的姿势。 “能看清字吗?”记者问。 “能!我们家屋顶没有瓦片, 因为瓦片贵,妈妈就用塑料膜做成屋顶,天没黑就看得见呀。” 梁金燕说,蓉蓉马上就要开学了,但她报名的钱还是借的。 对话 弟弟的新坎肩要等娶媳妇才穿 记者(以下简称记):想上学吗? 李蓉蓉(以下简称李): (躲到妈妈的怀里,从妈妈的手臂后探出半张脸)想! 记:那你现在会什么呢? 李:我会数到100,还会背儿歌。我原来10都数不到,老师说教不了我了,我着急了,就让妈妈每天教我,现在我会了! 记:记得过年是什么样的呀? 李:过年就是杀猪。放糖,“哧溜”再放块肉,炒啊炒。红糖!放的是红糖哦! (妈妈解释:她说的是红糖炒肉,我们家只有过年吃肉,红糖也只有过年能见到。) 李:还有,我过年能吃苹果! 记:平时没有吗? 李:没有,什么都没有。 西瓜、冰棍都没有,我到这里后才见到的,好吃! 记:那吃过零食吗? 李:零食?(用手端着脸, 作思考状)是什么菜?我们家就吃棒子和面,不太吃菜。 记:有漂亮的衣服吗? 李:(摇了摇头)都是别人给的,穿过的。过年时阿姨给弟弟买了个坎肩,他没舍得穿,他说“我要等娶媳妇时 穿!”(抿着嘴乐) 记:拍过照片吗? 李:小时候拍过一张,跟着别人一起拍的,(面对镜头做出各种表情,并一度想摸镜头)现在都没了,一搬家就不知道哪去了。 记:平时在家干什么呢? 李:扫地、叠炕(被子)、洗衣裳,我的衣裳都自己洗的。 记:那在陕西的时候就会干这么多事了吗? 李:嗯,那时我还给妈妈捡干柴呢,山上捡的,每天抱一捆回家。(弟弟李杰嚷着: 我也捡!) 记:干柴好抱吗? 李:扎手。我们就先用脚丫子把刺踩断!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陶春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王申 特别鸣谢:新浪网 相关专题:爱心助飞梦想 圆贫困生一个求学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