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透视甘德怀北大考博事件 > 正文

各方人士评说“甘德怀考博事件”是是非非(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08/13 14:21  CCTV《社会记录》

  


甘德怀

  主持人阿丘:

  今天我们的故事,要从一场考试说起。考试,我们从小到大都经历过不少了,可现在有一个考生因为一场考试出名了。出名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中状元了,而是因为他落榜了。

  这个考生就是甘德怀,甘德怀,河海大学法律系讲师。今年他报考了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的博士。阿甘最近比较伤心,也比较出名。伤心的是,他觉得自己在报考北大博士的过程中,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至于出名,是因为他写了一篇矛头直指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的文章,题为《我的北大考博经历》。在文章中,阿甘这么写道:

  此次的考博经历带给我的却几乎是致命的,北京大学的所作所为不仅让我深深失望,而且使我对于自己追求学术的道路开始产生动摇,我开始重新审视一些以往自己所崇敬的对象,所向往的地方!

  甘德怀:我坦率地跟你讲,我看到北大两个字心里都有种刺痛。对于朱苏力老师本人,我认为我跟他接触的也不是很多,现在也只能通过这些事情来判断他,应该讲我有些失望。

  解说:

  北大!这个大学的地位您应该了解,多少学子向往的地方。北大法学院的院长,又是何等的人物啊!阿甘的这篇文章发表在网站后,立即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个月以来,参与讨论这件事的文章,单单新语丝网站就有200篇以上。不少报纸和杂志也都纷纷参与进来讨论。

  那么,在考博士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阿甘为什么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呢?还是听我给你从头讲起。北大法学院的博士生考试,竞争一项非常激烈,按照计划今年的博士生在 方向只有两个录取名额,但却吸引了包括甘怀德在内的26名考生,在笔试中,甘怀德的成绩名列第一名,同时他也是惟一一个各科都达到及格线的。但在其后的面试中,他因为面试成绩不及格而最终没有被录取。

  甘德怀:我说这个结果不公正,我说这样的结果我不可能接受,永远不可能接受。

  主持人阿丘:

  不公正!不接受!按说原本笔试第一面试却被淘汰,心情郁闷是可以理解的,但由此就说考试本身不公正,这个结果不能接受,这个问题可就大了,但阿甘说了,他的这个话也不是随随便便说的,他有证据。

  解说:

  这场引发争议的面试是今年4月19日在北大法学院举行的。当时主持面试工作的共有三位老师。一位是朱苏力,也就是阿甘报考的法学院院长,还有一位叫周旺生,是法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位是强世功,法学院副教授。当天上午9点钟,阿甘和另外两名考生一起参加了面试,考试刚刚开始不久,阿甘说他就发现了问题。

  甘德怀:很快我们就开始正式面试,我第一个来回答问题。我回答完了以后,这个时候进来一个男青年,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他叫强世功,朱苏力老师和周旺生老师也没有介绍,这个强世功老师他就坐下来。我还以为强世功老师来记录,但事实上我看到基本上一直是朱苏力老师在记录。

  解说:

  阿甘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身为主持考试的朱苏力本人不应该负责考试的记录,因为一旦关于考试的内容发生争议,记录的内容如果是负责考试的人记录的话,其内容将很难保证客观性,第二,原本三位老师主持开始,强世功却迟到了20分钟,等强世功到考场时,甘怀德已经回答完了全部的面试问题。阿甘认为,这些程序上的问题,很可能影响到他的面试成绩。关于这两点,阿甘也都写到了自己的文章里。

  主持人阿丘:

  文章发表三天后,朱苏力老师也在网上公布了一个声明。他解释说,由于编制的问题,北大法学院没有专职的从事记录的工作人员,所以这次面试由他担任了记录工作。

  对于强世功老师迟到的问题,他是这么解释的:博士生面试时,强世功因为临时有事,迟来了约20分钟,整个面试持续了约1小时40分,对甘怀德同学提出的这一异议我们诚恳接受;但由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并不影响面试成绩的确定。在后来的声明中,朱苏力还对为什么没有录取阿甘作了解释,他认为阿甘没有在面试中表现出足够的学术潜力,没有录取阿甘是正确的。

  记者:他一共是前后3次公开表态他这些回应你是怎么看的,你满意吗?

  甘德怀:我不满意,他的回应我不满意,我认为他一开始的第一个回应在程序,我所提的程序问题上他回避掉了一些,还有一些问题他就避重就轻谈了一些问题,在我所回答的问题,对于当时面试提的问题的回答上,我认为我读了他的说明以后,我觉得他对一个青年人 一个后辈 一个晚辈,我觉得他不宽容,他说我三个问题均没给出相关的学术性回答,均没有给出就意味着我什么,是一塌糊涂。

  杨支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讲师)

  强世功迟到这个会造成很复杂的结果,造成多种可能性。

  如果每一个面试的人都有机会提问,如果强世功提一个问题提得正中甘德怀下怀,就有可能甘德怀回答得很出色,在这种情况下,不但是强世功给他一个高分,还可能连累到前两位也给他的分数高,这怎么就不影响结果,当然是影响结果的

  许志永: (电话采访 朱苏力的博士生 现在美国)

  记者:朱苏立老师这件事,您觉得他是没有做错什么吗,关于这个程序方面

  许志永:我觉得程序有点个别的问题,比如说XXX老师晚到了20分钟,但是我觉得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记者:就是说不会影响结果是吧

  许志永:在导师的实际测绘(音)过程中,导师的确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我觉得导师如果觉得这个人,经过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面试,他觉得不合适而且笔试成绩不及格的话,我觉得不录取这是正常的

  主持人阿丘:

  现在已经很难说,强世功的迟到和朱苏力自己来做记录,对阿甘的落选究竟有没有影响,不过我们事后核实了一下,那天复试的时候,强世功老师到面试现场后,在其后两位考生的面试过程中,也没有提任何问题。如果阿甘对这次落榜的置疑仅仅局限于上面原因的话,那这件事情后来根本不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大家之所以这么关注这件事,是因为阿甘在文章中说呀,他的落榜,背后可能有黑幕!

  怎么回事呢?阿甘说当时面试的共有三个考生。除了他自己外,还有另外两名考生艾佳慧和何远琼。其中,艾佳慧是北大2001级的法律硕士。毕业论文导师是朱苏力。

  另外一个叫何远琼,去年报考过参与面试的另外一位老师周旺生的博士。也就是说,除了自己以外的另外两名参加面试的考生,多多少少都和北大有些关系。

  甘德怀:毫无疑问我是处在一个最不利的位置上,我跟三个老师一个也不认识,我匆匆忙忙地就赶过去复试。艾嘉慧毕竟是北大的,再怎么讲朱苏力老师讲他认识不熟悉,他也是她的论文指导老师,他也给她的论文做过一个很高的评价,何远琼同学再怎么,她去年考过周旺生老师的博士

  主持人阿丘:

  阿甘说,他之所以怀疑这里面有问题,不光是因为两外两位考生和北大多少有些关系,还有一点就是这两位考生其实笔试的成绩都各有一门不及格,都是经过降分才进入复试的。

  甘德怀:依据我对考博这样一些情况的了解,我觉得她极有可能来参加面试,事实上我在面试之前碰到了艾嘉慧,跟她聊了一下,我说我预感到你来参加复试,艾嘉慧当时还一个劲儿地问我,说你怎么知道你怎么知道,我说这是我的一种直觉,也许是生活给了我一种直觉吧。

  主持人阿丘:

  这一点,朱苏力在后来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也给出了解释,他说,根据北大的博士生招生简章,复试资格的确定是由初试成绩结合素质审核来确定的,而且也没有规定笔试不通过的,就没有复试资格。

  王英杰:(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

  应该说你比较熟悉的导师带的学生,或者是这个学生曾经做过你本单位的硕士生,可能会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导师比较了解,比较熟悉,知道他能不能做,在这种意义上,可能关系起一定的作用,我不能否定这一点。

  许志永: (电话采访 朱苏力的博士生 现在美国)

  我本人对朱苏力是比较了解的,所以我敢站出来为他担保,我敢站出来为他辩护,因为我相信他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因为在这个事情中,像他能够坚持原则的人,本来我见的就不多,可以说是比较罕见的。

  主持人阿丘:

  尽管从程序上来看,朱苏力没有选择阿甘而录取了两个看似与北大有关系的考生没有什么问题,尽管阿甘手中也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但甘怀德却和那位孤独地跑遍美国的阿甘一样倔强,就是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这件事情看来真有点是非难辨了,阿甘坚持宣称自己是某种潜规则的牺牲品,而朱苏力自始至终坚持自己秉持公道,的确是因为阿甘能力不即才没有被录取,本来,这件事也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录取纠纷,但因为沾上了北大,才显得如此瞩目。北大就是这么吸引人的眼球。

  说句心里话,即便如此,这件事情原本阿求也没有太当回事,但随着这件事情的一步步演变,阿求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啊,当阿甘把《我的北大考博经历》发表在网上后,虽然这篇文章中没有提供任何的直接证据,有的只是一些猜测,但阿甘却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同情。网民几乎是一边倒地置疑北大,谴责朱苏力。有些话说的还比较难听,我给大家念两段:

  法学院是最不讲法的!

  再美化也是学术腐败!不拿政府的钱,北大你爱怎么招生,我们都没意见!

  其实,不光是网民,媒体上声援阿甘的也不在少数,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在事实没有调查清楚之前,大多数公众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支持甘怀德,而不相信朱苏力?朱苏力并不是个公众人物,大多数发表意见的网民并不认识他,而网络上那些愤怒的情绪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许志永: (电话采访 朱苏力的博士生 现在美国)

  我可以理解很多人这种愤怒的反应,但是因为他们对朱苏力人格并不了解,所以他们一下子联想到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说就像人们对大量存在的腐败深恶痛绝一样。

  主持人阿丘:

  为什么大家就是不相信朱苏力?我想许志永说的不无道理,这种不相信不信任的心理基础,是因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了太多的黑幕和腐败。

  就拿博士生招生来说吧,现在有多少官员博士、大款博士啊!有人说了,官员和大款上博士也是体现了社会进步,因为这些人在事业成功后回到校园学习,说明这些人开始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的确有一些官员博士并不是真心向学,也并不是通过严格的考试程序进入学校的,

  王英杰:

  作为社会整体在这个风气不好的环境之下,学校也不能赦免,我不能讲我们学校也好,其他高等学校也好,在录用中,没有出现过条子什么,通过各种关系进来的,这个整个社会恨之入骨,有相当的数量他们这些为官,或者是从商的,或者是制度的漏洞,或者是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或者是他们通过其他各种各样的渠道进来的,我觉得他们这些人不应当被录用,他们侵占了其他正常的考生的权利,侵占了这个公民接受进步高等教育的权利,

  解说:

  这次甘朱事件发生后,一些网友把几年前轰动一时的上海交通大学的高考招生事件翻了出来。2001年8月15日,由于病毒感染了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中心的服务器,校园网无法与互联网连接,学生们只好在校内局域网上闲逛。教务处的一份没有设密码的2001招生的“机动指标讨论材料”被交大学生无意获得,随即贴在交大“饮水思源”BBS站的快讯板上,20分钟后被版主删除。但它已成为当天十大热门帖子之一,随后像野火一样在网上蔓延。

  主持人阿丘:

  在这份“机动指标讨论材料”里,最令人震惊的是每个考生背后的委托人和委托机构,其中点名涉及68人、机构10个。

  在委托人中,既有市里政要,又有教育部官员和当地教育部门负责人;既有两院院士,还有企业老总等关联人物。而考生与委托人的关系多为亲属,如子女、侄、甥。总而言之,上海交大校长、副校长共七人,其中六人写了条子;党委书记、副书记四人,有两人写了条子,外加一个纪委书记。这次被网民和媒体称为“黑幕”或“灰幕”的高考招生事件,在社会上引来了剧烈的谴责声。

  当年的《三联生活周刊》与《南方周方》的记者经过艰难的采访后,交大也承认了名单的真实性,但仅仅是个“工作记录”。

  记者经过一一核对,发现花名册中列出的上海生源的考生共计82人,被交大录取61人,其中11人的考分低于交大当年的理工投档控制线。

  事后,交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蒋宏坦诚地说,交大的招生工作“有错误”,确实存在“管理不严”。

  主持人阿丘:

  看来公众怀疑的,高校招生问题上的腐败之说并非空穴来风。正是因为这种背景,才使得一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北大博士面试,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正因为这一点,阿甘被人们赋予了许多的同情,而朱苏力却不证自明地成了这场公众舆论中的被告。他越是解释,就越是被动,因为他虽然可以解释清楚整个录取程序没有问题,但却无法打消公众长期积累起来的不信任的心理。

  说到这里,阿丘要说了,那博士生考试为什么不干脆取消面试,就像高考那样,只采取笔试,划一条分数线,上线就录取,不上线就淘汰,这样不就没有争议了吗?如果这样的话,我想阿甘一定举双手赞成。因为如果采取这个标准的话,阿甘不就不会被淘汰了?

  王英杰:(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录用,和本科生录用是有差异的,本科生录用是学习一条的分数线,是不可越逾越的,不到这个分数线上这个线,你觉得进不了这个大学,不到这个重点线,你只能取这个高职,或者是高专,那么博士生不是这样,博士生的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创造性的人才,你要通过各种手段各种途径了解这人有没有创造性的能力,能不能给知识做出本质性的贡献,你所学的知识领域能给知识作出贡献来,这个创新在考试上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但是不是完全的,所以这个博士生阶段,有复试。如果我们把博士生教育也拉到像本科生那样的录用办法,可能 我们的这个创造性的整体能力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主持人阿丘:

  看来,博士生招生中的面试还真不能取消,万一阿甘是一个只会考试的考生,这对北大和朱苏力来说也不公平,所以呀,面对面的和考生进行交流的考试方式,的确有存在的道理。

  其实不仅仅是研究生考试,这两年高考也在进行了一些改革,改革的目标就是增加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比如说,一个学校要招100个学生,那在提档的时候就提120名学生。招生的学校可以在这个120名学生中选择自己认为优秀的学生。其改革的初衷和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尽可能地选拔出最合适的人才。

  但是这么一来,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无论是负责研究生招生的导师,还是负责本科生招生的招生办,都因此拥有了一份权力。这份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决定许多人的命运。因此,这项权利也有了被滥有的可能,当年上海交大事件的背景,就在于学校拥有在提挡线上自主决定录取的权力,可见,公众对这份权力行使过程中公证性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甘德怀:

  我认为是要尊重导师自主权,但是导师自主权是要有一定的规则的约束,我想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谈论问题可能是比较恰当,导师的自主权,为什么现在导师的自主权要受到质疑,就在于这其中有一些不正常,这些不正常反映出来就是对待考生,对待每个考生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王英杰:(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

  在博士生的录用中,除了成绩的公开,我觉得最重要是制度上的保证,不是导师一个人说了算,而是要组织录用委员会,导师们共同在一起讨论,那么这样类似的制度的保证来决定,随着以后的不断的完善,我觉得这样的一种委员会他的工作程序,应当建立得比较完善一点,越来越完善,

  甘德怀:

  我觉得就我这个事情本身来讲,我觉得可以我所思考得出一个结论,当我最好的让利益受害者他有可以救济的 可以诉求的正式的途径, 举个例子,如果有个学术委员会来评判这个事情,或者说司法可以对这样一个问题来受理并且处理的话,会积极有效处理的话,我觉得这个是可以的,这个应该是建立的一个XX。

  主持人阿丘:因为一个考生的录取纠纷而引发的讨论,正在被越来越扩大,就在几天前,北京大学的校长许智宏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向记者表示,研究生入学考试以笔试为主太不合理了,北大在体制比较完善的时候,会逐渐取消研究生入学笔试。这一观点发表后,立即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王英杰:

  就导师来讲,我觉得在这个博士生录用方面基本权够了,不能再扩大,再扩大导师到个人说了算,现在我们导师的意见,有关的招生部门,或者我们的组织的面试小组已经受到足够的重视,导师的有一定地发言权威,把它无限制膨胀扩大,不利,特别是在我们这种环境,可能会看到很多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主持人阿丘:

  就在许智宏校长观点发表的第二天,北大招生办主任就出来澄清,在目前中国的这种信用体系下,取消笔试录取研究生根本不可能。看来,北大校方对自己学校教师手中录取考生的权力,也并不完全放心。

  今天的故事就要讲完了,最后我们再来说说阿甘,在阿甘发表这篇文章之后,很多人都都说这下不再有人敢录取他了,但很快就有一位吉林大学的老师向甘德怀表示,欢迎他来报考他的博士。

  记者:你还有可能再考博吗?

  甘德怀:有可能,有可能。

  记者:还会考北大吗?

  甘德怀:看情况吧,看情况,因为考博我的理解就是能够到一个更好的地方,能够去把自己再提高一下,提升一下,如果有这种机会,有这种时间,我可能还会考,但是具体考哪边,我觉得需要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周一至周五23:30首播,次日4:40,16:30重播

  欢迎Email至shehuijilu@vip.sina.com或shehuijilu@vip.sohu.net提供新闻线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新浪考研 新浪教育      欢迎网友投稿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